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尤里卡与狐猬精神

 mengyu4613 2023-02-2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图片

在“边缘”工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则广告

图片
图片

'诚聘男性船员参与危险旅程,报酬低,天气寒冷,数月不见天日,危险不断,不确定是否能安全返回。如若成功,则将获得荣誉和赞誉'。

图片

这则广告是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英国南极探险家,以带领“猎人号”船1907—1909年向南极进发和1914—1916年带领“坚韧号”船的南极探险的经历而闻名于世)招募第一批通过陆路穿越南极洲团队成员的广告。数以千计的勇士前来报名。

最终,沙克尔顿选择了符合他要求的26个伙伴,性情各异,专业背景也不相同,有教授,渔民,木匠,年龄最大的57岁。

图片
  • 1914年9月5日,沙克尔顿率领英国皇家南极洲探险队的27名成员乘坐“坚韧号”从南大洋的南乔治亚岛起航。

  • 1915年1月19日,也就是探险队离开南乔治亚岛4个多月后,灾难降临,威德尔海海域的浮冰像钳子一样紧紧地夹住了“坚韧号”,探险旅行受阻,此时距南极大陆60英里。几天后,“坚韧号”桅杆倒塌,沉入海底。此后,他们一直在冰上的帐篷里。

  • 1916年4月9日,浮冰终于化开,救生船启程了。6天后,他们第一次踏上稳固的地面,在一座海滩只有100英尺宽,50英尺深的大象岛喘息。

  • 又过了9天,沙克尔顿做出艰难决定,选了5名队员跟他一起乘坐“詹姆斯·凯尔德号”,穿越被称为“好望角碾压机”的地球上最为凶险的800英里水域,做最后一搏。

  • 16天之后,筋疲力尽的水手们看到了南乔治亚岛,然后,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用了3天3夜翻越冰川,到达位于此岛斯特罗姆内斯海湾的古利德维肯捕鲸站。

  • 1916年8月30日,也就是“詹姆斯·凯尔德号”出发后的4个多月,沙克尔顿成功救出全体27名队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个绝境重生的伟大壮举,此时,距他们首次离开南乔治亚岛已有近两年时间。

有一本书Leading at the Edge(沙克尔顿的领导艺术)讲述了这个故事以及背后的领导力。为什么这本书以“边缘”(Edge)为名呢?

2月18日作者帕金斯的分享中提到,在他到耶鲁大学担任教职之前,他曾在海军陆战队服役,从实战中他获得了很多关于领导力的关键内容(learned critical lessons about leadership in combat),实战经验和学术研究的结合之处,就是边缘(the edge)。在这里,他可以连接到他的过去、未来和现在的全部生命部分。

图片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如何把自己的生命经验的更多潜力带出来呢(How can you use your own life experience to reach your full potential)

这正是我这篇帖子的思考缘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02

图片

君子不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道”与“器”

图片

《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

图片

“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倘若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

与“器”相对应的,是抽象“形而上”的“道”:天下万事万物,莫不有其道理:道法自然,亘万古而常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所以,要时常“温故而知新”。

“道”与“器”,是一体之两面,境随心转,心随境转,反映的是更大系统的统“一”。

图片

又一个问题来了——

如何意识到自己被困在“器”中(一直生活在“重复的魔咒”里)呢?

02

君子不“器”

图片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篇。君子心怀天下,不能像器皿一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人有很多角色,生活也有很多面“相”,我们不能让自己困在某个“时”“位”的“器”里而不自知。

水无常形,“上善若水”可以流淌在跌宕起伏的山涧里,也可以沉寂在碧波万顷中,可以是固态、液态也可以是气态,可以在不同“容器”中呈现不同形状...抱持“上善若水”的观点,人生就有机会拥有多种多样的可能。

图片

当我们处在某种“困顿”里时,尝试跳脱出当下的“时”和“位”来看这个“困顿”,就像吉利根所说的,“你可以与某件事物同在,而不需要变成那件事物”→你可以正念地注意到负面想法、图像和感觉,而不会盲目反射性地认同它们(e.g.某个情境带出了你的一些悲伤或者痛苦的情绪,但你不是这些情绪)。这个“分化”,允许了在情境里的转化性关系产生。

弹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与生发。在更多的觉知和觉照中,身份/职业标签不再是执着的纠缠;负面情绪可以来了去了,不再被它湮没;八小时之外,兴趣爱好培养有助于“斜杠青年”的全面发展...人生,可以体验更多可能性:当我们有机会放下这些被动的“客体”标签,看到自己是一个更加完整的人,回到自己的“主体”觉知里,这就是“君子不器”。

那么,当我们要更多地呈现不“器”时,我们可以有什么方法?

03

日新月异

在六祖慧能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菩提树偈的故事流程甚广——

五祖召集所有弟子,宣布说他要寻找接班人,让众弟子各作一偈,胜者将获得菩提达摩传下来的袈裟和钵,成为禅宗第六祖。

在众多弟子中,资历和修为最高的神秀,经历几天,做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六祖慧能的偈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平常人,我们虽然很难达到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般“顿悟”的醍醐灌顶,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是可以努力做到的:当我们可以带着好奇之心敞开心扉,允许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流动经过,心性在“擦”之修炼时不断觉照,这样我们才有机会遇见我们的“尤里卡时刻”。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图片

狐猬精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狐猬精神

图片

狐狸躲避敌人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创造力但是比较消耗精力。而刺猬只采用一种屡试不爽的策略,即下蹲并蜷缩起来,用身上的刺来保护自身。古希腊诗人阿尔奇洛科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曾说过:“人们只想知道他们能够理解的东西。除此之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也就没有动力或意愿去了解。”英国心理学家丹尼尔·伯莱因则指出好奇心的一个自相矛盾的特征:它既可因理解而产生,又可被未知所激发。

正如查理芒格所言:“如果你手里只有锤子,那你看什么都像钉子。”面对问题,我们还可以换一种“狐猬”视角:我们的能力可以像一个螺丝钉,在一个“点”上很精尖,但我们也可以足够的基本“面”去保护自己。

“习焉而不察,日用而不知”,“有为”的方式会阻碍“无为”的存有。当自我不再忙于理解种种对象时,它才能意识到自身。《解惑》p154”,尝试看见ta原本的样子。而后,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既可以像狐狸一样全面,也可以象刺猬一样专精。

02

从T型到梳子型人才

图片

T型人才指的是既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具有高素养、多视角以及创新等能力,勇于尝试各种可能性,不断学习、快速反应。

专业非常重要,但有时也会产生“坐井观天”一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某个行业的深入了解,只是一个浅层次的多面手、“万事通”,这种人在竞争激烈且快速发展的时代是没有竞争力的。

事情总是难分是、非,对、错的,2020年8月,新闻大肆宣传“阿里内部隐藏「P」序列职级,「高P」光环或成过去式”的消息帖子。我们也在这里看到一个组织直面未来管理的多元性的策略。

图片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在快节奏环境中,多面手并不像的专业人士那样多产、高效:如果时代变化的速度不是太快,多面手似乎相对成功;但随着变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效率会下降。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和多领域专业能力的梳子型人才,在不同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利弊。没有一种管理模式适用于所有组织的所有时候,这也是“君子不器”“狐猬精神”的“实”在呈现。

图片

03

在“边缘”工作

在面对VUCA和BANI的历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没有哪一条路可以走到底,抱持“放松的专注”,我们需要时刻带着好奇,及时地调整和创造。

在庞加莱研究的基础上,格雷厄姆·沃拉斯将创造性过程简化为四个步骤:

准备:确立问题,大脑意识开始定义和探索该问题和目标。

②当遇到一个僵局或无法返回的点时,孵化出现。在这一阶段,问题从意识转移到潜意识,模式识别系统开始审视这个问题。意识大脑可以休息,将注意力从问题上转移开来(如阿基米德的“泡澡”)。

顿悟(尤里卡时刻):我们从过往经验中“顿悟”,产生了一个灵光乍现的想法,重新回到有意识的思考中。

验证:新想法会被有意识地审视、测试并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在意识的维度进一步阐述和应用这个创造性发展。

图片

团队组织应该承认每个人的专业知识,但也要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让他们定期与其他团队进行互动,在这些互动的碰撞里,增长和分享也融入组织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