分享

高古玉“玉窍塞”的文化与寓意

 天宇楼33 2023-02-22 发布于黑龙江

在古代,以玉入殓的传统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逝者或以玉琮、玉璧等围绕、覆盖周身,或于双眼以玉片覆盖、手握玉、口含玉,但当时口含、手握、眼盖的玉器,其规格形状有很多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到了西周中期左右,这时期玉冥巾已初步成型,所谓玉冥巾也称作玉覆面,即于织物上缝缀玉片覆盖于死者面部,冥巾上所缀玉片,或据五官之形裁制,或作随意的几何形状,玉冥巾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图片

到了西汉时期,是男尊女卑观念很严重的社会,在大、中型的墓葬中都会有陪葬物品、仆人,这也代表着墓主人生前有着显赫的权利、地位,陪葬者一般身份较为低下,或为属妾或为奴仆之类,且都与墓主人的关系较为密切,体现出墓主身份及墓葬的等级。

图片

汉代,属于一个封建迷信的年代,因为受到玄学的熏陶,特别是帝王诸侯等有着尊贵身份的人士,不管是他们自己还是陪葬的妃子归西后,都有着要完整保存尸身的观念,当时都认为只要尸身不腐便可永生,甚至有朝一日还能羽化成仙。因此,便有了“玉塞”的出现。

图片

玉塞也叫玉窍器,有眼塞、耳塞、口塞、鼻塞的被称为七窍器,还有加上身体两个特殊的排泄部位,被总称为九窍器,在汉代以前,几乎没有有玉塞出土,春秋时期的秦墓中曾出土过一对玉耳塞,这大概是目前最早出现的玉塞,这其中口塞一般以玉蝉的形象出现,象征着循环再生,追求精神不灭,生命往复的循环之意,将“玉蝉”放入口中,可能是为了追求精神不灭、像蝉一样蜕变重生。

图片

从战国晚期,玉塞的雏形已经出现,到了西汉早期,玉塞已然具备完整的形制了,最先发现完整玉塞的是在满城汉墓,刘胜的玉塞共计九件,恰好是九窍器的形制,其夫人也有佩有玉塞器。

古人对九窍是非常重视的,有句俗话叫“七窍相通”,主要说的人要健康地活着必须要保证七窍,甚至是九窍畅通,古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只有口含玉石,才能让灵魂得到最终的安息,因此需要妥善保管尸身,除此之外,古人用玉制的塞子塞住九窍,主要为了保证精气不能外泄,使尸身长存、灵魂永生,这大概就是丧葬玉中玉塞的初衷了,丧葬玉中除了玉塞,其形制还分为玉结、玉握、玉覆面、玉衣、以及其它葬玉

图片

西汉之时没有完整的礼制制度,对于丧葬的礼制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西汉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后,社会更加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财富大量积累,同时推崇孝道到了极端地步,所谓“孝治天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全都追求孝道,而“孝”的最好体现之一便是在人死后选择厚葬,这时期经济繁荣、开采的玉料充足再加上当时玄学和孝道等的思想影响,这使得原本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的以玉陪葬之风变本加厉,显得极尽奢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