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出新样无穷尽——明清奇巧造型漆器(三)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3-02-23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清中期 识文描金瓜蝶纹瓜式盒 故宫博物院藏

识文描金瓜蝶纹瓜式盒,清中期,高11、长21.3、宽16厘米。盒呈瓜形,底部略平。盒外以金漆为地,描金加彩漆做出识文描金花纹。盒通体金漆绘饰瓜蝶,彩漆勾饰枝叶须蔓。装饰花纹与器型合意,组成瓜瓞延绵的吉祥图案。盒内为黑漆洒金。

文章图片2

清乾隆 朱漆菊瓣式盘 故宫博物院藏

朱漆菊瓣式脱胎盘,圈足,高4.2、口径16.6、足径11.3厘米。盘为丝绸胎,壁薄如纸,呈菊花瓣形,平底,菊瓣形圈足。器身髹一色朱漆,色泽红润,光彩夺目。盘心有刀刻填金隶书乾隆御题诗:“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比旧还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啄与磨,博士品同谢青喻,仙人颜似晕朱酡。事宜师古宁斯谓,拟欲擒吟愧即多。”盘底黑漆,正中刀刻填金“大清乾隆仿古”楷书三行款。此盘做工精巧别致,是苏州专为清宫制作的御用器皿。

文章图片3

清中期 黑漆嵌螺钿婴戏图梅花式盒 故宫博物院藏

黑漆嵌螺钿婴戏图梅花式盒,清中期,高7.1、口径9.5厘米。通体黑漆为地,平面盖,盖面用薄螺钿粘贴出婴戏图案,六个小儿在草地上玩耍,神态各异,活泼生动,光彩熠熠。

螺钿是指以贝壳在器物表面装饰的一种工艺,所采用的贝壳有厚薄之分。“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唐以前多为厚螺钿,明清多为薄螺钿。清代螺钿工艺极其精妙,普遍采用点螺工艺。清代为了突出螺钿的光泽度,多为黑漆嵌螺钿。螺钿漆器上常见婴戏图、花蝶图、梅鹊图、五子夺魁图、指日高升图、连中三元图等。

文章图片4

清中期 填漆戗金鱼式盒 故宫博物院藏

填漆戗金鱼式盒,清中期,高14.8、口径51.3×42.6厘米。盒为扁体,盖为首尾相连的鲤鱼形,以红、黄、灰蓝色漆晕染而成。鱼身以深浅不同的漆色绘饰鱼鳞,鱼身凸起一黄磬,填饰红色流云间圆“寿”字。盒壁及足饰波浪纹。盒里及足内髹黑漆。

文章图片5

清中期 识文描金瓜蝶纹蝶式盒 故宫博物院藏

识文描金瓜蝶纹蝶式盒,清中期,高4.2、长29.6厘米。盒呈蝴蝶形,盒外通体以金漆为地,饰识文描金加彩漆花纹。盒内髹橘黄色漆洒金地,底髹黑漆。蝴蝶的身体及张开的翅膀各部位以微微凸起的漆灰、极细的线条、深浅不同的金漆绘饰而成。飞蝶的彩翅,宛若轻纱,栩栩如生。蝴蝶口衔彩漆双瓜,图案构成瓜瓞绵延图,寓意子孙昌盛,绵延不绝。此盒绚丽精美,造型生动,立体感强,具有浓郁的宫廷气息。

清代晚期,民间制漆业中出现了一些声名远播的地方漆器坊,如福建的沈正镐、沈正恂兄弟为首的沈家脱胎漆器,他们是乾隆年间福州著名漆工沈绍安之玄孙,技艺得家传之秘,名噪一时。

文章图片7

清晚期 脱胎荷叶式瓶 福建博物院藏

脱胎荷叶式瓶,通高98、口径38、底座直径98厘米。清晚期福建沈正镐制品代表作。荷叶瓶以脱胎漆制成。外形似一片荷叶向上卷收为上小下大的瓶体,口沿翘曲外卷,呈自然不规则而拓展的荷叶状,颈微束,腹下渐收,瓶底以三片卷曲而支立的荷叶作为三足座,座上缀饰盛开的浅红色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荷蕾,由几片荷叶加以点缀,衬托得极为得体。瓶面绿金色,光滑莹润,造型优美,做工精致。

文章图片8

清晚期 沈氏脱胎漆桃盘 上海博物馆藏

沈氏脱胎漆桃盘,通高66.7、口径53厘米。桃盘为脱胎制作而成,通体髹彩、金漆。下为底座,一只龙首鱼身的鳖鱼在福海寿山中腾起,嘴衔荷叶形盘,盘中盛桃和枝叶,器底有“沈正镐”圆形印。主体部位色彩丰富而鲜艳,有晕染效果。此法由沈氏家族独创,在色料入漆中加进金泥、银泥,拍敷上色,薄饰漆面,称为“薄料彩漆”。工匠在形态、色泽、纹理、大小等各方面都对一盘桃的整体外形进行了超仿真复制,力求写实,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此漆盘为精美的陈设用品。

文章图片9

清晚期 沈氏黄漆佛手式花插 故宫博物院藏

沈氏黄漆佛手式花插,高18厘米。花插佛手形,下连底座。佛手为黄漆,座由佛手、枝叶组成,髹绿漆。花插造型新颖仿自佛手,漆色纯正,底座玲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