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王爷与社日节

 富平人原创馆 2023-02-24 发布于陕西

土王爷与社日节

文/刘春涌

我国古人认为土生万物,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万物立足和生存之本,故封“土地”为神。土地神即社神、福德正神、福德老爷等,我国北方地区俗称为土王爷、地王爷、地主爷、土地爷等,如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我国南方地区俗称为土地公、土地公公、大伯公、伯公、土伯、土公、地公、社公、社官、土地、土正等,我国台湾等地称为土君、地君、土帝君、土神、地神等。在我国古人心中,土地神在天庭司掌着土地、五谷生长和地方平安。故而,土地神是我国古代先民最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从古到今我国黎民百姓十分崇拜和敬重土地神。

土王爷到底长什么模样呢?我们看过电视剧都知道,他长的矮小,胖墩墩的,老实巴焦的,不聪明,似乎有点痴呆,反映迟钝,不善言谈,极像武二郎的,还拄着个龙头拐杖,形影不离,且还是个美髯公,面部微带笑容。而民间所见的形象即如下图所示。

 

土王爷像

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诞辰日),我国古人将这天定为社日节、土神节,又称为土地诞。社日节是中国先民古传统节日之一。它往往与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重合在同一天,即农历二月初二,赋于了农业内涵,显得实用多了。

古代把土地神封为“社神”,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或称作社祭、土祭),把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称作“社日”。社和社日、社坛和土地庙(地王爷、城隍爷庙等)等是专门祭祀土地神的。后来又将土地神分成社神和稷神,并合并祭祀,从而演化成了社稷坛。

社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为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因戊属中央,在五行中属土地),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后多定为农历二月初二,也有定为二月初八、二月十六的,各地有些不一样。秋社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而随着秋季庄稼丰收日期的延迟,一般各地多定在第年农历的八月适当日期举行。每年春天播种(春社日)和秋天收获(秋社日)的季节,我国民间都要隆重立社祭祀,祈求和酬答土地神。历来,我国的春社的祭祀活动要隆重于秋社活动。

我国的“社祭”活动属于自然信仰和崇拜,属于我国先民对土地(大地)的崇拜和敬畏。据史料记载,我国的“社祭”活动起源于上古时期。《左传·》载:“共工氏有子曰 勾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定形于三代(夏、商、周),《礼记·郊特牲》说:“社,祭土”。据《白虎通义社稷》记载:“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也。”时间定于春天的二月和秋天的八月。兴盛于秦汉隋唐时期,《汉书·陈平传》记载,在一次秦末社祭时,陈平负责分肉。因陈平分肉甚均,获得乡亲们的夸赞。陈平说,假使我能够负责天下,也要像今天分肉一样公平。《汉书·五行志》载:汉代从国家到县乡均有社制,而民间还立私社。国家规定25户为一社,10户至25户的为田社,而少于10户的为私社。而国家社祭是由国家负担费用,田社和私社费用则由祭户分摊负责。春社时间,先秦时期没有固定的日期,而是通过“占卜”确定;汉在二月卜丙午日,魏在二月丁未日,晋在一月酉日,北魏定为二月戊日,隋唐延续了北魏的规定,南北宋规定立春和立秋后第5个戊日为社日,元明清延习宋之礼制不变。在清朝及其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社祭”属于国家和政府行为,而到了民国时期,社祭活动就不再属于国家和政府行为了,而演变成县乡乃至于民间行为了。 

先秦以至于秦汉隋唐时期,各地方设坛以祭社神。而到了宋代规定各地要设立土地神庙和土地祠。在大明初期,洪武帝朱元璋规定首都设祭坛,全国各地城镇要设城隍庙,乡村要设土地庙,每百里设坛一处,祀社神(土地之神)和稷神(五谷之神)。在江南地区,规定二月初二定为土地神生日,即“土地诞”,不仅祭土地神(田公),还得祭土地婆(田婆)。而我国北方地区只祭土王爷,不祭土王婆。清代康熙乾隆嘉庆时期,延用了明初社祭礼制。明清依据周礼“左祖右社”规定,在北京皇宫西侧(右侧)设社稷坛(即王社)。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社神和稷神、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合称。社神和稷神是农业的根基,故而国家十分重视。

祭社神须先得设坛。坛得有社主(或坛主),三代时期社主为树木,夏在坛上植松树,

商在坛上植柏树,周在坛上植粟树。到了秦以后,则演化为石头、木牌和封土了。明清的社稷坛的社主即为五色土。

我国历代社祭活动都十分隆重。从国家层面而言,社祭是国家的盛大节日,有严格的礼制、程序和仪式。规定天子和皇帝要亲率众大臣们出席祭社活动,参加人数众多,祭拜仪式相当隆重,以祈国家祥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唐代帝王在春社日,率大臣社祭后,还要赐大臣们社酒、海味、米糕、蒸饼、环饼等。白居易、常衮、高骈等人在社日上状中,都表示感谢朝廷对自己的恩赐奖赏。清代帝王率大臣们进行春社活动时,还要驭牛驾犁进行耕种以示农。国家还禁止这天进行各种娱乐演出游戏等活动,也禁止妇女们这天动用针线。从社会层面而言,在我国民间,春社的祭祀活动十分隆重而热闹。春社日,要杀牲宰畜(以牛羊猪鸡等为主),吹号敲锣鸣鼓,敬香烧纸,祭肉祭果,摆宴席,喝社酒,祭祀完毕后要分肉于乡亲们。以至于到了今天,我国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南方气氛盛于北方。我在南方各地考察时还可见到村旁路边设立的简易土地庙和土地神龛。

过去我国各乡镇(村)都有土地庙,是乡民们专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我们村是由4个堡子组成,每个堡子都有一座土王爷庙,在文革前,我们村每年还保持着隆重的祭祀活动。但土王爷庙在文革中就被捣毁了,以后再也没有进行过由村上组织的集体隆重祭祀土王爷的活动了。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组织的“社祭”活动十分隆重,由我们村一位德高望众的老人主持,每年在4个堡子的土王爷庙轮换举行。村上出资购买点心、花馍、糖果、烟酒、干果(红枣、柿饼、炒制的花生、黑豆、黄豆、蚕豆、云豆)等,盛于12(或16)个大盘中,供奉于土王爷塑像前的供桌上。祭祀活动早上10点开始,乡亲们(只限于成年男人,而小孩子可在旁边观看)恭敬地站在土王爷庙前,主持宣布祭祀活动开始,着即敲锣打鼓,吹奏唢呐,接着鸣放两串长长的红色鞭炮。待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停止,由专人给每一位参加祭祀活动的成年人发3柱香,并点着。在香雾缭绕中,主持人请村长宣读祭词(那时我小,根本听不懂村长念的什么)。祭词宣读完后,主持人请大家三叩九拜。最后,大家列队有序从左向右顺时针行进到供桌前将香插入香炉中,待全体人员敬香完毕,祭祀活动也就结束了。而那些祭祀活动的供品在下午4点左右撤盘,由主持人分发给孩子们或送给村子里的鳏寡老人。

土地神像

现在我多次回老家了解到,虽然,村里的“社祭”土王爷活动已经再没有了。但乡亲们每年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早晨,不少年龄长者的老人们还是将土王爷的画像挂在客厅的墙上,或将塑像或土地爷的牌位摆放客厅的供桌上,在供桌上摆上多盘各种丰盛的祭品(点心、干果、烟酒等),烧香,三叩三拜或三叩九拜,以敬祭土王爷,以祈“青龙飞天”,风调雨顺,万事吉祥,五谷丰登。虽然老乡们在家中祭祀土王爷的活动没有村中“社祭”活动那么隆重、庄严、热闹和讲究礼仪,但土王爷在老百姓心目中这个至高无上的“神”是任何东西代替不了的。可见,百姓们对“土地”的敬重和膜拜。而现在,春社和秋社日渐式微,年轻人已经弱化或失去了对“土地神”、“土王爷”的敬畏和膜拜,认为“土王爷”是个屁呀!他们的心中已经没有了“土王爷”这个“神”的位置了,不再祭祀土王爷了。“土地”和“土王爷”对他们已经不像老一辈那么重要了,代之而来的是对“现神”和“财神”的敬畏和崇拜,这也就变得现实多了。

作者简介:刘春涌,陕西省富平县宫里人,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