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与委蛇李商隐 荒漠宰相张九龄‖《诗词里的中国》,揭晓历史掌故

 acerbookstore 2023-02-24 发布于天津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

中国人喜欢念旧。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怀古”和“咏史”略有不同,但终究都是围绕人世无常、朝代兴衰,或感慨或抒情,比方说苏轼看到赤壁吟道“大江东去,浪淘尽”,于是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我手头的这套“有书”出版的《诗词里的中国》,读后让人脑洞大开,不仅填补了很多诗词理解上的知识漏洞,而且通过很多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

有书,是终身教育领创者。首创共读+模式,尤其是有书发起的“有书共读”,是一项为所有想要终身成长的人提供知识服务的行动计划,通过“组队对抗惰性,每周共读一本书”,陪伴终身成长者获取知识,共同成长。这种作法对于当下浮躁、焦躁、聒噪的芸芸众生,确实起到了一起的“降温”“冷凝”的积极作用。

写诗读诗的传播,历来如此。诗歌的黄金时期是在唐代。那时的诗作在韵脚、平仄、对仗上形成了一套严密创作规则。由于诗歌创作正式被纳入了科举考试的范畴,诗的好坏与文人的前途直接挂钩。从唐高宗时期开始,诗就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科考赠答、宴会酬唱、羁旅送别、游山玩水……诗人们都会结合当时的主题与个人的情绪作出许多精彩绝伦的诗句。人生几乎所有的经验、境遇、姿态、道理,在唐诗里都有所表达。

有书编写的这套《诗词里的中国》,有“唐诗”“宋词”两大主题。在唐诗部分,根据当代人可能遇到的人生场景,精选了五十多首诗,将它们分为怀古、望月、羁旅、抒怀、边塞、田园、咏物、送别、节日、闺情十个分支,通过“韵律层面、知识层面、艺术层面、格局层面”4重解读,让读者在不同的语境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悠远意境,找到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比如我读了李商隐和张九龄的诗后,就生出《虚与委蛇李商隐 荒漠宰相张九龄》的感慨。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谊贬谪长沙三年后受到汉文帝召见,当时文帝在正祈福,就向贾谊问起鬼神的原本。

李商隐写这首诗,无非是借古讽今,以贾谊比自己,抱怨帝王,悲情自己。

李商隐为什么这么写,我个人觉得,是他不会做人。李商隐的政治生涯与“牛李两党”之争不无关系。

李商隐十几岁就为科举考试而奔波,幸运的是他结交了“牛党”人物,后来的吏部尚书令狐楚。令狐楚看上了李商隐的才华,亲传自己的绝学“四六骈文”。李商隐的文章好到什么程度呢?白居易看到李商隐的佳作,一次醉酒之后,居然对李商隐说:如果我下辈子投胎,能做你李商隐的儿子,我就心满意足了。连白居易都这样说,可见李商隐的骈文写得有多好。

文采出众,加上令狐父子的帮助,李商隐在二十五岁就考中进士。就在李商隐高中进士,准备进军官场之时,令狐楚病重,传信要见李商隐。

而李商隐呢?他没有直接去看病重的令狐楚,而是忙起了自己的婚事。他的老丈人王茂元是“李党”的骨干,牛李两党正在朝中明争暗斗,原本“牛党”的李商隐,如果选择结婚,相当于半只脚迈进了政敌的家门。估计李商隐也没想那么多,他忙着结婚,就把看望令狐楚的事一再搁置,直到几个月后,令狐楚病危,李商隐才赶去。令狐楚死后,“牛党”对李商隐的忘恩负义深表遗憾,“李党”亦讨厌这种薄情之人。弄得他灰头土脸,里外不是人。最后在吏部的授官复审这一关,李商隐被除名了。这让他正式做官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等他来年再考,也只是谋了一个地方小官,而且在地方也处处被责难。后来命运似乎出现了一线转机。李商隐的母亲去世,他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三年。此时,岳父王茂元所在的“李党”正处辉煌时期,等他守孝归来,岳父病故,李商隐在朝中再也没有了依靠,官运一路低走。从此以后,李商隐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每一次试图融入官场,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我看来,做人还是要厚道一些,自己的授业恩师都不尊重,他李商隐这一辈子活该一生失意。

而张九龄就不同,书中说他是“文化荒漠出宰相”,这种说法令人耳目一新。唐朝时的广东,曾是“南蛮”之地,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足见张九龄出众的才华。也许南方人聪慧,他凭着自己的才学竟然一步步干到了宰相,不知圆了多少读书人的梦。

张九龄身上始终伴随着一种摄人心魄的风姿气度。据说,他去世后,但凡有人向唐玄宗推荐宰相人选,唐玄宗总要问上一句:“这个人的风度能比得上张九龄吗?”足见影响深远。

张九龄得贵人赏识,也乐于提携后辈,这其中就包括王维和孟浩然。张九龄做宰相时,失意之中的王维送去一首题为《上张令公》的干谒诗,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张九龄读罢此诗,非常欣赏王维的才华,于是就向唐玄宗推荐了王维,很快,王维就被任命为中书省的右拾遗。孟浩然虽然没有王维那么幸运,一生无缘仕途,但也因张九龄的赏识,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据统计,在《全唐诗》近五万首诗里,关于月亮的诗就有五千多首,是诗歌当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因此曾有人笑称,如果一个诗人从来没有写过一首望月之诗,那他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然而,世间虽有无数关于望月的名诗佳句,但我们却始终绕不过一个人一首诗。因此有人感慨说:“为人不识张曲江,看遍明月亦枉然。”张曲江是谁?就是大唐名相张九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评价张九龄:“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有此评语,一生足矣!

窥一斑而见全豹。仅从两人的诗作和典故就可以看出《诗词里的中国》的可读性,此书不仅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而适合亲子共读,希望在诗词的世界里,我们能够穿越古今,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的本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