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卓越教师的10个心智框架

 渐华 2023-02-23 发布于山东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教师形象从“台上的圣哲”到“身边的向导”的转变被认为是教育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之一。

文章图片1

“台上的圣哲”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种“师道尊严”的教师形象:教师拥有知识和权威,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被假想成一个空洞的容器,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这些信息,然后在考试中不假思索地把它们重现出来。这种知识传递的教育模式受到现代教育理论的极大批判,甚至早在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开展进步主义教育的时期就已被批评为过时和无效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期望每个人都能够独立思考,能够提出和解决复杂问题,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非复制知识的机器。

在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中,知识无法以文字、言语或其他形式从一个人完整地传递给另一个人;相反,知识是一种只能发生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理解状态,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或者再建构的。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新的材料,并使它们之间产生新的联系;当学生以有意义的方式积极地重建知识时,他们更可能牢固地习得并灵活地运用它们。

文章图片2

这种学习观意味着教师形象的重大转向: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成为学生“身边的向导”;他们习惯于把自己“隐藏”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他们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只在有必要的时候提供引导、资源和帮助。虽然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改变,但大量实证证据表明,学生并没有因为这种转变而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其中可能的原因:

  1. 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和问题解决来学习会耗费大量时间,但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的效率和总量都会因此被降低。
  2. 从权威处获得信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学习者的大脑仍然参与了积极的建构,而且“站在巨人的肩上”能够看得更远。
  3. 教师的角色和责任被削弱。人们通常期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完全自律、有自我导向的积极学习者,而教师淡出学习场景。但不幸的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很多学生在缺乏教师督促的情况下很难把控自己的学习。

对此,一些研究者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教师形象。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构教师的新形象,更加强调教师的积极作用。约翰·哈蒂(John Hattie)与克劳斯·齐雷尔(Klaus Zierer)在新近出版的《可见的学习:十个心智框架》著作中,基于海量的实证证据和元分析研究,提出了卓越教师应该具有的10个心智框架。

文章图片3

卓越的教师显示了某种超越“台上的圣哲”和“身边的向导”的教师形象; 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富有意义的差异和张力,但两者都把“博喻”作为良师标准的信条,体现了一种指向情境性的富有教育机敏的教师形象。

卓越教师的10个心智框架

当教师作为其影响力的评价者

教师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取得高学业成就,而且体现在他能为学生带来多方面的真正改变和进步,包括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良好品质,增强学生对社会或群体的归属感等。

具体而言,这一教师形象包含以下3个心智框架

1 评价自己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教师不断地评估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自己,系统地理解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并根据这种见解调整自己的策略。

它要求教师将教学活动结构化成一种“诊断—干预—评价”的循环模式,即诊断学生的现有水平,采取最有可能产生效果的干预措施,最后评估这些措施是否起作用,以决定是延续原先的措施还是“改弦易辙”。

2 运用评估结果指导下一步行动

评估可以是教师用来检验学生学习进展的任务、工作或作业,也可以是单元测试、考试或者全国性学业评估。

这一心智框架强调,教师需要转变对评估、考试和分数的观念,即它们并非学习的终结,从评估中获取的信息可以作为设计下一个学习周期的出发点:一是判断学生处于何种学习水平、运用了哪些学习策略和产生了何种效果;二是分析教学过程,考察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介是否适合。这也是“为教而评”这一理念的来源。

3与同事和学生合作,

确定什么是进步和影响力

集体效能感、微格分析/课堂录像分析、专业发展这三个因素的共同点在于教育者之间的合作,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点评、分享教学材料和教案、共同讨论学生的学习进展、提出批判性的建议等。

教师与同事间的合作与沟通构成了其发展教育专长、形成教学判断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建构这一心智框架的挑战在于:学校、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需要形成一种高度信任和允许犯错的文化和氛围,使所有人都敢于将自己的表现和意见呈现在他人的面前。

当教师作为学习的激活者

第二种教师形象是“学习的激活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内在动机和成长心态。毫无疑问,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消耗认知资源的,这意味着在学校里或者课堂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学习、敢于面对那些超出他们当前水平的学习任务。

因此,激活者的角色要求教师设法激励和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开启学习之旅,走上正确的轨道。作为前提,教师本身应该对学生和教育专业持有积极的态度,并将这样一种热忱传递给学生,从而营造一个最有可能激发学习者潜能的适宜的学习环境。

具体而言,这一教师形象包含以下两个心智框架:

4 驱动变革,相信所有学生都能进步

自我效能感、深层动机、自我概念、不给学生贴标签这四个因素表明,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们的学习会极大地影响学业成就,但问题在于教师能否改变学生身上的这些特质。

这一心智框架强调的是,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够带来真正的改变——他们有能力教会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调用成长型思维,有能力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是ARCS模型,即集中注意力(Attention)、产生关联性(Relevance)、发展自信心(Confidence)、增强满足感(Satisfaction)。

5 乐于迎接挑战,而不仅仅是“尽力而为”

这一心智框架的实证基础包括有挑战的目标、教师清晰度、加速学习、无聊。这些因素都突出了向学生提供清晰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

当学生清晰地知道目标和他们朝目标的进展情况时,当学生感知到任务挑战性与其自身能力之间保持平衡时,他就更有可能进入心流的状态,即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从学习中获得持久和深刻的快乐,这种状态是使学生长时间保持求知欲和毅力的关键。这一心智框架强调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使学习目标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文章图片4

当教师作为适应性学习专家和更有能力的他者

第三种教师形象是“适应性学习专家和更有能力的他者”,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在特定的领域或主题方面比学生拥有更多知识、经验或能力,知道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最佳的学习路径,因此能够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二是教师理解学习的规律,拥有一个关于教学与学习的策略工具箱,当学生陷入困难或停滞时,他能够运用恰当的策略帮助学生突破瓶颈,而当学生进展顺利时,他能够让学生独立探索和承担更多学习的责任。

具体而言,这一教师形象包含以下5个心智框架:

6 给予学生反馈并帮助他们理解

解读学生的反馈并以此作为行动依据

这一心智框架的实证基础包括反馈、提问、元认知策略。它强调教师有意识地将反馈融入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反馈被理解为一个双向的过程。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地提供任务、过程和自我调节层面上的反馈,并帮助学生理解反馈;另一方面,教师也通过聆听学生的评论和观察他们的行为,获取关于自身的反馈,比如课程是否成功、教学策略是否有效。这种双向的反馈能够发挥一种校准的作用,使错误和误解转化成学习的机会。

7 同样多地运用对话与独白

这一心智框架的实证基础包括直接教学、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这里强调的是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富有成效地实施它们,以及如何维持均衡的比例。

对大多数确定的知识和技能而言,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会是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当学生掌握了足够多的表层知识,尝试在复杂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并探索创造性的新观点时,对话和讨论就更加重要。

8 从一开始就清晰地告诉学生成功标准是什么

这一心智框架的实证基础包括样例和掌握学习。教师需要不断阐明学习成功意味着达到哪些标准或做到哪些事情。只有当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时,成功的学习才会发生。

比如,教师可以使用样例,向学生展示最终的学习成果,与学生讨论它们具有哪些特征,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掌握学习则是将复杂的知识或技能分解成若干步骤,确保学生达到特定的掌握水平,再进入下一个步骤的学习。

9 建立关系和信任使学习发生在允许犯错的环境中

这一心智框架的实证基础包括师生关系、教师期望、教师可信度。这些因素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非认知性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当学生信任、认同和尊重某位教师时,他就更有可能视其为榜样,向其学习。当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充满激情,表现出他对所教学科和教育的热爱时,就更有可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主观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是权威型的,其特征是高亲密度、高控制性,教师抱有高期望,但愿意与学生协商。这样的关系有助于创设一种公平和可预测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犯错、求助、冒险及与他人合作会被视为学习过程的自然组成部分。

10 关注学习如何发生,让学生也理解学习

这一心智框架的实证基础包括皮亚杰项目、先前成就、绘制概念图。在某种意义上,只有知道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才会知道如何教学。因此,这一心智框架强调的是教师对学习规律本身的理解,知道哪些因素会对学习产生影响,以及其中的机制是什么。这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策略工具箱中挑选合适的方法去支持学生,并且排除学习环境中无关因素的干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在将学习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逐步拥有自主的适应性学习能力。

这10个心智框架针对的更多是教学方法,而不是学习方法,再次强调并体现了教师以教育为专长的形象。实际上,如果把“可见的学习”中有关教学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效应量作一个对比(如表1所示),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身边的向导”的教学低效以及“台上的圣哲”的高效(例如左列直接教学的效应量高于任务时间能力分组和个体学习;右列较高的效应量都与教师“教学”有关)。

文章图片5

这也是为什么“可见的学习”被欢呼为发现了“教学的圣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