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理

 置身于宁静 2023-02-24 发布于浙江
【按语:读Kierkegaard的书读的很头疼,但痴迷他的思想,喜欢他对“内在性”的强调。找来希尔贝克对克尔凯郭尔的介绍,清晰生动且富有文采,于是整理下来积淀为阅读原著的先见。整理自【挪】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下),童世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539-551页》】

Kierkegaard内心有张力:新教的虔诚派(专注罪恶、痛苦的沉思、内省的态度)和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的自我肯定的意志和倾向(追求个体自由和自主的有自我意识的、自作主宰的态度)。Kierkegaard要传达的不是一些可供他人阅读和研究的命题性主张,他设法沟通的是有关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的生存论洞见,这需要一种主动的获取,一个内化的行动。这需要一种与我们自身的、与他人的反思关系,即“双重反思的交流”。读Kierkegaard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化的过程,读者应该面对文本保持自由,可以自由地和负责任地选择他们与文本的关系。Kierkegaard关注默会知识,强调对生活采取“反讽的激情和远距的在场”的立场。Kierkegaard认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承担生存论责任,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成就一种根本上已经就是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即对生存态度的选择,一种反思的态度、一种满怀激情的内向性。生命道路的三个阶段:

  1. 审美阶段:远距的、自我放纵的视角,反思的、不介入的放荡不羁的艺术家,追求优美和崇高,却不卷入作为伦理阶段和中产阶级的生活之特点的义务和责任。唯美主义者既是优越的,也是沮丧的:优越是因为超然于混乱和义务之外,沮丧是因为这种生活形式是空洞的、充满绝望的。(唯美主义者像Nietzsche所说的欧洲虚无主义的化身,认为世俗的选择根本上是无关紧要的,认识到生活是没有伦理内容的,没有什么价值比其他价值更有价值。)
  2. 伦理阶段:进行选择,以满怀激情和生存论介入的方式接受了生活,是一种建立在某种道德意志基础之上的伦理学(与Kant不同,Kierkegaard强调的是我们自己的态度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内在性inwardness,即使外表上看完全一致,也是天差地别的)。责任和义务是生活的特征,而且是内在因素。他不断地激情地反思,持续地作出新的努力。但伦理主义者在本质上感受到了表皮之下的那种腐蚀性的绝望,一切都靠我们自己,一切都可能跌得粉碎。
  3. 宗教阶段:对活生生上帝之信仰的介入。信仰不是一个客观知识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理智的洞见的问题,而是我们与生活、与我们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独特品质的问题。通过对历史性上帝的信仰,我们可以驻足于共相之中,短暂的东西可以锚定于永恒的东西之中。“存在于真理之中”。

一方面,Kierkegaard强调这三个阶段是不能公度的,不存在超越于这三种态度的中立的立场,态度的转变不是靠论辩,而是靠“飞跃”;另一方面他强调,宗教阶段高于伦理阶段,又高于审美阶段,这三者存在积极的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当我们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时,我们发现我们以前一直生活在幻觉之中。Kierkegaard认为在道德上起决定因素的是我们自己生活的自觉选择,即真诚的内向性,这是虔信派。 “主观性即真理”:这种真理观涉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当我们在我们的关系中是真诚的和内向的时候,我们表达了真理,这是一个有关我们自己的关系、存在的强度的问题。人类关系、主观性之所以是决定性的,既是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不存在客观的事态或论证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也是因为恰恰是对生活的充满激情的、内向的态度才是问题的交点所在。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是不同之域,人可以持有主观真理去面对客观之谬误(如基督教之信仰)。 民主政治批判:Kierkegaard认为过度、过于普遍地参与政治事务会阻碍人们提升内在的生活;民主政治亦会用多数人的正确威胁个体的人格完整。在民主政治之兴起会带来异化和生存论意义上的贫困化,人会迷失于琐碎浅薄的东西之中,生活中那些深层关系会被置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