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王烈:治疗小儿哮喘经验

 春nqlxmiudfcwh 2023-02-23 发布于广东

  发作期:重在治上焦

  图片

  《温病条辨》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上焦主要指心肺,其病证主要有三,分别为邪犯肺卫、热邪犯肺及邪犯心包。邪犯肺卫,主要以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为主,治疗代表方剂为银翘散;热邪犯肺,主要以咳为主,代表方剂为桑菊饮;至于邪犯心包,主要以神志改变为主,代表方剂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王烈等曾做过哮喘患儿1000例发病学初探,认为感染与过敏是小儿哮喘发作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婴幼儿哮喘更以感染居多,初期除咳喘外,可有如发热、流涕、咽痛等外感表现,王烈认为此时哮喘发作病位在肺卫,病机为外感邪气,郁而化热,治法当以清法为主。治疗当务之急要止咳平喘止哮,并应清热,强调要遵循先表后里原则,必须先解表清热,热退后止哮平喘,治以自拟清咽方;热退之后以喘息、咳嗽为主时,则分别治以自拟平哮方和泻肺方进行治疗。从温病分析,其中清咽方与银翘散、平哮方、泻肺方与桑菊饮有异曲同工之妙。

  ● 清咽方 

  《温病条辨》曰:“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故咽喉首当其冲,治疗当清咽,此清咽方名之由来。清咽方由土茯苓、柴胡、黄芩、金莲花、野菊花、青蒿、紫草、重楼、地龙、蝉蜕等组成。

  图片

  ▲土茯苓

  方中土茯苓甘、淡、平,解毒除湿。土茯苓原用于泻浊毒,此处为老药新用,用来治热。其理在于欲除热必须使邪有出路,发汗退热、通腑泻热,使邪气随汗液与大便排出。土茯苓能够导湿浊下行,热毒随小便而去,使邪有出路。正如《本草正义》所云:“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以渗利下导为务。”

  柴胡辛、苦、微寒,疏散表热;黄芩苦、寒,清泻里热;二者合用以清表里之热。金莲花苦、凉,清热解毒;野菊花苦、辛、微寒,疏风清热;青蒿苦、辛、寒,辛香透散,以退虚热;三者合用遵温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三药质地轻清可直达上焦。紫草甘、咸、寒,清热凉血,解毒透疹;重楼苦、微寒,清热解毒,凉肝定惊。

  图片

  ▲柴胡

  外感热病过程中常并发斑疹与抽搐,紫草和重楼一方面清热解毒,另一方面可未病先防,先安未受邪之地,尤其是紫草一味,有预防邪气由卫至气甚则营血之变。地龙咸,寒,息风止痉;蝉蜕甘、寒,清热止痉;二药协同兼顾止哮平喘。综观全方具有辛凉清透的作用,适用于外感热病,症见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无汗或汗不多,鼻塞、流涕,舌红,脉数。用于治疗哮喘病初期夹外感。

  ● 平哮方 

  哮喘发作不伴随发热时,治疗当平哮。王烈认为此时病机为气逆痰壅血瘀。治疗当降气、化痰、活血,治以平哮方。平哮方由全蝎、地龙、紫苏子、前胡、侧柏叶、麻黄、白鲜皮等组成。

  图片

  ▲紫苏子

  全蝎辛、平,息风止痉;地龙咸、寒,息风通络平喘;哮喘发作时,气道平滑肌处于痉挛状态,风胜则痉也,故用全蝎、地龙来息风活血通络,以解痉止咳;紫苏子辛、温,降气化痰;前胡苦、辛、微寒,除内外之痰实;侧柏叶苦、涩、寒,化痰止咳;麻黄辛、温,宣肺止咳平喘;白鲜皮苦、寒,祛风解毒脱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鲜皮提取物能够缓解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而用于过敏反应。诸药合用,共奏止哮平喘、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热哮,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为著,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咽红,舌质红,舌苔黄,溲赤,便秘。

  ● 泻肺方 

  哮喘喘息发作经治疗喘促哮鸣休止后,以咳嗽为主,或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嗽为主症者,治疗重在泻肺。《素问·三部九候论》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泻肺方的作用在于泻肺热。泻肺方由黄芩、川贝母、百部、枇杷叶、白屈菜、清半夏、瓜蒌等组成。

  图片

  ▲黄芩

  黄芩苦、寒,善泻肺热;川贝母苦、甘、微寒,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百部甘、苦、微温,《药性赋》曰:“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枇杷叶苦、微寒,清肺止咳;白屈菜苦凉,止咳化痰;清半夏辛、温,燥湿化痰;瓜蒌苦、甘、寒,清热化痰。综观本方,具有清肺止咳之功,重在清肺,化痰为次,适用于肺热重而痰轻之证,症见咳声有力,音调较高,无痰或少痰,舌红,脉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