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谌宁生医案(四)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23 发布于内蒙古

六、肝炎肾炎并肾衰治验一例

王某,男,13

初诊:1990928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因皮肤生疮月余,全身乏力一周,浮肿尿少4天,于1990928日收入我院儿科。呈急性病容,神惫嗜睡,巩膜微黄,眼睑浮肿,唇干咽红,舌绛少苔,脉细数。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轻压痛,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小便常规,色黄混浊,蛋白++,白细胞++,红细胞17/HP,管型02/HP。血常规:Hb 69.5%WBC 21.8×109/L,中性84%,淋巴16%,血清尿素氮21.21mmol/L。心电图意见:1.窦性心动过缓。2.肢导联QRS 低电压。X线摄片报告:心脏轻度普遍增大,结合临床考虑肾性心脏改变。

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度尿毒症并急性肾衰。中医辨治以清热解毒,渗湿利水之五味消毒饮合五苓散加减,并配合西药利尿消炎等对症治疗10余天未效。109日化验肝功:ALT>200UTTT10UZnTT20UHBsAg阳性。更改诊断为病毒性乙型肝炎合急性肾炎并肾衰。于1010日转入传染科。

诊查:诸症如前,并时有头痛,恶心,呕吐,尿少。测血压150/120mmHg,化验COCP 31.6ml%。注射速尿2次,24小时排尿约500ml

辨证:热毒营,耗损肝肾。

治法:凉血解毒,滋养肝肾。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味。

生地 怀山药 茯苓 丹皮 山萸肉 泽泻 益母草 怀牛膝各10g 白茅根20g 生甘草5g

二诊:服药3剂后,患儿转危为安,嗜睡,头痛,呕吐等危候消失,精神食欲好转,尿量增多,每日排尿量1000ml以上,面部及下肢浮肿明显减轻,仍宗前方再进。至1013日病情进一步好转,血压降至正常,复查血清尿素氮正常食睡均佳,二便自调,前方去牛膝,加蛇舌草、夏枯草各10g,又连服10余剂,至1025日化验,除HBsAg阳性外,肝功能及尿和血常规均正常。病属临床基本治愈出院。

【按语】急性肾衰,病势凶险,如误治或抢救不及时,必致脾肾衰败而不治。今人认为肾炎水肿,病因多为风湿热毒之邪侵袭,致肺、脾、肾三脏机能受损,治则急性期,多以宣肺利湿解毒为先,益气健脾于后;慢性恢复期,则当调补脾肾为主,配以利湿解毒,活血等法。盖脾主运化,作用为精微的摄取与水湿的布输;肾司开合,作用为精气的蓄藏与湿浊的排泄,故医者多从脾肾论治。今患儿肝炎与肾炎并发,热毒盛极,侵犯营血,不仅耗损肝肾之阴,且有危及心包之候。故治宜滋养肝肾,凉血解毒,方以六味地黄汤养阴、生津、泻火,而滋养肝肾之阴,加益母草,白茅根清热凉血,活血利水,牛膝降压并可引热毒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增加解毒功效,方药对证,故服3剂病危转安,10剂后血压及血清尿素氮恢复正常,肾衰及尿毒症消失,再原方去牛膝,加蛇舌草,夏枯草清热解毒,继服10余剂,促使肝肾功能同时恢复,以竟全功

七、地黄饮子加减治验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

李某,女,43岁,已婚。

初诊:1992123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起病于去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进行性加剧,近20天来有进食困难,饮水反呛,提气不上,有时小便费力,讲话声嘶,软腭运动可,双上肢肌力34 级,双下肢肌力23级,四肢肌力下降反射(),未引出病理征。腰穿检查:脑脊液清亮,细胞总数20×106/L,白细胞计数4×106/L,潘氏试验阳性。生化:pro 0.30g/LGlu 3.2mmol/LCL122.9mmol/L。细胞学: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属正常范围。经某医大神经内科诊断为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建议住院治疗,患者因经济困难无法住院,而来我院求治。

诊查:下肢瘫痪,不能行走,大便偏干,余症同前述,舌质淡苔薄,脉沉细。中医诊断:痿证。

辨证:肝肾两虚,气阴不足。

治法:温肾补肝,益气养阴。

处方:地黄饮子加减。

附片10g 熟地15g 肉苁蓉10g 麦冬15g 五味5g 远志5g 菖蒲10g 茯苓15g 生芪30g 白芍15g 甘草3g

3剂后,病情好转,自觉下肢有发热感,四肢麻木无力好转,仍照原方进服月余。

二诊:325日。自述进食困难、饮水反呛、提气不上均已消失。惟下肢仍有麻木无力,宗前方去生芪、白芍、甘草,加桂枝6g,巴戟、山萸肉、石斛各10g,以加强温阳补肾养肝之功力,又连服月余,竟获痊愈,嗣后随访6年,未见复发。

【按语】格林一巴利综合征是神经内科中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尚不甚清楚。中医历代医籍无此病名,但根据患者症状,下肢痿软,举步艰难,应属中医痿证,又名痿,临床特征为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甚者手不能握,足不能行,以至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病证。《素问·痿论》以五脏主五痿,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并有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因阳明胃经为水谷之海,主化津液,变气血而润筋脉,虚则五脏无所宗,不能行气血,濡筋脉,利关节,则宗筋弛纵,带脉不引而为痿。此虽为经典论据,但笔者认为,五痿互相关联密切,难以截然划分,临床痿证有深浅轻重之异,但不能机械划分五痿。治则理论虽强调胃经阳明,但临床用药应重视肝肾,调补气血。因肾主骨而藏精,肝主筋而藏血,肝肾不足,则精血亏虚,精血虚则筋脉失养而为痿。故方以熟地,肉苁蓉,补肾益精,配附片温肾壮阳,增强补肾作用;以麦冬、五味、白芍滋阴养肝;生芪、甘草补气生津;远志、菖蒲、茯苓利湿化痰,诸药合用,具有补肾养肝,益气滋阴,治病求本之功效。方药对证,故服3剂则病有起色,连服月余而获显效,二次更方又加桂枝、巴戟、山萸肉、石斛,增加温阳通络兼补肝肾之作用,以竟全功,达到治愈而不再复发之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