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恽才华横溢,为何会被汉宣帝腰斩?

 品npz5konrl3qa 2023-02-22 发布于甘肃
共4个回答
2020-09-03 09:40
+关注

杨恽是完全被他外公司马迁带偏了,司马迁是史学家,他被处以宫刑以后,敢于直言不讳地说一些汉朝皇帝的坏话,这个我们能理解,换谁被割了以后还那么有才,都会骂骂咧咧地抱怨几句。

可是司马迁的《史记》在汉武帝时期那是禁书,是没办法出版的。汉武帝要是看到了非气得把司马迁抓来再宫刑一次不可。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迁的《史记》是谁弄出版的呢?这个功劳就落在了他的外孙杨恽身上。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嫁给了杨敞,杨敞是汉朝的宰相,和霍光交好,因此老杨家在当时是显赫一时的。

杨恽入士以后,恰逢汉宣帝执政期间,他感觉这个时期政治清明,所以就把私藏的《史记》献了出来,汉宣帝是一位明君,这才保证了史记得以出版。

杨恽深受司马迁的影响,所以说话大大咧咧,毫无顾忌。

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给杨敞生了俩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司马迁在临死前,将《史记》交给了自己的女儿,让她好生保管,以防汉武帝毁了《史记》。

杨恽逐渐长大以后,司马英发现这个娃很聪明,所以就把《史记》偷偷拿出来给杨恽读,这下子可坏了事儿了,杨恽完全无法自拔。

杨恽,字子幼,以忠任为郎,补常侍骑。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擢为左曹。霍氏谋反,恽先闻知,因侍中金安上以闻,召见言状。霍氏伏诛,恽等五人皆封,恽为平通侯,迁中郎将。---《汉书》

他发现《史记》写得太好了,彻底征服了自己,每次读完一篇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因此可以断定,杨恽从小就深受司马迁的影响,成为了一位仗义执言之人。

杨恽在官场上,是以清廉正直著称的。虽然结交了不少朋友,但是同时也得罪了不少人。他被罢官就是因为他得罪了人,被人给举报了。

杨恽似乎忘记考虑了一点,司马迁之所以敢什么都写,那是因为他毫无顾忌。他是一个受过宫刑的人,虽然身残志坚,但是活下去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史记》。

所以司马迁没有必要在《史记》里向任何人做出妥协,他只需要顺从自己的心思就行了。况且他没有子嗣,因此也不会连累到后代。司马英已经嫁人了,所以也连累不到。

可是杨恽不同啊,他刚刚在仕途上有所长进,如果也像司马迁在书里的那种处事风格的话,那么对不起,在那个世道是混不下去的。

比如说他得罪过汉宣帝的亲信大臣戴长乐,戴长乐是汉宣帝在民间时期的好友,汉宣帝掌权后,戴长乐也做了官。可是他总是拿汉宣帝以前的事情说事,被人给告发了,因此坐了牢。

戴长乐心里很不平衡,因为杨恽跟他有过节,所以他认定是杨恽告发了他。于是他也告发杨恽,说他曾经拿汉宣帝开玩笑,因此杨恽也被罢了官。

学习《报任安书》,一篇《报孙会宗书》害了杨恽。

杨恽是很有钱的,他老爸是宰相,家里的财产自然不会少。所以在罢官以后,无聊的杨恽就待在家里花钱玩,这种无聊我们是很难体会的。

这个时候坑朋友的孙会宗,写了一封信给杨恽,意思就是让杨恽闭门思过,不要整天吆五喝六地请人家来吃饭,有钱也不是这么花的,不能太高调。

这些话立刻就把杨恽心中的怨气都给勾出来了,他想起了当年读到《史记》里的《报任安书》,便仿造这篇文章,也写了一篇《报孙会宗书》。

这篇文章里有不少对汉宣帝抱怨的话,而且还各种解释自己狂傲不羁的原因。这下子可惹了大祸了。

因为这篇文章出了名,汉宣帝看了以后怒不可遏,认为杨恽是大逆不道,为此就把杨恽给腰斩了。

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思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没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报孙会宗书》

孙会宗表示很无奈啊,自己只是规劝杨恽而已,怎么就把好朋友给害死了呢?别着急,汉宣帝还记着你,孙会宗因为这件事也被罢了官。

若无必死之心,就不要学司马迁。

古代很多忠臣有死谏这一招,就是用自己的性命来劝告君王。能做出这件事的人,都有一颗大无畏的精神,至少是不怕死的。

司马迁显然就是个不怕死的人,他之所以敢把刘邦写成流氓,敢把汉武帝写成穷兵黩武之人,那就是抱着一颗必死之心去的。

因此想要学习司马迁之前,必须要掂量一下,这是否值得。如果纯粹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我认为实在是不值得。

司马迁之所以畅所欲言,那是因为他已经无所牵挂,只是想把最真实的历史展现在大家跟前。可是杨恽畅所欲言是为了什么?居然是为了发泄情绪。

这两者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杨恽不知道,汉宣帝之所以接纳《报任安书》,那是因为他敬重司马迁为了《史记》可以连性命都不要。

但是汉宣帝无法接受《报孙会宗书》,那是因为杨恽这家伙除了会发牢骚,似乎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还敢学习司马迁,岂不知天高地厚?

总结:杨恽之死那是咎由自取。

杨恽的格局显然没有司马迁那么高,他被罢官以后,一直都愤愤不平。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很大,曾经主动举报过霍禹造反,是汉宣帝的大功臣。

而且杨恽觉得自己的父亲是宰相,自己虽然不是长子,无法继承继爵位,但也不应该被废为庶人。

所以杨恽开始饮酒作乐,各种吃喝玩乐。这么一来汉宣帝就更加讨厌这个杨恽了,他会觉得杨恽这家伙就是在表现给自己看。

一直等到那封充满抱怨的文章出现以后,汉宣帝终于安耐不住了,他宰了杨恽,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有功劳你也别那么狂。

参考资料:《汉书》

2021-07-15 09:13
+关注

杨恽之所以被汉宣帝腰斩,是因为杨恽写了《报孙会宗书》,本来杨恽已经保住性命,可偏偏是这篇文章,酿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狱,其本人也落得个被腰斩的下场。

秦始皇焚书坑儒,杀儒生数百,但被害者并非因为“写”了什么样的“文字”而遭受刑罚;司马迁因李陵事受宫刑,是祸从“口”出,而未见诸文字,故均称不得文字狱。因文字而祸者,自杨恽始。

杨恽(前?—前54),字子幼,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其父杨敞,曾任丞相,封安平侯,谥敬侯。其母是司马迁的女儿。其父死后,由其兄杨忠承嗣封号,其本人被封为郎,补常侍骑。杨恽以才能著称,喜交结英俊诸儒,名显朝廷,擢为左曹。后霍氏谋反,恽先知,报知朝廷,霍氏伏诛,杨恽等五人皆受封,杨恽封平通侯,迁中郎将。继以政绩擢为诸吏光禄。杨恽轻财好义,承继其父亲及后母之财计千万,均分给了宗族和后母之昆弟。其在朝廷为官,廉洁无私。然其自恃节行及政治才能过人,又生性刻薄,“好发人阴伏(隐私)”,有敢违背自己意愿的同事,必加害之,“由是多怨于朝廷”,如与太仆戴长乐不和,而戴长乐是宣帝在民间时的旧相知,后被拔至高位。戴长乐因说了不该说的话,被人告发下狱,他怀疑是杨恽告的密,于是亦上书告杨恽之罪,举事实控告杨恽“妄引亡国以诽谤当世,无人臣礼”,“以主上为戏语,尤悖逆绝理”《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杨恽因此被下狱。因宣帝不忍加诛,遂被免罪为庶人。“恽即失爵位,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其友人安定太守孙会宗写信劝他说,废退大臣,“当阖门惶惧,为可怜之意”,告诫他要收敛点,装出可怜相,不可过于张扬。杨恽本来就不服罪,收到孙会宗的信,气就不打一处来,给孙会宗回了一封信,即有名的《报孙会宗书》。

这封信共分四部分:首先,杨恽申述自己被免官经过,对孙会宗不明事情原委就随世人诋毁自己表示不满。接着,讲自己从“列卿” “通侯”的高位一下子降为“农夫”的遭遇, 说自己自知罪过大,品行差,所以才下决心当农夫,全家齐心合力种地养蚕,为的是多给国家纳税,没想到又受指责,所以再不能沉默不语了。紧接着,发泄自己受尽委屈而仍遭诬陷的满腔愤慨,说凡是常人的感情所制止不了的事情,连圣人也不能例外,即使是皇帝老子死了父亲,服丧期也是有限的,何况我获罪已经三年了呢!于是笔锋一转,大写农家过年的欢乐场面,于表面欢乐之中蕴含着难以抑制的悲愤,并用“道不同不相为谋”来说明自己如今已是一个地位卑微的普通百姓了,孙会宗不该再用卿大夫的标准来责备自己。字里行间怒气冲天,怨及宣帝。最后,又以讽刺挖苦的口吻,痛斥孙会宗随风而靡的卑下品格,并表示从此与之断绝关系。

这是一篇被免官后的牢骚怨愤之作,其意气之盛实不减其外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而其矛头所向,不止于孙会宗,而是指向世俗,怨及皇帝。正在此时,有日食发生,驺马猥佐名成者上书告杨恽,说他“骄奢不悔过,日食之咎,此人所致”。廷尉验案,得其 《报孙会宗书》,“宣帝见而恶之”。廷尉遂以杨“大逆无道”将其腰斩。同时,其妻被迁徙到酒泉郡,其侄儿安平侯杨谭坐“不谏”罪,被免为庶人,凡是和杨恽“厚善者”, 如未央卫尉韦玄成,京兆尹张敞及孙会宗等在职官员,一律被免官。

杨恽以一纸牢骚不平的书信而惨遭腰斩,并殃及妻子、侄儿及好友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文字狱。杨恽这篇悲而不失其节、郁而不失其壮的《报孙会宗书》,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字狱史上的名篇。

(图片来自网络)

2020-09-04 21:22
+关注

【杨恽其人其事】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剽窃。

【杨恽三观不正、深受司马迁毒害、告密整人反受其害。】

杨恽有一定才华,但是才子谈不上。杨恽选官上位,当初靠的是他的哥哥杨忠,后来靠告发霍氏谋反。杨恽为人不吝惜钱财、广散钱财于宗族,这个和仗义疏财是有区别的,杨恽散财在家族之内,和别人和百姓没有关系。杨恽为官没有原则,只要对自己有利,可以落井下石。杨恽做事尖酸刻薄、好窥探他人隐私,不惜出卖别人的利益,甚至罗列罪名告发他人。杨恽好做无病呻吟、而无具体策略和策论,专一诽谤皇帝和大臣。杨恽最终失去官心,大家一起将杨恽镇压。

杨恽祖上是汉赤泉侯杨喜,垓下之战时为郎中骑(骑兵营长),杨喜与王翳、吕马童、吕胜、杨武共斩项羽并分尸,皆赐爵为列侯。杨恽的父亲为杨敞,官至丞相。传言说,杨恽有才,杨忠推荐为郎中。重臣霍光主持朝政多年,废昌邑王刘贺,霍光辅政汉昭帝之时,杨敞是霍光的得力助手。杨敞为人胆小谨慎,杨恽和其父性格峻异,杨恽为人高调,不惜出卖他人,说话也没有把门的,随意的辱骂皇帝和朝臣。

要讲杨恽必须简介司马迁,司马迁为人三观不正,为小义但不讲大节。李陵家和司马迁家是世交,李陵兵败投降叛变匈奴,为匈奴练兵且狙击汉军。前98年,汉武帝探听到李陵的确切位置,派出两路汉军攻匈奴,想抢回李陵。两路汉军以失败告终,公孙敖和汉军数千将士上书“李陵率匈奴截杀汉军”,审讯匈奴战俘也得到了李陵训练匈奴截杀汉军的口供,于是,汉武帝廷议李陵之罪。满朝文武皆曰李陵可杀,司马迁徇私枉法替叛徒汉奸李陵脱罪,被汉武帝宫。

原来,司马迁为汉朝的太史令,年薪600石粟米。被宫后的司马迁,不再担任太史令,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秘书长),行走于宫廷内外。司马迁被宫前写好了一半《太史公书》,被宫后继续私自撰写《太史公书》。司马迁从此人生变态、三观不正,开始在后半部《太史公书》中,大肆抹黑诽谤和汉武帝有关的人,抹黑汉高祖刘邦、汉景帝、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等;由于司马迁是人生的失败者,司马迁大肆吹捧拔高历史失败者,大肆拔高吹捧项羽、韩信、李广、李陵等人。

司马迁成书《太史公书》,手法类似春秋笔法,其所谓“扬善抑恶”。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标准是什么呢?史家的职业道德是如实记载历史事件,不以自己的好恶确定善恶标准,善恶自有历史和后人评说。《春秋》则以儒家思想作为标准,司马迁《太史公书》则以司马迁个人思想作为标准,司马迁被宫私自撰写历史,完全以变态的司马迁思想作为标准,势必造成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失真。司马迁成书,汉武帝要来《太史公书》察看,《太史公书》严重失实,司马迁交有司查办并处死。

《西京杂记》:“太史公序事如古《春秋》法,司马氏本古周史佚后也。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事而已,不复用其子孙。”

司马迁作诽谤之书《太史公书》,自知不得善终,《太史公书》也不可能通过审查,就抄写备份了《太史公书》。司马迁写成后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名山指的就是华山,通邑大都当然是长安,一份藏在杨恽的家乡华山脚下,一份就在长安。汉朝把《史记》定为禁书诽谤之书,但是并没有大搞文字狱,杨恽也没有因为私自传播《史记》而杀头,这就是汉朝吸取秦朝“焚书坑儒”的豁达,《史记》才得于流传下来,否则,汉朝要焚毁《史记》是很容易的事情。

【杨恽其人其事,诽谤朝廷辱骂大臣。】

杨恽本无什么大才,他的哥哥杨忠在朝为官,依靠哥哥的势力按照汉朝“世家任命制度”,杨恽被任命为郎官(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干部),后来补缺为宫廷常侍骑将。杨恽最先看到司马迁的《史记》,对《春秋》也很熟悉,大家都认为他有才能而得到夸奖。杨恽喜欢交接年轻俊朗的儒生,名声在朝廷内外很显赫,因此被提拔为左曹(司局级干部)。霍氏要谋反的时候,杨恽听说了这个消息,通过侍中金安禀告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霍氏服罪被诛后,杨恽等五人因为举报有功赐封爵位,杨恽受封为平通侯,迁升为中郎将。

杨恽在朝中做官,还是能够廉洁奉公的,郎官们都称赞他公平。但是,杨恽性格有巨大的缺陷,杨恽为人好大喜功,总是喜欢炫耀自己的德性和能力,为人非常的尖酸刻薄,喜欢探听揭发别人的隐私,同事中有人违逆自己的意愿,杨恽一定会挟私报复加害于他人,杨恽总喜欢仰仗家族势力和自己的能力欺压他人,因此杨恽在朝廷中得罪了很多人。戴长乐以前是汉宣帝的民间朋友,汉宣帝即位后,擢升他为太仆亲信,杨恽长期和戴长乐不和。

戴长乐也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一次,戴长乐演练宗庙祭祀礼仪时,代理执行汉宣帝的角色。演练结束以后,戴长乐回来对掾史说:“我面见皇帝并接受诏令,代替皇帝演习礼仪,诸侯都给我驾车,哈哈!”有人上书告发戴长乐言语不当,皇帝把此事交给廷尉审理。戴长乐怀疑是杨恽指使人干的,根据杨恽的性格为人,揭发戴长乐完全是有可能的,戴长乐因此也上书揭发举报杨恽的罪行。

第一件事情:高昌侯董忠驾车直奔北掖门,杨恽对富平侯张延寿说:“听说,以前有人驾车狂奔撞到殿门上,门栓给撞断了,马也撞死了,接着汉昭帝就驾崩了。现在又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是天意呀,不是人为的呀!

第二件事情:左冯翊韩延寿有罪下狱,杨恽上书为韩延寿伸冤。郎中丘常对杨恽说:“听说你替韩延寿伸冤,能把他救下来吗?”杨恽回答说:“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呀!正直的人连自己都不一定能保全,我尚且都不能自保。就好像,老鼠嘴里衔着东西,因为比老鼠洞大,老鼠怎么也进不了洞。”

第三件事情:中书谒者令宣把匈奴单于的书信翻译成汉语,拿给将军们和朝中2000石的官员看。杨恽说:“匈奴单于得到皇帝赏赐的美味佳肴,却说是腐臭难闻的东西,单于不来朝见皇帝,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

第四件事情:杨恽曾经登上宫廷西阁,观看壁画上的人物,指着夏桀、商纣的画像对乐昌侯说:“天子路过这里,一一询问桀纣的罪过,这些都是反面的老师呀!”壁画上的人物还有尧、舜、禹、商汤,杨恽不去歌颂这些正面帝王,偏偏要指认桀、纣无道之君。

第五件事情:杨恽从投降的匈奴人那里,听说单于被杀掉了,杨云说:“摊上这样的无道之君,大臣们替他谋划他就是不用,且要自取灭亡。就像秦朝一样,任用奸臣小人,诛杀忠臣良将,很快的灭亡了。假如,秦朝能亲近贤明正直的大臣,恐怕秦朝就能延续到现在了。古代和现在的暴君都是一丘之貉。”杨恽妄自引用亡国的事例,诽谤当今朝廷皇帝,没有做人臣的礼节。

第六件事情:杨恽还对我戴长乐说过:“正月以来,天气阴沉,久不下雨,这是《春秋》中记载的,夏侯胜规劝昌邑王时说过。天子必定到不了河东后土祠祭祀了。”杨恽拿皇上开玩笑,这是大逆不道违背人臣伦理呀!

【杨恽告发他人到被他人反告,执迷不悟被腰斩于市。】

戴长乐告发,杨恽之事交由廷尉审理,廷尉一一召见了证人,证人证言全部属实。杨恽就是不认罪,招来户将“尊”,想要和富平侯张延寿等人串供,杨恽让户将“尊”告诉张延寿:“太仆戴长乐一定还有死罪的事情,他是活不长的!”户将“尊”说:“我和富平侯是亲家,知道这个话的只有三个人,你要让富平侯做伪证,就和戴长乐的话不想符合,这样能行吗?”杨恽拿刀要砍户将“尊”,“富平侯要是证实戴长乐的话,我就犯了灭族之罪,不要泄露我说的话,不要让戴长乐知道,他要害死我呀!”

廷尉和朝廷证实了杨恽的罪责,上书皇上曰原文:“参与政事决策,不竭尽忠心,尽臣子道义,反而妄自怨恨,妖言恶毒,大逆不道,请求逮捕惩处。”汉宣帝不忍心杀杨恽,就免去杨恽、戴长乐的官职爵位,都降为庶人百姓。杨恽失去官爵之后,用继承父亲后母的遗产,在家治产业盖房子,生活的好不潇洒。一年多后,杨恽的朋友安定太守西河人孙会宗,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给杨恽写信说:“罢官免爵之人,生活一定要低调,装出可怜的样子,不要高调的置产业起高楼,不要高调地结交八方之友,这样会让人抓住把柄的。”

杨恽从小受司马迁的影响太大,中司马迁的流毒太深,对此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不但不收敛自己的行为,对朝廷和皇帝的怨愤更大了,杨恽仿照司马迁《报任安书》,洋洋洒洒写的《报孙会宗书》,信中诽谤朝廷皇帝,辱骂朝中大臣,皇帝不是好皇帝,大臣不是好大臣,似乎只有杨恽一人是国家栋梁,朝廷和皇帝一旦离开杨恽,汉朝的天就要塌了,而杨恽离开朝廷皇帝,依然是悠然自得,等等、等等。

杨恽的侄儿子杨谭,担任典属国,对杨恽说:“西河太守建平侯杜延年,获罪被贬官出京,现在又被征调为御史大夫。你的罪很轻,又有功以后会重新启用的。”杨恽说:“有功有什么用?当今天子不值得替他出力卖命。”杨谭随口附和说:“是呀,盖司隶、韩冯翊都是兢兢业业的官员,还不是因为出事了被杀了吗?”当时正值发生日食,刍马尉佐成上书告发杨恽:“骄傲奢侈,不思悔改,诅咒朝廷,天怒人怨。”

汉宣帝把奏章下发到廷尉,要求廷尉查办,廷尉审讯,找到了《报孙会宗书》,汉宣帝看了以后非常反感,真的没有见过杨恽这样薄情寡义的人。三年前,杨恽罪证确凿,孤家怜惜杨恽有才有功,免除死罪削夺官爵,让杨恽在家好好反省。杨恽非但不反省,反而更加的肆无忌惮,一再的出格大逆不道。廷尉判处杨恽“大逆不道”,腰斩于市,妻子儿女发配酒泉郡。杨恽之死,警示世人不要三观不正、恶意中伤,不要正邪不分、诽谤朝政,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家入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公众号,谢谢!

2020-09-03 22:08
+关注

才华横溢的杨恽被汉宣帝腰斩的原因,其实在他简短的介绍里面,就能够发现一些端倪。

杨恽,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杨敞次子,母为司马迁之女。少因父爵任郎,以才能著称,名显朝廷,擢为左曹。其外祖司马迁所作《太史公书》(《史记》),因他得以宣布流传。霍光子阴谋反叛,他先知告发,因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为人廉洁无私,轻财好义,在职改革郎官积弊,杜绝请谒货赂之行,宫殿之内翕然。好矜其节行与才能,与太仆戴长乐相恶。被乐告以诽谤时政罪,被免为庶人。后因与孙会宗书,有恶言怨上,遂被腰斩。

杨恽是杨敞的次子,司马迁的外孙。

他因为父亲的荫庇当了官,当官后在官场上留下了“有才华”的名声。

因为杨敞曾参与废昌邑王立宣帝的事件,汉宣帝因为巫蛊之祸险些丧命,后来侥幸不死曾在民间游历,了解同情百姓疾苦,所以他对于司马迁的《史记》非常的看重,敬佩司马迁的才能。

杨恽完全是沾了父亲和外公的光,后来因为他举报霍光的儿子反叛的事情,可以说正好符合了汉宣帝当时的政治需求,汉宣帝正在清除霍光的势力,励精图治,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发展生产。

可以说这次杨恽是自己站队站的好,因为这件事被封为“平通候”升迁为中郎将。

也许是因为仕途太过顺利,也许是受外公司马迁的影响,杨恽为人做事不够圆滑,没有政治智慧,因此在官场上经常因为说话得罪人。

“祸从口出”杨恽就因为自己的这张破嘴,先是得罪了汉宣帝的宠臣戴高乐,然后又被戴高乐举报“诽谤时政”而被贬为庶人

在古代话说不能乱说的,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大事,皇家皇帝的事更是不能乱说,杨恽显然是受到了外公司马迁《史记》的影响,什么话都敢说,结果好好的“候爷”给玩成了“庶人”。

常年道“宁可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杨恽得罪了戴高乐,戴高乐并没有善罢甘休,他明白’斩草除根“的道理,于是再次捉住了杨恽抱怨汉宣帝的把柄,举报给汉宣帝。

汉宣帝一气之下就将杨恽给腰斩了。

所以杨恽被腰斩完全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坏事就坏在了一张嘴上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