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读书能开窍,是一件绝妙的事。我至今不开窍,不过仍然开心,毕竟有书读,能读书,已经是一件上上的幸事了。 钱钟书读书,一开始也不开窍,有一次,吃了叔父的“炒栗子”(民勤话叫弹拷拷),就是用手指指节敲脑袋瓜,终于开窍,从此读书勇猛精进,势不可挡,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超乎常人,无人能及。说起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忽然想起一个可笑的故事。有个老师以为,钱钟书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就是翻开一页数,扫一眼,就全部掌握记忆了。其实,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就是只只要把这一页书读过去,就牢牢地记忆住了。这是钱钟书读书开窍。 曾国藩读书,也一直不开窍。小时候读书,有梁上君子(就是贼娃子)等他读书完入睡要偷东西,结果他一遍一遍读,记不住,贼娃子急了,从屋梁上跳下来,噼里啪啦,把曾国藩读过的书一字不漏地给背出来,走了。曾国藩回头继续读,终于开窍,成了一代良相,保大清国的江山不倒。梁上君子依旧是梁上君子,曾国藩却成了后世的典范人物。 读书开窍并不容易。这节课要学的是Anne Sullivan教Helen Keller读书的事。开窍不开窍,也在两可间。结果Sullivan有自己独特的教授方法,终于不但帮助Helen Keller掌握了具象的词汇如doll,water还帮助她掌握了抽象的词汇如think,love等,使得Helen Keller终于开窍,写出了My Story, Three Days to See等风靡世界的著作,成为几代人的精神鼓舞。 这篇课文的题目 Enlightening A Mind,教参给的中文翻译,是《启迪心灵》。有点不开窍。在设计教学时,笔者把学习理解的部分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基本理解的程度,在应用实践部分,笔者引导学生来理解课文结构、内涵意义和引申意义。笔者把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其实也就是课文的三个部分,即before enlightening,while enlightening和after enlightening,第三部分课文实际上几乎没有,只说到她理解了Love这个字的真谛。因此,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Before enlightening,从Helen Keller的capability和inclination等几个方面描述她“开窍”前的问题。接着Anne Sullivan出场了,她要教Helen Keller 识字,要enlightening her mind,这个mind怎么理解,是不是心灵呢?中国古人认为,心之管则思(The function of heart is to think),你看关于思的词语,思、想、念、忍、愁等词,都有心字底。这是古人的认知。现在我们知道了,心的功能就是供血,思的功能由大脑(mind),或者叫brain来完成,所以,enlightening a mind不应该是启迪心灵,而应该是启迪智慧,就是启智润心里的启智,主要在于让Helen学会读、写,重点放在“智”的部分,当然,全程中,Sullivan老师用自己的耐心、智慧、爱心、温柔、温和……滋润着Helen的心灵,是全文的暗线。但整个文本的着力点在于Sullivan把一个troublesome,stubborn and angry的姑娘,带成了一个能够识字、读书、写作的女士。 我的教学转入while enlightening之后,又帮助学生仔细阅读并思考Sullivan的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这个老师从concrete words开始,如“doll”“water”过渡到abstract words 如“think”“love”等,是一个典型的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而且在具体部分,主要通过建立mental picture与词汇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教学,而在抽象部分,则主要通过帮助她建立概念,学会抽象思维为主进行教学。通过具体讨论,学生们深刻理解了Sullivan的教学与Helen Keller的学习过程中,充满的艰辛、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百折不回的精神。 其实这篇文章是不够完整的,第三部分是缺失的。如果让学生来续写,应该是写Helen学会识字读书之后的精神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她带来的人生收获。但文章在学会理解“love”之后戛然而止。这其实算不上一个相对完整的文本,结构上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总之,这个文本,是围绕Helen学习识字读书这个过程来展开的。题目Enlightening A Mind应该是“开窍”或者“启迪智慧”,教参给的翻译是“启迪心灵”,还是不够“开窍”,毕竟,我们科学发达,认识提升,已经走出了“心之管则思”的时代。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说这个enlightening a mind是启智而不在“润心”之后,我强调说,学习要学会思考,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一股脑儿装进自己的脑袋里就可以的。我们需要提倡的,是淘金式思维,而不是海绵式思维。你说是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