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房雅事

 自华居 2023-02-24 发布于广东
公元1091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中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句子。苏轼此句,点明了人生如旅的本质。同样的,正是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漫漫旅途,才让世上之人千方百计地追寻“此心安处”。
而对于古代文人来说,最令他们心安的地方莫过于书房了,在那里,书房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读书、立言和藏书的空间,更是短暂脱离俗务,息心养神的安乐窝。因此,文房的布置,往大了说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往小了说能让人身心舒适,这其中也大有学问。

图片

宋 刘松年《山馆读书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文房用品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还没形成“文房”的概念,“文房”一词最早出现在《梁书·江革传》中,意思是官府掌管文书的地方,其后才慢慢衍生出书房的含义来。
从考古发掘来看,秦汉时期的文房用品主要是笔、墨、砚还有削刀四种。这里的削刀,相当于今天的橡皮擦,因为秦汉时期的文字主要写在简牍上,偶有讹误需要用削刀刮去墨迹,因此成为文房用品。曾侯乙墓出土了4件铜削,有3件是铜质环首,有1件还是玉质的环首。其刃部微呈弧形,玉首扁圆,两面均雕琢卷云纹,匕首柄端作龙头状,镶嵌着绿松石。这是贵族私人订制级别的豪华铜削

图片

玉首铜匕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关于文房用具还多停留在围绕书写的基本功能上。直到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由于科举取士制度的落实,彻底打破了门阀的壁垒,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文房器具也随之快速发展。其表现之一是各种相关著作层出不穷。
北宋初期苏易简创作《文房四谱》,共五卷,分为《笔谱》《纸谱》《墨谱》《砚谱》,是记载历代笔、墨、纸、砚原委本末及其故实。当时的笔墨纸砚都有了各自的品牌效应,如我们所熟知的澄心堂纸,备受后主李煜的珍爱,更为宋代士大夫所追捧。宋四家蔡襄的名作《澄心堂帖》,正是书于其上。

图片

北宋 蔡襄 《澄心堂帖》

台北故宫藏



除去《文房四谱》等专门讨论笔墨纸砚的文献之外,还出现了林洪《文房图赞》这种为十八种文房用具绘图形、立官名、加赞语的书籍。
“清供”一词,在宋代流行起来,文房的布置,越发朝着整体环境与个人精神相协调的趋势发展。宋人在庭院案头放置可供赏玩的陈设,诸如松、竹、梅等花木,香火及清淡的食物,林洪《山家清供》即取食物之意。另还有钟鼎彝器、盆景之类。是当时文人对“雅”文化的推崇。宋人笔记《梦粱录》还记录了南宋时杭州的民谚:“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戾家”是外行人的意思。宋人认为,这四件雅事不可草率、马虎,应该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它。由此可见宋人的生活审美风尚:追求雅致、讲究品质。
宋人赵伯驌《风檐展卷》图页中,书亭傍山临水,庭院湖石点缀,长松修竹环抱,营造出文人理想燕居之室。士人右手持羽扇坐于小榻上。后窗仕女二人,另有两童执茗瓯茶具行来。

图片

宋人赵伯驌《风檐展卷》

台北故宫藏



亭内塌上别设有凭几、小座屏风(枕屏),后有大画屏。榻为如意足,座面为藤编织物。榻前摆设条桌,条桌两腿足间有双枨,上置书卷、胆瓶。敞轩一面壁上则悬置两画。

图片

宋人赵伯驌《风檐展卷》局部



宋人楼观的《江山雪霁图》中,文士书房中,挂有书法,桌案上除了书卷外,还有一瓶插花点缀,颇见生活情趣。

图片

宋人楼观《江山雪霁图》局部

台北故宫藏



宋人张训礼《围炉博古图》中,屏风前三文士围束腰长桌而坐,其中二文士坐于榻上,榻下壶门开光,一观画,一盥手回首;靠背扶手椅上文士手作研磨状,似为点茶备茶。

图片

宋人张训礼《围炉博古图》

台北故宫藏



即便当时贵族女性的闺房中,也安排上了青铜插花及香炉等文雅陈设,这一点在宋人《万花春睡图》中就有表现。

图片

图片



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里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宋人书房:“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

图片

南宋 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书中,赵希鹄将文房清供列为十项,即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古翰墨真迹、古今石刻、古画。
清宫旧藏的宋人无款人物画中的室内空间属于文人顶配,其文士的生活分别由古琴、棋屏、书册、画卷、瓶花、怪石、酒器及汀渚水禽屏风所定义。

图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图中叠石上的插花。

图片


与宋徽宗《听琴图》中的配置如出一辙,《听琴图》里抚琴人的正对面,有一块奇异的叠石,宛如祥云一般层层上升,托起插花的青铜小鼎。

图片


宋徽宗喜欢石头,崇宁四年蔡京就投其所好,在苏州设应奉局,由蔡京的心腹朱勔主持,在江浙一带采集奇花异石运往汴京。这就是著名的“花石纲”。花石,指的是奇珍异石,纲指一个运输队。他还有《祥龙石图》传世,画的正是千里迢迢从江南运过来的太湖石。

图片


石头不仅具有观赏效果,更有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古代士大夫以石明志,直接促成赏石文化的发展。苏轼曾言:“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

图片

苏轼 《枯木怪石图》


米芾爱石成癖,北宋的《石林燕语》记载了米芾“拜石为兄”的典故:“知无为军,初入州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此后,米芾以“石痴”之名闻名于世,其奇石收藏以“研山”为最。传说他得到研山时,曾抱眠三日。

图片

米芾 《研山铭》局部


陆游也写到:“石不能言最可人”。文人爱石,将石供于几案之上,以其外在美,寻访内在之境。对后世文人的审美影响深远。

图片

明 吴彬 《十面灵璧图》

文房清供的另一个高峰是在明代。尤其是到了明代中晚期,文房清供的使用已经自成体系。古人讲玩物丧志,然而这些与日常饮食甚至有些与日常书写的实际功能都无关的赏玩之物受到明代文人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他们雅致生活的必需品。
托名李嵩,实为明人所画的《听阮图》中,展现了明人优雅的燕居生活。画面由前景向右延展之树木圈围出一文士坐于床榻上,手持拂尘,倾听女子拨阮演奏。

图片


四周仕女或焚香、或挥扇、或簪花,配合桌上的古琴与古玩,呈现一派文人生活的风雅。

图片


图片


仇英画作《竹院品古》中,精密排布了各式家具、人物、古玩、太湖石、风光,画的虽是典故,表现得却是当时文人烹泉品茗、对弈手谈、抚琴雅游的景象。

图片

明 仇英 《竹院品古》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谢环的绢本设色《杏园雅集图》手卷是指引了后世绘画中文人雅集场景的典型性描写,画中香炉、花瓶、赏石一应俱全。

图片

明谢环 《杏园雅集图》局部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明代文人还将这些玩好都知识化,宋人虽有插花图像可见,但还不见专著论述,到了明代这种情况大为改观,已经有关于插花的专著出现。明代中晚期,高濂的《遵生八笺》、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先后亮相,被后世称为瓶花三部曲。其中《遵生八笺》内容更广泛,包含山川逸游、花鸟虫鱼、琴乐书画、笔墨纸砚、文物鉴赏等。

图片

明 陈洪绶 《甁花图》

大英博物馆藏



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全书十二卷,其论述内容扩充到园艺,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另外七志是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
这些著作,让我们看到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将生活艺术化的努力。几千年来,文房布置的演化,是中国文化从物质到精神转变的重要表征,其理论及操作已经自成体系。在内卷白热化的今天,我们的空间美学或许更应该学习一下古人,怎样做到涵养精神。
本期,我们组织了“文房清供——经典藏书”专场拍卖,这是一次关于文房赏石类珍稀书籍的系统性梳理,阵容强大。


一、大陆顶级名家与稀见名品:丁文父是大陆地区的顶级作者,本次有其代表作《御苑赏石》、《石盆雅趣》等。

二、台湾地区顶级名家与名品。邓安连是台湾地区赏石顶级作家与玩家,其代表作《赏石之美》是目前罕见品种,亲笔签名铃印版更是一册难求;蔡丁财的《石之美:中国赏石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被誉为“台湾雅石圣经”,绝版多年,至今仍被大量引用,为雅石书刊经典之作。

三、日本顶级赏石名著《传承石》;日本知名出版巨头讲谈社《日本盆栽水石名品大系》。

四、西方有英国古董商尼古拉斯·格林利《威尔逊伉俪珍藏中国文房供石》、英国古董商保罗·莫斯和布莱恩·哈金斯于1995年联合编著的《当人与山相遇》;英国著名收藏家马科斯·弗拉克斯2本著作《士林典藏:稀见木作小文房》 、《片云:吴彬的十面灵璧》;美国收藏家伊恩·威尔逊于1999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举办私人收藏供石特展并出版的《怪石》;被西方誉为最有影响的中国收藏家“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的2本专著《自然界的艺术》及《世界中的世界》;美国美术史学者John Hay为1985年举办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古典赏石为主题展览撰写的论文《精神之魂 地球之骨》及旅美供石收藏家胡可敏《从素园石谱看中国古代供石》、《Spirit Stones》等。

这种阵容,在赏石界还是极为少见的。

文房收藏方面,包括台湾“翦淞阁”文房专拍图录;代表着全球最卓越的艺术品味和个人收藏标杆的《水松石山房》专拍图录;美国传奇古董商蓝理捷(J.J.Lally)2020年“最后一展”图录;英国古董商埃斯卡纳齐2019年首次以中国文房珍玩为主题特展《研习之斋:五十件文房珍玩》图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