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了,生活继续。春节越来越近了,约了几个医生朋友去吃湖南菜。湘上湘在大屯那边开了一家新店,到了那里看到了许家菜、游园京梦、北京厨房、一坐一忘、杏花堂等熟悉的餐饮品牌,一派兴旺。疫情结束了,大部分人阳过了,餐饮消费旺盛起来,各家餐厅都是满堂座,有些门口还排起了队。我喜欢看到这样的场面,兴旺发达是每一个餐饮人都希望看到的,但愿这样场景一直延续下去,消费者吃饭方便了,商家也能挣点钱,弥补一下三年来的惨淡悲苦。 ![]() ![]() ![]() ![]() ![]() 16日组了一个饭局,来了二十多个人。以往春节前我都会组个饭局,这次接着游园京梦DT51店新张,便把饭局安排在洛扬的新店。主厨刘洋是侯新庆的徒弟,淮扬菜做的不错,有几分侯新庆的风采。这一天大家喝了不少酒,也许也说了不少掏心窝子的话。三年了,很少在北京组这样的饭局了,熬过了三年,大家心里都盼着兔年能过的好一些。衷心祝愿餐饮业购销两旺,越来越好。 ![]() ![]() ![]() ![]() 在网易做了个视频节目,讨论了一下饮食上的和而不同。我有一个观点,被导演特意体检出来:我们太追求“和”了,而忘记了“不同”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和而不同是正常的生活,也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光同尘,强调的不仅是“和”,关键还要容纳允许“尘”的存在。只可惜,有些人见不得不同,也不敢承认这个社会还有“尘”。 ![]() ![]() ![]() 很多公司、机构年末开会聚餐,对过去的一年做个总结,这些年这样的聚会喜欢用“尾牙”这个词。这是个闽南语,一些台湾公司用,不知道怎么就成了流行词,可能是简洁方便吧。我喜欢方言,听不懂也喜欢。方言作为文化的存在,是文化多样性最突出的表达,对于饮食来讲,大概是有一种方言,就会伴生一种饮食风格,一些特色饮食。这更是饮食多样性丰富性的基础。虽然理性是这样认为的,但心底多少还有一些普通话沙文主义的痕迹(我不会说任何一种方言,很是羡慕那些普通话讲的好又会讲家乡话的人),岁末公司聚餐简单明了,认识汉字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说成尾牙是不是显得高级一些?即使不在外企也是港澳台公司打工,普通话说不好,英文不会说,家乡话别人听不懂,只能说几句带闽南腔的普通话了。多少有点装叉。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董克平饮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