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侧摸到的包块竟然是它!

 杏林网事 2023-02-24 发布于山西

病例回顾


患者男, 30 岁,因「 右鼻周包块伴肿胀感 2 年」就诊,患者诉鼻部肿胀不适,以右侧为主,无触痛,无鼻痒鼻塞,无鼻出血等。

体表肿物超声检查

右鼻周患者所指处皮下探及一个囊性包块,大小约 3.3×2.9cm ,边界清,壁稍厚,内透声差,可见细密光点移动。CDFI 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

右鼻周皮下囊性包块,性质待定,请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图片
图 1

图片
图 2
图 1、2 超声可见一囊性包块,其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电子鼻咽喉镜提示

1. 右侧鼻前庭囊肿。2. 双侧扁桃体肥大。

CT 鼻部平扫+增强可见

右侧上颌骨牙槽区见类圆形囊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邻近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大小约 34mm×31mm×32mm , CT 值约 9HU ,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病灶内见牙齿影,牙冠朝向囊腔,病灶向上突入右侧鼻前庭,右侧上颌窦前内侧壁、鼻中隔局部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右侧下鼻甲受压移位,右侧鼻道受压变窄。

提示

右侧上颌骨牙槽区病灶,伴右侧上颌骨、右侧上颌窦前内侧壁、鼻中隔局部骨质破坏,考虑含牙囊肿,请结合临床。

图片
图 3

图片
图 4
图 3、4 增强 CT 可见右侧上颌骨牙槽区类圆形囊状低密度灶,病灶内见牙齿影(红色箭头所示)

住院后行经鼻内镜右侧鼻前庭肿物切除术。

术后病理提示

(鼻前庭肿物囊壁)镜下见少许鼻粘膜,局灶略呈囊壁样结构,局部可见胆固醇结晶及异物巨细胞反应,其余未见特殊,请结合临床。

图片
图 5

图片
图 6

图片
图 7
 图 5~7 病理切片镜下所见

病例讨论

含牙囊肿

含牙囊肿在日常超声工作中相对少见,故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与大家分享。

含牙囊肿占颌骨囊肿的 15%~17% ,多位于下、上颌骨第 3 磨牙的位置。其中又以发生在下颌骨者为多,上颌骨者很少(本例患者即是)。

所含的牙绝大多数为未萌出的恒牙,偶尔为额外牙。上颌的额外牙最常发生在前牙弓,并可能干扰相邻恒牙萌出的位置。

囊肿的形成多认为是由于停留在牙槽内的阻生牙、包埋牙或额外牙刺激成釉细胞.使其增殖并产生分泌而形成,牙釉质被包围在囊肿之内。

囊壁一般由纤维组织构成,内膜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较薄,表层无角化。囊液多呈黄色或褐色,内可含胆固醇结晶。一般情况下培养无细菌生长,感染后可变为脓囊肿。

若囊内有出血.囊液可呈咖啡色。含牙囊肿可压迫、破坏周围的结构,也有报导约 33% 的成釉细胞瘤来自含牙囊肿,甚至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因此对含牙囊肿多主张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一般发生在上颌骨含牙囊肿多采用唇龈沟径路,扩展到鼻腔的囊肿也可采用鼻侧切开术。

鉴别诊断

超声相关的鉴别诊断主要与表皮样囊肿进行。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角质囊肿,约占角质囊肿的 90% 。表皮样囊肿的内壁为含角质透明颗粒的鳞状上皮细胞,其病程较长,且临床特征不明显。

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以肿块内部有均匀细点状弱回声为主,可夹杂裂隙样无回声或强回声、后方回声有所增强,加压探头后肿块会有形变。

不同类型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各有不同:

  1. 肿块位于皮下软组织浅层且含水量较多的表皮样囊肿超声图像的特征较为典型且单一,采用超声检查对此类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2. 超声表现为不均质回声的表皮样囊肿超声图像的特征较为复杂且多样,采用超声检查对此类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较低。
  3. 位于会阴与睾丸的表皮样囊肿超声图像的特征以典型实性的「 洋葱样」改变为主。

浅表器官表皮样囊肿主要位于皮肤及皮下、有完整包膜、包膜块的边界清晰、形态较为规则、呈均匀点状弱回声、加压探头后肿块有形变、后方回声增强、内部没有血流信号,此类囊肿成分较为单一,没有血管生成,囊内没有血流信号。

若发生感染及坏死,肿块内部可呈不均匀回声、有片状无回声与大量点状强回声、周围的软组织回声增强,若其发生继发异物反应形成肉芽肿,肿块边缘可见血流信号、后方回声增强不明显、加压探头后肿块不会有形变。

参考文献:
[1] 冉婵. 颌骨囊性病变骨重建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8):12-13.
[2] 段芬. 浅表器官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探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21,19(8):149-150.
题图及文中图片来源 / 作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