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天和夜间人的良知状态有何不同?怎样才能做到“知昼即知夜矣”,“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读原著 2023-02-24 发布于四川
    人熟睡时,眼睛没有所睹,耳朵没有所闻,众窍俱翕,只要其不是昏睡,没有妄思魇寐,就没有了任何无物欲之杂,所以此时的良知收敛凝一,自然诚致,呈现出其莹彻的本体。此时致良知就不需要在自己独知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上用功,因为假如人完全无闲思杂虑的入睡后,外在外界影响不了他,以此也没有什么起心动念,身国良知自己就实现了无为而治。  
  人醒来的同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万物生长,人的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这个时候天地成理的妙用是万物和谐繁荣生长,五彩斑斓,良知只要不被私欲蒙蔽,同样有其妙用,比如父慈子孝,人人亲其亲,长其长,比如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又如从容周旋,自知是非,无不中道,人情事变,无不入理入心,再比如德明慧充,良能自显,灵感创造力源源不断,又比如,一副光风霁月的圣人气象自然流露(王阳明先生即道,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孟子·尽心上》中,孟夫子曰:“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这便是复得良知完完全全时,人与天地同流,合一,知天地化育,与天地参的境界,夜晚纯粹入睡时自然如此,白天良知诚致时亦如是。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白天醒来后很多人的良知不能自然诚,由于后天诸多不良习性,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戒慎恐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功夫来立起心的大体,省察克制,正于未发之中,和于已发之时,复得自家心之虚灵明觉处的本然良知。人如果在白昼事物纷扰的时候,让良知能如夜气生发时一样,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随时随地都能切实的在事上去致良知,就是《易经·系辞》中所讲的“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