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墓碑三不立,立后家人弃”,是哪三不立?立墓碑有何讲究?

 崆峒樵隐 2023-02-24 发布于河南

×

“入土为安”、“死者为大”的理念一直贯彻至今,事死如事生亦是传统的礼仪观念,毕竟死生之事乃是人生大事,不得不重视,而在传统的丧葬礼仪和习俗中,死后立碑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出于对逝去亲人的尊重。

不过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去世的亲人都可以立碑,有些人死后是不可以立碑的,在民间就有这样一句老话说:“墓碑三不立,立后家人弃”,你可知是哪“三不立”,这立墓碑的背后有何讲究?

01立墓碑的来历和传承

关于坟墓立碑的由来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墓碑的雏形,不过这时并没有碑,只是一根木桩而已,与此同时还会再系上纤维质的纸或帛,写上死者的生卒年月及时辰,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铭旌”。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桩和丝帛会被侵蚀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用石圆柱代替木圆桩,还就是古人还在石柱上刻上死者的官职以及个人事迹等等,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纪念。

伴随着这种方式的延续,立墓碑的传统渐渐被确定下来,不过正式立碑的规定其实是始于汉代,而且当时也只有达官贵人、士大夫,或者其他有身份的人死后才能立碑,普通百姓是不能立碑的。

一直到了唐朝才逐渐被打破这种规制,可也还是仅限于有钱人家,毕竟穷苦百姓立也没钱立碑,有时候甚至埋葬只用一个草席,更别说定做墓碑,直到到了明清时期,立碑的习俗才在民间逐渐普遍,可是立碑也是有讲究的,可不是说谁都配拥有墓碑,有这样三种类型去世的人是不能立的。

02第一种:遭遇不测之祸,意外死亡之人

首先这第一种就是遭遇不测,导致非正常死亡的人,他们可能是因为一些自然灾难,比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等,也可能是因为自身的疏忽,例如溺水、失足跌落山崖,也可以是招惹仇家被意外他杀,这些都是非正常的死亡,也不是自身生病致死,这种情况在古人眼里就是不吉利的,也是不能立碑的。

原因是这些意外死亡的人遭遇不好,死因也是悲催,总不能把他们的死因和倒霉事写在墓碑上吧!这不是让外人笑话吗?而且对自己的家里人来说也是不利的,毕竟这些人是横死的,存在怨气,心中难免不甘,为了避免招致怨气影响自己或者是传递负面影响,还是不立碑为好。

×

03第二种:寿命短暂,未满六十岁的人

这第二种就是那些寿命短暂的人,通常界定这个标准线就是看他是不是过了六十岁,以此为准来确定立碑与否,那为何要有这样的规定呢?

这主要是为了划分长寿与否,别看现在的人们平均寿命都已经达到了七十多岁,甚至趋近于八十岁,但是古人的平均寿命仅仅只有四五十岁而已,要想活到六十岁确实是不容易,在四五十岁去世的话也算是早逝,只有过了六十才能算长寿老人。

如果没有到达这个标准线那就不能立碑,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孰不知这背后有一定的讲究,首先就是古人认为天干加地支为六十一甲子,也视作一个轮回,没能活到六十岁就是人生没能活的圆满,不配拥有墓碑。

其次就是这是短命的人,对于家族来说寓意不好,总不能去供奉或是祭拜短命之人,这怎么想都不好,而且古人觉得没到六十就无法给子孙后代祈福,因而也就不需要立碑纪念。

04第三种:生前无子嗣,绝户之人

这最后一种就是生前没有子女,也没有领养孩子,断了后的人,也称之为“绝户”,这种类型的人去世之后不立碑就很好解释了,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些人没有后代,也没有能够称得上是后代的养子养女,那自然就不会有人出钱给其定做墓碑。

×

除非是亲戚朋友合起来出钱,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就算是有钱立碑谁会来祭拜呢?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没有后代的,顶多就是家族之中的其他人会顺带上个坟烧个纸,以此来意思一下,表达孝心,当然,要是不想这样做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而从外人的角度来看,没有子嗣就没有资格立碑,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照古人的观点来说没有后代就是最大的不孝顺,这样的绝户后辈不但不能立碑,有些地区的家族甚至都不让其入祖坟或是写入族谱,可见其要求严格

再就是立碑的目的其实更多的是为了纪念和方便子孙后代找到自己祖先的坟墓,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人们没有确立这个传统做法的时候,埋葬去世的亲人之时是没想到做标记的,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埋平,连坟堆都没有,要是前去祭拜的话完全就是靠记忆。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自己这代能记住,后代子孙未必都没记得住,更何况周边就有可能有别人埋葬亲人,搞不好就混淆了,这要是哭错坟可就尴尬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才设立墓碑以方便找寻,但是要是没有后代立墓碑又有何意义,反正也是没人祭拜,立与不立都一样,也就没必要多此一举。

×

05结语

客观来说,老一辈人留下来的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更多的是依照当时的思想观念来制定的,放到现在来看已经不再适用,而且如今立墓碑也没有什么严格限制,不限于上层社会和贵族,也不受年龄大小、有无子嗣的约束。

这要比古代更加开放和人性化,我们自然也就不必去遵循这些没有意义的习俗规定,对于腐朽糟粕的观念要及时摒弃,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破旧立新,以此打造新的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