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棋大师黄少龙论棋道——棋学理想

 象棋残局解析 2023-02-24 发布于广东

我经常去岭南文物宫看棋,该棋坛树立一个两面大棋盘,一面是中国象棋,一面是国际象棋,都有表演活动。观众有时看完这一面又去看那一面,这样利有于推广国际象棋,我就是由此引起对国际象棋的兴趣的。因它的车马等棋子走法与中国象棋相似,战略战术原理又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学起来很容易。

那时在期刊上得知,谢侠逊还擅长国际象棋,并大力提倡。他在一次广州举行的多国邀请赛中打败英国冠军,登上宝座,轰动一时,为中国人争了光。这件事给我很大鼓舞,也想寻找有关棋谱试学。

恰巧上海著名棋手屠景明在《新民晚报》主编国际象棋栏目,我订阅该报学了一些基本开局法,因有中国象棋功底,棋力提高很快。1953年间,广州市举行首届国际象棋赛,我在入围循环赛中仅败于洗权,最后决赛时却战胜他,从而获得冠军。

洗权后来参加1958年全国国际象棋赛,获得第3名。当时在广州下国际象棋的名手还有高智,我与之对弈时胜局较多。他后来代表广州参加1956年全国国际象棋表演赛。以后洗权、高智都去了香港,两人在1966年代表香港参加了世界奥林匹克国际象棋大赛。

1955年,上海棋手何顺安、屠景明访问广州,进行穗沪象棋对抗赛。3月25日赛会休息一天,广州文化公园邀请屠景明对我作国际象棋公开表演,屠景明兼通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均属上海高手,棋迷对此次表演很感兴趣,踊跃参观。

抽签结果由屠方执白棋先行,他在布局阶段一直掌握先手,又出其不意地突破我的兵阵,使我方的王被逼暴露。我在劣势下埋伏奇兵,静候棋变。果然不久屠方麻痹大意,我突出妙手反先得子,使双方进入苦斗状态。

正在杀得难解难分之际,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露天棋坛宣告暂停,因属友谊赛就不再续弈了。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后来没下国际象棋,但曾经一度对它的研究,使我开阔了眼界,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借鉴到中国象棋领域来。例如,关于开局的任务争夺中心、局面分析等理论,对我后来撰写《象棋开局战理》都有启迪。特别是对于外国棋手的培养模式,我很感兴趣,发现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高。例如,苏联棋手鲍特维尼克是当时的世界冠军,又是一位科技博士,后来参加了电脑国际象棋的研制工作。苏联还有另外两位世界冠军塔尔、卡尔波夫都分别在大学新闻系、经济系毕业。又例如早期的世界冠军拉斯克,是德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曾在著名的剑桥大学、柏林大学担任教授。在英国,利维大师是爱丁堡大学的电脑教授。在荷兰,世界冠军尤威是数学博士。在美国,赫斯蒂大师是一位大学教授,并担任美国象棋协会副主席等等。以上事实发人深思,对我以后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很大影响。

反观我国棋艺人才队伍,情况就不同了。在旧社会,鼎鼎大名的七省棋王、四大天王、粤东三凤、华北三杰,棋艺高文化低,经济地位也低,这是由旧社会制度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棋手的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但文化地位仍有待提高。改革开放后,极少数棋手后补上大学是大好事,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棋手队伍的文化地位问题。

棋手应该下好棋拿冠军,但提高文化不可缺少。因为棋艺技巧与经验达到定程度时,就需要提高理论水平,一方面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借鉴高手的理论成果,都需要相应的文化修养。否则,棋力就可能会停滞不前。

棋手达到大师级之后,不但需要继续提高棋力,还需要为棋艺事业做出多方面的贡献,此时原有的棋艺知识就不够了。所谓提高文化水平,就是增进对科学、艺术、文学的了解,加深文化修养,使自己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否则,仅仅偏于象棋竞技一门,是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

回顾象棋在唐、宋年代与琴、书、画并列为四大艺术,是文化人的必修课象棋的发明源于易学文化的哺育,它的根本属性是文化。所以,象棋大师理所当然应该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当今21世纪现代社会尤其如此。

从目前科学发展来看,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交叉学科的出现。例如,象棋数学、电脑技术、心理学、史学、军事学、哲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结合发展,进一步提高象棋的文化层次;而此种发展模式,要求高文化的棋手来做。为此,最好采取从小学到大学边读书边练棋的培养体系,这是象棋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棋手成长的最佳途径。

业余棋手更应当重视接受文化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高学历通常都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为参与业余爱好象棋活动奠定基础,而且能为支持象棋事业贡献力量。

从更深层次上看,提高文化不仅仅是棋手本身的事情,还是提升象棋社会地位的需要。古代四大艺术发展至今,已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高等学府,培养出音乐家,书画家在社会上有较高的文化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而国家没有开办象棋学院,象棋大师只是棋迷心目中的偶像,在社会中的影响就小得多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象棋界人士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未能与时俱进的缘故。

我少年时期,目睹老一辈棋人的艰辛经历,观察国内外棋手的文化差距,感悟到文化对棋手的重要性,萌生了棋学兼顾的理想,即青少年一方面练棋,另方面更要学习文化,这是新时代棋手成长的理想模式。

要求高棋艺又要求高文化,两者能够兼顾吗?答案是肯定的,上文介绍的国外棋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人家能做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关键是选才与培养体制 。我当时只是产生模糊的理想,自己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要看客观环境、个人努力与机遇。几十年后,我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国家象棋大师,又是大学教授。 而且,我还培养出一些既是国家一级棋士、又是大学博士的学生,说明棋学兼优的道路是行得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