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状窦后手术入路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3-02-24 发布于广东

乙状窦后入路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手术入路之一,在处理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及肿瘤或颅后窝的病变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脑小脑三角区显微解剖

在显微镜下进入脑小脑三角区,以面听神经复合体、舌咽神经为标志将其分为前、中、后3个间隙。按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解剖顺序,可见后间隙位于舌咽神经以下,朝向后下方,舌咽、迷走和副神经脑根呈梳齿样排列平行进入颈静脉孔,副神经脊髓根于脑根下方进入颈静脉孔,在其内下方可见一组或多组舌下神经根丝进入舌下神经管;小脑下后动脉由同侧椎动脉发出,常伴行后组脑神经等(图1a,1b)。

图 1a.后间隙结构;1b.中、后间隙结构

 CN Ⅻ.舌下神经根;CN Ⅸ.舌咽神经;CN Ⅹ.迷走神经;CN Ⅺ.副神经;JF.颈静脉孔;AFB.面听神经复合体;VA.椎动脉;PICA.小脑下后动脉;

中间隙位于面听神经复合体上缘与舌咽神经上缘之间,居中,可见面、听神经多以复合体的形式走行到内耳门,多有小脑下前动脉伴行,其始发于基底动脉,主干可1支或2支,于内耳门处多形成袢,发出迷路动脉等分支,在面听神经复合体 的下方可见展神经走行等(图1b~1e)。

图 1b 和1c.中、后间隙结构;1d 和1e.前、中间隙结构;1f.前间隙结构

 CN Ⅻ.舌下神经根;CN Ⅸ.舌咽神经;CN Ⅹ.迷走神经;CN Ⅺ.副神经;JF.颈静脉孔;AFB.面听神经复合体;VA.椎动脉;PICA.小脑下后动脉;CN Ⅶ.面神经;CN Ⅷ.前庭蜗神经;AICA.小脑下前动脉;LA.迷路动脉;Flocculus.小脑绒球;CN Ⅴ.三叉神经;SPV.岩上静脉;SCA.小脑上动脉;CN Ⅳ.滑车神经;Dura.硬膜;IAM.内耳道;SVN.前庭上神经;IVN.前庭下神经;TR.横嵴;IN.中间神经;CN.蜗神经;ST.道上结节突起;TC.小脑幕;IAP.内耳门

前间隙位于面听神经复合体上缘以上,在乙状窦后入路体位(侧卧位)中朝向前方,三叉神经位于面听神经复合体的前下方,上方多有小脑静脉、桥静脉合成岩上静脉汇入岩上窦,在三叉神经根部的前下方可见小脑上动脉向后沿桥脑侧面走行,在小脑上动脉前下方可见滑车神经靠近小脑幕走行并进入小脑幕(图1d~1f)。

图 1d 和1e.前、中间隙结构;1f.前间隙结构

CN Ⅻ.舌下神经根;CN Ⅸ.舌咽神经;CN Ⅹ.迷走神经;CN Ⅺ.副神经;JF.颈静脉孔;AFB.面听神经复合体;VA.椎动脉;PICA.小脑下后动脉;CN Ⅶ.面神经;CN Ⅷ.前庭蜗神经;AICA.小脑下前动脉;LA.迷路动脉;Flocculus.小脑绒球;CN Ⅴ.三叉神经;SPV.岩上静脉;SCA.小脑上动脉;CN Ⅳ.滑车神经;Dura.硬膜;IAM.内耳道;SVN.前庭上神经;IVN.前庭下神经;TR.横嵴;IN.中间神经;CN.蜗神经;ST.道上结节突起;TC.小脑幕;IAP.内耳门

2.内听道的显微解剖

内听道后壁磨除后,可见面听神经复合体穿脑膜时被蛛网膜、硬脑膜包裹并伸入内耳道,为颅内硬膜延续,内耳门处较厚,近内听道底时很薄,并与穿出的神经束膜融合。
剪开硬膜,可见前庭神经及其分支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走行表浅,易鉴别。内耳道底被较长的横嵴分成前后两部,前上为前庭上区,有前庭上神经通过,下方为面神经;后上为前庭下区,有前庭下神经通过,下方为蜗区,有蜗神经通过。
在内耳道入口处,面神经运动根贴在前庭神经下方,中间神经夹于前庭神经及面神经运动根之间;在内耳道中部,中间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根合成一干。内耳道口小脑下前动脉袢走行于面听神经之间、上方或下方,可伸入内耳道内,发出迷路动脉,走行于面神经和蜗神经或面神经和前庭神经之间,见图2。

图2  内耳道后壁磨除后,内部显微结构和周围结构毗邻关系。

2a.显露内耳道内硬膜和下方神经血管结构复合体;

2b.剪开硬膜,可见位于浅层的前庭神经及其分支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内耳道底可见横嵴;

2c.牵拉前庭上神经,显示面神经、蜗神经、中间神经及其之间位置关系;

2d.在2c 的基础上牵拉蜗神经,显示迷路动脉;

2e.显示内耳门、面听神经复合体与三叉神经、岩上静脉、道上结节突起、小脑幕的毗邻关系;

2f.显示 内耳门、面听神经复合体 与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毗邻关系。

 CN Ⅻ.舌下神经根;CN Ⅸ.舌咽神经;CN Ⅹ.迷走神经;CN Ⅺ.副神经;JF.颈静脉孔;AFB.面听神经复合体;VA.椎动脉;PICA.小脑下后动脉;CN Ⅶ.面神经;CN Ⅷ.前庭蜗神经;AICA.小脑下前动脉;LA.迷路动脉;Flocculus.小脑绒球;CN Ⅴ.三叉神经;SPV.岩上静脉;SCA.小脑上动脉;CN Ⅳ.滑车神经;Dura.硬膜;IAM.内耳道;SVN.前庭上神经;IVN.前庭下神经;TR.横嵴;IN.中间神经;CN.蜗神经;ST.道上结节突起;TC.小脑幕;IAP.内耳门

内听道内硬膜和横嵴是内耳道后壁磨除时理想的定位标志。横嵴将内耳道底分成前、后两部,前上方为前庭上神经、下方有面神经,后上方为前庭下神经、下方可见蜗神经;内耳道内硬膜是颅内硬膜的延续,在内耳门处较厚,近内耳道底时很薄,下方可见被蛛网膜包被的神经血管复合体,其中前庭神经最为浅表。因此,正确认识横嵴、硬膜的特点和其下结构关系,有利于显微手术或内镜手术时对面听神经的辨认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孙乐安. 枕下乙状窦后改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D].皖南医学院,2021.

[2]付涛,惠志强,宋杰,黄健,许鹏.基于颅骨表面解剖标志的成人乙状窦后入路关键孔定位[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2,22(12):1079-1085.

[3]刘桂彪,苏江,谢正德,池超超,李松年,李奋强.三维CT定位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骨瓣开颅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J].微创医学,2019,14(03):276-279.

出诊时间和地点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地点: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桥东学背街1号

周四下午 14:30-15:00(神经医学中心门诊四楼  419诊室)

坚持科普,希望医生和患者少走弯路,疾病得到尽早诊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