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面解析【咽鼓管功能障碍】诊治新进展!与之相关的七大疾病一览!

 潘生丁 2023-02-24 发布于广东

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ETD)既是相关症状和体征的集合,也是一些中耳疾病的发病机制如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据统计,咽鼓管功能障碍在成人的发病率为1%,约有40%的儿童自诉10岁前有过短暂的咽鼓管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耳鸣、耳痛,感冒时症状加重等。

咽鼓管功能障碍根据病程长短分为:

急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病程少于3个月)

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病程大于3个月)。

由于咽鼓管解剖结构复杂,且位置隐匿,在出现咽鼓管功能障碍后容易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等并发症,长期反复迁延不愈还可能转化为中耳胆脂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严重的中耳疾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临床评估

(1)鼓膜检查

  • 鼓膜形态: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可表现为鼓膜内陷或鼓室积液。

  • 鼓膜活动度:利用鼓气耳内镜检查鼓膜活动度,有利间接了解咽鼓管功能。

(2)咽鼓管内镜检查

  • 纤维电子鼻咽镜可以检查咽鼓管咽口,经鼓室内镜检查咽鼓管鼓室口。

  • 咽鼓管慢动作视频内镜可以评估成人咽鼓管功能。

图片

图片

鼓膜膨胀不全及上鼓室内陷袋图

(3)纯音测听

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可表现为传导性聋,也可表现为听力正常或混合性聋。

(4)咽鼓管通气及压力平衡功能检查

  • 定性检查:Valsalva法、Politzer法、导管吹张法、Toynbee法;鼓膜穿孔者可采用鼓室滴药法进行评估。

  • 定量检查:声导抗测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咽鼓管功能定量评估方法,包括:鼓室图峰压点动态观察法、咽鼓管-鼓室测量法以及正负压平衡测定法(适用于鼓膜穿孔且干燥者)。

(5)咽鼓管功能测试和评分系统

  • 咽鼓管测压:临床较为常用,相对简单。无论鼓膜完整还是穿孔都可以使用。

  • 咽鼓管功能障碍7项问卷评分(ETDQ-7)(表1)

    表1 ETDQ-7评分表

图片


(6)影像学检查

  • 颞骨高分辨率CT :可显示咽鼓管骨部及咽鼓管鼓室口结构,在鼓膜完整情况下还可显示中耳乳突含气情况

  • MRI:可了解咽鼓管及其周围结构情况。


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

目前鼻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治疗ETD的效果仍存在争议。部分专家认为对于合并腺样体肥大或变应性鼻炎的OETD患者可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

相关报道称长期的口服糖皮质激素并不能维持改善OME症状,并且容易引起多种激素不良反应。

2.鼻用减充血剂、抗生素

短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抗生素可能会暂时改善咽鼓管功能,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引起药物相关的副作用。

3.吹张治疗

常用的物理方法有Valsalva动作、Politzer法、Toynbee动作及导管吹张法,操作简单,效果较好。但由于该方法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一位73岁的患者曾在治疗时发生了肺气肿和眼眶气肿等不良反应,所以目前咽鼓管吹张方法在临床上多用作治疗OETD的辅助手段。

4.传统手术方式

鼓膜穿刺、鼓膜切开及鼓膜置管术等只是单纯的清除了中耳积液,并没有从根本即咽鼓管阻塞问题上进行处理,因此容易有术后反复复发的情况。

5.腺样体切除术

腺样体肥大常为儿童OETD及OME的主要病因。因此,对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OME患儿,腺样体切除术是一线治疗方案。

6.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相比于传统的鼓膜穿刺及切开置管的治疗方式,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可直接作用于软骨部,从根本上解决病因,有经验的医师可在局麻下行此手术。


适用情况:

临床上多应用此手术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因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平,直到7岁咽鼓管的长度才达到成人水平,因此目前该手术的年龄限制为7岁及以上,关于7岁以下的人群行此手术的安全及有效性目前仍在探索。 


有三种手术进路:

①经口进路:

优势:不受鼻腔状态的影响;可在切除腺样体后直接扩张,比较适合儿童患者。

劣势:因反向观察咽鼓管,因此对术者鼻内镜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手术施行较为困难;而且由于咽鼓管咽口并不在直视下,不易确定进管位置,易造成咽鼓管咽口及周围组织的损伤。

②经鼻进路:

优势:可直视咽鼓管咽口,操作简易。

劣势:因鼻腔狭窄,鼻内镜及引导器操作空间小,可能引起鼻腔粘膜损伤,致鼻腔粘连。

③经咽鼓管鼓室口径路:

优势:可以在中耳手术中同一术野完成。

劣势:术野狭小,不易进入,对术者操作要求较高

而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临床上也较为常见,本文将盘点与之相关的七大疾病,助力临床诊断。


相关疾病

01
症状性咽鼓管功能不良

临床表现

1.耳闷塞感为本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多自诉耳部阻塞感、胀满感、压力感。

2.听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听力模糊感,一般无明显的听力下降。3.耳痛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微钝耳痛。

4.耳鸣及眩晕非特异性表现,可在少部分患者出现。

5.体征及辅助检查鼓膜及中耳无阳性体征,鼓室图可为A型或C型,TMM及鼓室双峰图提示咽鼓管不通畅,听力检查往往提示听力正常或轻度传导性耳聋。

图片

诊断性鼓膜穿刺,无明显中耳积液,患者耳闷症状好转

02
分泌性中耳炎

(一)儿童


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小儿大多表现为对呼唤不理睬,上课精神不集中等。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积液黏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如为单侧发病,也可长期不被家长察觉,长期听力下降甚至可引起儿童言语发育障碍。

2.耳闷耳部可有阻塞感、闷胀感,小儿可表现为抓耳等动作。3.耳痛发病时可有耳痛,小儿常于夜间发作,哭闹,1~2天后耳痛即消失。

4.耳鸣常为低调间歇性耳鸣,小儿则无法表述。

图片

分泌性中耳炎急性期耳内镜下表现右耳分泌性中耳炎,光锥变短,鼓膜表面血管纹理增多,透过鼓膜可见鼓室内少量积液及气泡征

(二)成人


临床表现

1.耳闷耳部可有阻塞感、闷胀感,按压耳屏耳闷感可稍缓解,耳闷是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主诉之一。

2.听力下降成人多有听力下降及自听增强。

3.耳鸣常为低调间歇性耳鸣,打哈欠或擤鼻涕时可有气过水声。4.耳痛成人耳痛较轻,大多无明显耳痛。

图片

中耳积液

a.右耳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内陷,透过鼓膜可见琥珀色积液,可见气液平面;b.右耳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内陷、锤骨短突突起,上鼓室内陷袋形成,鼓室内可见琥珀色积液

03
上鼓室内陷袋

临床表现

1.耳闷感、听力下降早期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耳闷感,后期(Ⅲ级及以上)可出现听力下降及明显耳闷,听力下降的程度与听小骨破坏程度相关;大部分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合并有分泌性中耳炎,这类患者常以耳闷塞感、听力下降的症状就诊,耳闷塞感和听力下降的程度多与中耳积液量、鼓膜内陷程度及听小骨的破坏情况有关。

2.耳流脓Ⅲ~Ⅳ级内陷袋合并感染时可出现。

3.耳鸣非特异性表现,多与分泌性中耳炎或听力下降相关。

图片

上鼓室内陷袋Ⅲ级见松弛部胆脂瘤

04
鼓膜膨胀不全

临床表现

1.耳闷塞感、听力下降早期鼓膜膨胀不全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耳闷塞感,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耳闷塞感的加重及听力下降,听力下降的程度与病变的范围、位置和程度有关,局限于前下方的鼓膜膨胀不全往往听力下降不明显;如同时伴发分泌性中耳炎,则耳闷塞感、听力下降等症状较为明显。

2.耳痛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微钝耳痛。

3.耳鸣非特异性表现,可由于分泌性中耳炎或听力下降引起。

4.眩晕少部分患者病变累及内耳或半规管时可出现眩晕。

图片

不同类型鼓膜膨胀不全

a.局限性鼓膜膨胀不全,可见鼓膜局部菲薄,内陷,可见钙化斑形成;b.弥漫性鼓膜膨胀不全,可见整个鼓膜紧张部变薄,内陷

05
粘连性中耳炎

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一般为传导性,病变侵犯严重者可出现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病变早期,听力可呈进行性下降,形成永久粘连后耳聋稳定不变。

2.耳闷感大多患者有明显耳闷症状。

3.耳鸣多不明显,与听力下降相关。

图片

粘连性中耳炎

a.粘连性中耳炎,可见鼓膜菲薄、内陷,与鼓岬及听骨粘连,鼓室内结构清晰可见;b.鼓膜紧张部局部内陷、粘连,传统检查易误诊为穿孔

06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临床表现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典型的临床表现类似分泌性中耳炎,多为反复的耳闷塞感、听力下降、耳鸣等,不明原因间歇性咖啡色甚至血性的耳溢液,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分泌性中耳炎”病史,少数可并发眩晕、面瘫等症状。发展至晚期亦可出现胆脂瘤、粘连性中耳炎。此外颞骨高分辨CT可见为较孤立的软组织病变,中耳乳突的气化程度多数较好。

图片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置管后复发

a.置管前中耳胆固醇肉芽肿,鼓膜向外膨出;b.中耳置管术后9个月取出通气管,鼓膜菲薄、内陷,透过鼓膜仍可见胆固醇肉芽肿组织

07
咽鼓管异常开放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为耳闷塞感、自听增强、主观性耳鸣、可闻及呼吸音等,这些症状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类似的,有时容易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混淆导致了临床上的误诊,但咽鼓管异常开放多表现为在患者立位时加重、卧位或低头抱膝位时使得静脉回流减少,咽口静脉淤滞会使症状减轻,而咽鼓管功能不良则相反,这点可以作为两者的鉴别要点,同时咽鼓管异常开放多可观察到鼓膜随呼吸扇动。

分型:

根据咽鼓管异常开放造成的鼓膜异常扇动的部位分型,可分为鼓膜局限型及全鼓膜型,鼓膜局限型常见于鼓膜前下及鼓膜后方,而全鼓膜型则多伴有鼓膜膨胀不全。

Ⅰ型:正常吞咽时外耳道采集的声音会出现一个相对尖锐的波峰,这也是正常者的声测法检查结果(1例伴有鼻咽炎而出现了功能正常结果);Ⅱ型和Ⅲ型是咽鼓管异常开放的典型特征性波形;

Ⅱ型:吞咽时咽鼓管开放得很好,经过若干时间不管是否再吞咽,咽鼓管缓慢地或者突然地关闭;

Ⅲ型:吞咽时咽鼓管开放得很好并保持开放一段时间或者连续地开放,当头弯向前或者躺下或者用鼻子吸气时咽鼓管可能会关闭。

图片

咽鼓管异常开放

a.耳内镜检查见鼓膜菲薄;b.CT显示咽鼓管异常扩张;c.纤维镜检查见咽鼓管咽口喇叭口样异常开放状态二、耳内镜下的治疗诊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