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百练:永别了,武器2(海明威)

 一中大语文 2023-02-23 发布于福建

文本一

永别了,武器(节选)①

美·海明威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看见他们被地平线衬托出的身影。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我们快走到军官们的正对面了。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有时交谈一声,跨前几步,打手电筒照照一个人的脸。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人家用手电筒照他时,我看见他袖管上有两颗星。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着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我的衣领。

“你要干什么?”我说。一拳打到他脸上去。我看见那帽子底下的脸,上翘的小胡子,血从他面频上淌下来。又有一个宪兵朝我们俩冲过来。“你要干什么?”我说。他不回答。他正在寻找机会揪住我。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你难道不懂不能碰军官的规矩吗?”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抓住了我的脖子。我踢他的胫骨,用我的左膝撞他的胯部。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我们朝那堆人走去时,有人开了几枪。我看见步枪射击的闪光,然后是啪啪的枪声。我们走到那堆人旁边。那边站有四名军官,他们面前站着一个人,一边一个宪兵守着。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这些宪兵都是那种戴宽边帽的家伙。押我去的那两个把我推进这等待审问的人群中。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审问者冷静能干,威风凛凛,操人家生死大权的意大利人大致是这个模样,因为他们光枪毙人家,没有人家枪毙他们的危险。

“你属于哪一旅的?”

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

他又说了。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

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你不知道军官必须和他的部队在一起的规矩吗?”

他知道的。

问话到此为止。另外一个军官开口了。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我们正面对着那些军官,犯人站在他们跟前,稍为靠近我们这边一点。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他划了一个十字。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拍纸簿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中校在雨中走着,是个没戴军帽的老头儿,一边一个宪兵。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现在他们在审问另外一个人了。也是一个与他原来的部队失散了的军官。他们不让他分辩。他们从拍纸簿上宣读判决词时,他哭了,他们把他带到河边去时,他一路大哭大喊,而当人家枪决他时,另外一个人又在受审问了。我不知道要怎样做,是等待人家来审问呢,还是趁早拔脚逃走。我显然是个披着意军军装的德国人。我看得出他们脑子里是怎样想的:不过还要先假定他们是有脑子,并且这脑子是管用的。他们都是些年轻小伙子,正在拯救祖国。第二军正在塔利亚门托河后边整编补充。他们在处决凡是跟原来部队离散了的少校和校以上的军官。此外,他们对于披着意军的德国煽动者,也是从速就地枪决了事。他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审问者们本身全没危险,所以处理起生死问题来利索超脱,坚持严峻的军法。他们现在在审问一个在前线带一团兵的上校。他们又从撤退行列中抓来了三个军官。

我瞧瞧宪兵们。他们正在打量那些新抓来的。其余的宪兵则在看着那个上校。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下,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可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虽然感觉到河里的急流在卷着我,我还是躲在下面,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潜伏在水里并不难,因为我有一身衣服和靴子。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不想看岸上。我逃跑时和第一次冒出水面时,他们都开枪。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现在却没人打枪。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用一只手握着它。我看看岸上。河岸好像在很快地溜过去。河中木头很多。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从一个小岛垂在水面上的枝条下淌过去。我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

(本节选有删减)

文本二

“隐秀”是我国南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的一条重要的贯穿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反映了文学作品的一种美学追求。“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从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看,尽可能做到“辞约而旨丰”。在文学作品中,“隐”与“秀”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求诸文外(大量的潜台词),一个求诸文内(讲究遣词造句的功力),它们共同塑造了作品的美学效果,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1932年,海明威在短篇小说《死在午后》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解释道:如果一个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而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了似的。海明威所谓的“省略”,其实就是一种“隐”的手法,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想像。对海明威而言,“隐”就是潜伏在水里的“秘响傍通”的八分之七,“秀”则是露出水面的精警别透的“八分之一”。

注:①《永别了,武器》讲述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表明士兵们早已厌倦了战争。

B.亨利本人目睹了战争的恐怖、混乱和残酷无情,被战争击垮,所以跳河逃跑了。在战争面前,他是胆小懦弱的,不想为战争事业和荣誉做出牺牲,是对这个充满血腥的荒诞世界的无声反抗:他也是勇敢的,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刻,他挣脱出来了,从此告别战争。

C.本文整体基调为忧伤低沉,其中多描写了雨,且多为阴雨,不断重复出现的“雨天”是灾难、不幸的象征,成为一种不祥的阴云笼罩全篇。

D.主人公亨利呈现出一种迷惘的精神境遇与彷徨无助的心理状态。作者通过描述人物的悲惨经历、痛苦与孤独,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与反思。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别了,武器》原名为AFarewell to Arms,“ams”一词一语双关:它既有“武器”的意思,意指“战争”;又有怀抱的意思,意指“爱情”。汉语中找不到一个对应的双关语,现在人们倾向于译成《永别了,武器》,虽意犹未尽,却突出了反战的主题。

B.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属于“当事人”类型。文中的“我”既是作品的聚焦者,又是作品的主人公、故事的中心人物,所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我”,所着意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我”。

C.作者创作风格独特。摒弃繁词丽句,表现人物情绪只用简练含蓄的“电文式”对话描写和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

D.本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亨利的成功逃脱离不开河流的掩护,正是因为河流的涤荡作用,使得跳入水中的亨利彻底清醒,“河流”暗示着罪孽的结束,象征洗去一身征尘的重生。

3.请简述本文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的作用。(4分)

4.从美学效果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刘勰的“隐秀”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永别了,武器》的“隐秀”之表现及其美学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B    2.C

3.①第一人称“我”可以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之中,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目睹战场上的腥风血雨,突出强烈的反战主题。②第一人称“我”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容易体会其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活动;也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③小说中的“我”是主人公亨利和作者海明威的统一体。读者宛若在听叙事者谈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就使得叙事生动感人,故事更有真实性。④文本使用“我”或者“我们”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叙述战事,表达出“我”对战争的态度和变化。用“我们”时,代表主人公是集体的一员,可以从中看出亨利的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变化成“我”时,可以窥见主人公对战争的思考,最后绝望的跟战争说再见,突出强烈的反战主题。

4.此文语言简练、含蓄,充分体现了“隐”与“秀”。①“隐”方面,作者隐去了大部分该写的内容,极力淡化残酷的事实,然而我们能有足够的暗示体会到轻描淡写的背后是冷酷的悲剧事件(即求诸文外,大量的潜台词)。比如中校同宪兵的对话中,只有客观的语言陈述,即只写说了什么话,描写宪兵们如何处理这些未归队的“逃犯”时,也是只有客观描述的一系列动词。而人物的表情和情感就“隐”在他们的行为或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校此时的冷漠与绝望,可以感受到宪兵作为审问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此感受到战争的残酷。②至于“秀”出的部分,深深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即求诸文内)。比如文中的“雨”,作者只写天下着雨,但至于雨势怎样,并未直接指出。再比如文中“我”被宪兵抓住时,一连串的“打”“揪”“冲”“抓”“扭”“转”“踢”等动词,没有形容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思考、联想,可以感受到雨的大小,可以感受“我”同宪兵厮打时激烈的状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题的能力。B.“他是胆小懦弱的”错误,亨利是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对此感到绝望,不想为战争事业和所谓的荣誉牺牲掉生命,并非胆小懦弱怕死。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C.“表现人物情绪只用简练含蓄的'电文式’对话描写和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错误,作者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简练含蓄,摒弃繁词丽句,但表现人物情绪并非只用简练含蓄的“电文式”对话和内心独白,还有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故选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