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从一个人的脸色,看他是否大限将至?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2-24 发布于甘肃

图片

人在上海,被封第76天,外面很多地方的“硬隔离”都拆除了,似乎解封在望。

今天我们小区被定义为无疫小区,很多人都在晚饭后出来活动,让人感觉到了烟火气。

其实有个问题,我一直不理解,不知道各位是否和我有同样的疑问?

疫情期间,核酸检测成了家常便饭,理由是我们要跑赢病毒,因为传播性很强,平均是1传10;媒体也在不断渲染,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让把下水道堵住,以免同楼栋的传染;还有专家提出的“800米时空伴随”;加之各地令人闻风丧胆的“一人阳,全楼拉走”,以及被全国人民唾弃的“入户消杀”,都在告诉我们新冠病毒传播能力多么强大。

那么为什么全国性的核酸检测不仅排队时少于800米间隔,也不怕气溶胶传播,还一定要捅进人体内?这个和以上的宣传观点是否相悖?为什么不能将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提到的痰液检测作为主要手段?这样可以在不伤害人体粘膜的情况下进行检测,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侵入式的检测,不论是检测什么,都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况且还是在一段时间内每天要进行的伤害,我不理解这样的做法依据是什么?古人说: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可毁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把身体健康放在很高的位置,而如今的做法,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甚为忧虑。

图片

言归正传,谈谈这几天的学习心得。

有人问:“你每天抄下来有什么用?”其实我懒得解释。但我还是想说明一下理由。

第一、   当合上电脑,视频不可能完全记在脑中,所以笔记必不可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二、   《黄帝内经》的原文多誊写几次,那也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第三、   所谓的“抄”并非一字不落地“照搬”,也是经过思考和总结的。比如视频中的一句话,没有理解,会反复看很多遍,然后通过提炼总结,再形成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印象更加深刻。何况有的问题,当时似乎明白了,过两天可能又忘记或者混淆了。只有笔记才能方便重复学习。

第四、   公众号的内容和我的笔记又有些许区别,是笔记中提炼出一些大部分人比较关心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能够让大家感受到《黄帝内经》的亲民。

所以,我的公众号最近学习笔记之所以更新很慢,就综合了以上原因。

第一,   通过脸色能看病?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乍看这一段,是不是觉得内容很多?有点眩晕的感觉?我先说下这部分的大意,意思是说木火土金水,五行有五色,这五色会反应在脸上和脉象上,通过观察脸色,同时细摸每个脏腑的脉象,就能诊断病症,万无一失。

我喜欢用表格总结陈列,一目了然。

病脉象

积气所在

病名

得病原因

喘而坚

在中,时害于食

心痹

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喘而浮

在胸中,喘而虚

肺痹寒热

得之醉而使内也

长而左右弹

在心下支胠

肝痹

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大而虚

在腹中,有厥气

厥疝

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上坚而大

在小腹与阴

肾痹

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正常的五色,外在表现只能在脸上有些许光泽,如果某个内脏出现问题,这个脏器所代表的颜色,在脸上会表现格外突出,称之为“病色”。如脸色太红,就是心脏有问题。

我用“肝”的相关内容举例说明。

肝在脸上的正常表现为青色,青色是一种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如果一个人脸上有种春风满面的青葱感,那就是正常的青色;如果是暗沉的淤青感,就是病色。

肝的病脉象是“长而左右弹”,“长”是相对于正常脉象而言,正常的脉象长度是同身寸的19分。即以“关”为界限,往上9分为寸脉,往下1寸为尺脉。如果往手掌方向的寸脉超过9分,往手肘方向的尺脉超过1寸,称为“长脉”。

“有积气在心下支胠”是说肝有病,表现在心下支胠,这里的“心下”指的是“胃”,以后在《黄帝内经》中看到“心下”,大家都可以直接理解为“胃”。古人这是啥意思呢?为啥不直接称“胃”,要说心下?我也不明白,姑且听之,学之。“支胠”指的是斜肋,也就是我们胁下肋骨,大概就是胸部下面围着的一圈不舒服的感觉。

通过脸色,还能看出“生死”。所谓“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不死的征兆一定是“面黄”,而脾土为黄,即脸上有胃气,胃气足,病人不会有致命危险,病得不深。

如果是后面一种情况,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那就情况不妙,代表胃气将绝,命不久矣。所以治病开方,如果病人慢慢胃口好了,那说明对症了。如果越吃胃口越差,那得赶紧换方。病人自己也要注意这一点。

还有一个关于“死色”的问题,倪师说的比较玄乎,我是相信的,读者信不信自行判断。如果一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很正常,但是面色发青,眼周泛红,这个人有大灾。而这种大灾不在于“病”,而在于“命”,也就是14天内会出现意外。为什么是14天?这是以节气为间隔单位的,一个节气为半个月。

这一段,我有个小疑问,一般情况下,是肝心脾肺肾、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从颜色看,就是青赤黄白黑,但是这一段是赤白青黄黑的顺序,究竟这一段有“深意”,还是当时整理竹简打乱了顺序?后来我算明白了,有时候是“相生”的顺序,有时候是“相克”的顺序,大家可以再看下五行图。

第二,   何为“藏”,何为“泻”?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我理解的“藏”为阴,“泻”为阳。藏,就是把精气关在脏器中,让脏器更加充盈有力。而这些精气主要是通过血液的流动传导过去。泻,则是把经过脏器中的食物过滤后,将浊物排出体外,同时,脏腑里只存精气,产生的浊气也是通过六腑排泄。

第三,   为什么“医不叩门,道不远人”?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倪师在这一段,讲了个故事,我觉得挺有意思。一位老妇人去找他看病,给她开汤药,她说怕邻居闻着会投诉;给她开丸药,她说自己咽不下去;给她针灸,她说怕痛。那倪师问她来干嘛?她也问自己“我来干嘛?”

以前总觉得,看着别人生病了,没有找到好中医,自己都替他着急,特别想帮助他。等找到一个自己觉得不错的中医,推荐给对方时,他却不是很信任,就更加心急火燎。自己还主动联系医生,问医生能不能帮助他,医生向来婉言拒绝,我还觉得这个医生太不人道,见死不救。

学过这一段,才明白古人说的“医不叩门,道不远人”是合理的,我自己也放下了一些执念。只有真正相信中医的人,才会有“医缘”,才能找到好中医治好自己的病,其他人就让他们听天由命吧。何为“求医问药”?那都是病患自己主动去恳求医生治病才行的。

图片

这是所学之笔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是学习的原著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天的学习心得记录完毕,欢迎同道共同探讨。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