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潍坊一模解析及评分细则

 hjh2004 2023-02-24 发布于福建

解析一来源于“地理研学吧”;解析二来源于“中学地理阅读”

评分细则来源于网络,由“讲地又讲理”整合而成。

转载请注明。

南非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和沿海平原地区,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趋势具有与经济发展格局的一致性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步性等特点。图1示意南非2011年人口密度及 1996-2011年人口重心变化。据此完成1-2 题。

图片

1.南非西部人口稀少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地形崎岖  B.气候干早

C.沼泽广布   D. 丛林密布

2.1996-2011年南非人口迁移的方向及主要原因是

A.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资源开发

B.向沿海地区迁移   气候优越

C.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种族隔离

D.向沿海地区迁移   经济发达

1—2 BA

解析一:

1.南非西部人口稀少的自然原因,可通过图中位置信息结合相关知识判断。该区域位于30°S附近,受副高控制明显,1月份东南信风南移且从海上带来水汽,使东北部和沿海降水较多,比气候干旱的西部地区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B项正确。

2.根据图中1996年—2011年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化可知,该阶段南非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结合材料,南非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趋势与经济发展格局一致,可排除C选项。A项正确。

解析二:题组一:主要考查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第1题:南非西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因此人口稀少。答案选B
第2题:由图可知,19962011年南非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说明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迁移;而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但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因此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迁移。故答案选A

我国Q汽车公司在大连设立整车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桥车,主攻海外市场。工厂主要设备全部从国际上采购,工厂自动化率达到国内汽车工厂先进水平。近年来,Q汽车公司调整出海策略由“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进去扎很发展”。据此完成3-5题。
3.Q汽车公司在大连设立整车基地,主要是因为大连
A.劳动力丰富 B.交通便利 
C.技术水平高 D.市场广阔
4.Q汽车公司大连整车基地主要设备全部从国际上采购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运输费用 B.降低生产成本
C.提高产品质量 D.减少美税支出
5.Q汽车公司“走进去扎根发展”阶段数量最多的是
A.生产基地 B.研发设计中心
C.服务网点 D.零部件生产厂

解析一:
3.根据材料,Q汽车公司的运营过程主要是从国际采购设备,在大连组装,产品主要出口海外,可排除D项;该工厂组装自动化水平高(而不是大连技术水平高),可排除A项,C项;在大连建生产基地主要是方便采购设备,出口产品,B项正确。
4.主要设备全部从国际上采购并不能降低运输费用,生产成本,也不能减少关税支出,C选项正确。材料中有“主要生产中高档轿车”,可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5.“走进去扎根发展”意味着Q公司有向海外转移的发展策略,设问为“该阶段数量最多的是”,可排除研发设计中心和生产基地;根据材料,零部件并非Q公司自主生产,可排除D项。“扎根发展”意味着Q公司的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故服务网点数量增多,C项正确。
解析二:
题组二: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3题:由材料可知,Q汽车公司在大连设立整车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轿车,主攻海外市场。大连为沿海港口城市,便于整车出口。答案选B
第4题:Q汽车公司大连整车基地主要设备全部从国际上采购,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采购质量更高的生产设备,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故答案选C
第5题:Q汽车公司“走进去扎根发展”阶段需要在海外建设生产厂(走进去)的基础上,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并不断开拓当地市场(扎根发展),因此需要更多的服务网点,提高汽车的售后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售后服务。故答案选C

科研工作者对上海市城市热岛效应及不同区域的风速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上海市年平均风速日变化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6-7 题。
图片
6.推测上海市城市热岛效应最强时的天气状况是
A.晴朗弱风 B.晴朗强风
C.阴雨弱风 D.阴雨强风
7.影响上海市年平均风速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距海远近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粗糙度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一:
6.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热力环流现象,背景风越弱,大气越稳定,城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越大,热岛效应越强,A项正确。
7.由图可知,上海市年平均风速的日变化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密切,内环区最大风速较小且风速日变化较小,外环以外最大风速较大且风速日变化较大,C项正确。距海远近,大气环流以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些因素空间尺度较大,对上海市各环区的年平均风速日变化影响较小,可排除。
解析二:
题组三:主要考查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风
第6题:与阴雨天气相比,晴朗天气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弱,城区增温快,城区和郊区的温差大;风力越强,空气流动性越好,城区和郊区的温差越小。故答案选A
第7题:由图可知,上海市年平均风速由中心市区向外增大,影响风力大小的力主要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结合上海市中心市区向外建筑高度和密度降低,下垫面粗糙度降低,摩擦力减小。故答案选C

阿尔伯特盆地位于东非大裂谷西支,盆地下县以湖泊相夹砂岩泥页岩为主,形成于新生代断近纪晚期,该层含有盆地形成油气资源所需的最重要的烃源岩(其形成需要大量有机质)。盆地上层形成于新生代断近纪晚期至第四纪早期,期间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交替形成。图3示意阿尔伯特盆地岩层垂直制面。据此完成8-9题。
图片
8.推断湖泊相夹砂岩泥页岩形成时期的古气候环境是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
9.新生代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早期,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交替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气候变化多次 B.构造运动活跃
C.湖面升降频繁 D.太阳活动剧烈

解析一:
8.根据材料,湖泊相夹砂岩泥页岩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大量有机质,说明当时生物量大,气候暖湿,D项正确。
9.审题,设问为“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交替形成的直接原因”,交替形成说明沉积环境变化较大,最直接的原因是湖水水位变化大,气候变化不是直接原因。C项正确。
解析二:
题组四:主要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知识
第8题:由材料可知,湖泊相夹砂岩泥页岩形成时期该层含有盆地形成油气资源所需的最重要的烃源岩,其形成需要大量有机质,因此可以推断当时植被繁茂,气候应为暖湿。故答案选D
第9题:三角洲相砂岩形成于水陆相互作用处,而湖泊相泥页岩则形成于湖泊中,二者交替形成,说明湖面升降变化直接引起沉积环境变化,从而形成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交替现象。注意题目要求是“直接原因”。故答案选C
岷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区域的汶川县、理县、茂县是我国十分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图4示意岷江上游水系。表1为汶川县、理县、茂县气候要素统计表。据此完成10-11题。
图片
10.该生态脆弱区具有原生脆弱性,其形成条件主要是
①气候 ②地貌 ③水文 ④土壤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岷江上游河谷山麓基带植被主要是
A.山地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 荒漠灌木丛

解析一:
10.根据材料“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可知,该地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故选②。根据图4纬度和表1气温数据可知,该地处于亚热带;根据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判断,该地属于干旱地区,故选①。
11.根据10题判断的该地气候条件,可知,该河谷山麓地带植被主要为荒漠灌丛。
解析二:
题组五: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10题:该生态脆弱区具有原生脆弱性,说明不是人类活动导致。由表1数据可知,该处河谷为干热河谷;另外,该地还位于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因此主要是气候和地貌两大因素影响形成,水文和土壤因素则受制于气候和地貌,非主要因素。故答案选A
第11题:由表1数据可知,该处河谷应为干热河谷,因此山麓基带植被应为荒漠植被。故答案选D

水华是淡水中瀑类大量繁殖的水体畜营养化现象,当水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氰、磷等)和合造的水温时,落臭就会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果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该湖入湖水系众多,水体环境相对封闭,水体更新周期长,水华多发。图5示意果湖分区及入湖河流。据此完成12-13题。
图片
12.推测巢湖水华最严重区域位于
A.中巢湖北部  B.中巢湖东南部
C.东巢湖东部  D.西巢湖西北部
13.相比9月,7、8月巢湖水华较轻,原因可能是7、8月
①治理力度加大   ②高温抑制藻类生长
③降水稀释营养物质 ④排放到巢湖的污水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一:
12.水华是淡水中瀑类大量繁殖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当水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氰、磷等)和合造的水温时,藻类就会大量繁殖。由图5可知,西巢湖西北部水域入湖水系最多,并且水系上游有大城市分布,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入湖最多,故选D。

13. 相比9月份,我国7、8月份温度高,由材料可知“合适的水温,藻类大量繁殖”,故高温抑制藻类生长;雨水转化为径流补给合乎具有滞后性,降水因素导致7、8月份湖水水量大,稀释营养物质,影响藻类生长;故选B。

解析二:
题组六:主要考查水污染问题
第12题:西巢湖入湖河流多,其北部入湖河流沿岸有合肥等城市,人口、产业密集,污染物来源广、量大。气温高的季节受夏季风(东南风)影响,使巢湖西北部污染最严重。故答案选D
第13题:本小题难度较小,相比9月,巢湖78月污染治理力度以及污水排放量差异较小,①④明显错误;②③符合两者特征差异。故答案选B

苏打盐碱土(盐分为Na2CO3和NaHCO3)在我国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由于长期的排水不畅导致区域内土壤水分运动以上行为主,积盐作用强烈。它以透水性差,碱性强为主要特点,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一类障碍性土壤。据此完成14-15题。
14.形成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土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人类活动 B.地形 水文
C.植被 人类活动 D.水文 植被
15.松嫩平原西部的低洼地区冻融作用对土壤中盐分运移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冻结期内土壤盐分的移动规律最可能是
A.随地下水向上运移,向冻结区汇集
B.随地下水向下运移,向冻结区汇集
C.随地下水向上运移,向未冻结区汇集
D.随地下水向下运移,向未冻结区汇集

解析一:
14.苏打盐碱土由于“长期的排水不畅”导致区域内“土壤水分运动以上行为主”,积盐作用强烈。松嫩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导致“地下水”位高,盐分随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土壤表层盐分积累;故选B。
15.冻融作用是土壤盐碱化独特的形成机制,冻融条件下土壤中盐分迁移是水分对流、浓度梯度、温度梯度、不同溶质、土壤结构及质地等因素作用下的综合结果,温度是导致土壤中水分与盐分迁移的驱动力。在土壤冻融过程中,水分和盐分的两次迁移过程构成了特殊的水盐运动规律。在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结构发生变异,形成冻结层、似冻结层和非冻结层。冻结带土水势降低导致水分不断向冻层迁移,冻结缘以下的盐分同步向上运移,整个冻层的土壤含盐量明显增加;在融化过程中,随着地表蒸发逐渐强烈,使冻结过程中累积于冻结层中的盐分,转而向地表强烈聚集,使表层的盐分含量急剧上升。当冻结层未融通之前,尚未融化的冻层起到隔水的作用,不但阻止顶部融水向下层渗透.而且隔断了与下层水的联系。故选A。
解析二:
题组七:主要考查土壤盐碱化问题
第14题:由材料可知,苏打盐碱土在我国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广泛分布,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排水不畅导致区域内水分运动上行形成,因此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应为地形、水文、气候、成土母质等,即地形和水文导致的积水及水盐上行运移,加上气候蒸发旺盛从而积盐作用强烈形成苏打盐碱土。故答案选B
第15题:由材料可知,“苏打盐碱土……水分运动以上行为主,积盐作用强烈”而形成,因此其水盐运动方向应为向上;随着气温降低,土壤逐渐冻结,冻结区位于土壤上层,因此冻结期内土壤盐分随地下水垂直向上运移并向冻结区汇集。故答案选A。
特别声明:以上解析来源于“地理研学吧”和“中学地理阅读”,由“讲地又讲理”整合而成。转载请注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6(1)
评分细则:合并农场,促进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分);培育良种,提高单产(2分);种植和管理(或者灌溉)技术的进步(2分),使小麦产量大增。每点2分,共6分。答其他农业技术提高的不给分。
学生答题情况:大部分学生能答出前两个要点,最后一个要点表述问题较多,有些答的太笼统,有些答法不准确。也有部分同学答不出得分点。
教学建议:1.注意平时的审题训练和语言锤炼,设问“从农业技术角度,说明…”有些学生回答“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从农业技术的某一方面展开说明,不得分。
2.注意知识积累和迁移,本题的解题思路来源于美国的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平时注意引导就能有不错的收获。
16(2)
一、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本小问共6分,有3个得分点。
海运运量大/运费低;(2分)粮食主产区位于西南部黑海沿岸(沿海)或小麦主产区距海港近;(2分)主要进口国与俄罗有海域相连/海运能够直达(无需转运)。(2分)
二、学生作答中出现的问题
1.该题为原因分析题,应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但是很多同学只写结论,如只回答“海运便利”,没有原因分析。
2.分析小麦出口采用海运的原因时,很多同学分析的是俄罗斯整体状况:“三面临海,海运便利”,不能从小麦主产区临近海洋进行分析。
3.很多同学分析了陆运的弊端,来验证小麦出口以海运为主的原因,但是分析的不到位。
4.大部分同学考虑不到从俄罗斯进口小麦的国家为沿海国家,海运能够直达,节约转运成本。

图片

图片

17(1)

一、阅卷标准

1、地理位置特征3分,关键词分别是“地震带”“板块交界(消亡、碰撞)处”“水汽通道”。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1分,考生答案不必说明地震带名称但若说明则须表述正确,否则不给分;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消亡/碰撞处,1分,考生答案不必说明2个板块名称但若说明则须表述正确,否则不给分;位于(西南季风/印度洋))水汽通道上,1分,考生答案不必说明西南季风(印度洋)但若说明则须表述正确,否则不给分。

2、由地理位置带来的地理影响3分,关键词分别是“碎屑(砂石)”“地势(落差)”“降水(冰川、沟谷流水)”。岩石破碎/碎屑物多/泥沙、砾石(砂石)多,1分;地势起伏大/高差大/落差大/地形陡峻(陡峭),1分;降水多/冰川广布/沟谷水流突发,1分。

3、说明:括号中内容不必答出,斜线前后是可以替代互换的关键词;按考生答题点分别计分;考生答案可以原因(地理位置特征)与结果(地理位置带来的地理影响)一一对应,也可以分原因与结果两类表述。

二、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

1.答题角度不完整,多数学生能答出一个角度,很少学生答出全部三个角度。

2.逻辑关系不准确,如“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地势起伏大”,其根源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

3.语言不规范,不准确,写了一大片,找不到得分点,得分为零分。

17(2)

评分标准:

1)画出大致地势起伏即可,如下图两种画法都可以:

2)注意M、N、P、Q四点标注的位置是否正确,特别是M、N点;而P、Q点位置可以互换。

3)每幅图2分,M、N点或P、Q点标记错误或未标记不得分。

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楚,把两个图的位置画反。

(2)画图混乱,在每个图中MN,PQ剖面图都有,分不清是哪个点。

(3)有个别同学可能用铅笔画图,并且笔迹很淡,试卷扫描后犹如白纸,看不清线和点。

(4)该题难度不大,满分和零分卷都不少,很多绘图不规范扣分较多。

17(3)

【参考答案】20世纪60年代以来帕隆藏布流域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降水增多,沟谷水量增大,泥石流、滑坡多发,在谷口地带形成大量的堆积扇;受水流(泥石流)侵蚀加

剧的影响,上游沟谷不断向源头延伸,沟谷加深,宽度增大。(6分)

【阅卷标准】本题解答的落脚点是“上游沟谷地貌的变化”,仅答出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等侵蚀类型而未答出地貌变化,不得分。

故采分标准:

1.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降水增多,沟谷水量增大(任写 1

条得2分),泥石流、滑坡多发,在谷口地带形成大量的堆

积扇/冲积扇/堆积体/沉积体(2分):

2.上游沟谷不断延长/向源头延伸,沟谷加深,宽度增大(任

1条得2分)。

【存在问题】

①审题不清,设问中行为动词为“说明”,答案既要有“因”也要有“果”,有些学生只答原因或只答结果;

②有些学生没有答出地貌的变化,在答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③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运用不准确,气候变化特点推断错误,导致对地貌变化的说明错误。

图片

图片

图片

18(1)

本小问共5分,有3个得分点。补给类型答出“雨水(或暴雨或大气降水)”得1分;叭尔洞沟所在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且变率大(或

答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2分)偶发暴雨时,形成水流。(2分)

注意:补给类型答错,不影响后面得分。

评分要求:

要点一:补给类型答雨水或大气降水或季节性降水,多答冰雪融水也可放松得1分;

要点二:回答降水变率大或者降水集中或者降水季节变化大都可;

要点三:回答夏季有暴雨或偶发暴雨;

学生问题及评分:

1、大部分学生回答冰雪融水,然后理由也很难答上得0分;

2、答对大气降水但是回答是西风带来降水,理由错误。

3、夏季暴雨基本没有答出。

18(2)(3)

18.2)评分细则

本小问共4分,有2个得分点。

该地风沙活动频繁,D处分布着多年生油蒿灌丛,植被覆盖度最大地表粗糙度大,摩擦力大(三种答法任答一种得2分)削弱风力的能力强,风沙堆积(沉积)作用强,覆沙厚度最大。(2分)

存在问题:没有注意到各区域植被的差异,错答D点的地势高,阻挡风沙。

建议:多从图文资料中找依据,材料为王,如材料中从A--F植被的变化,认真研读,均可得出正确判读。

183)评分细则

本小问共4分,有2个得分点。

C处覆沙将变厚(变大、增加)2分),E处覆沙将变薄(减小、变小)2分)。

存在问题:此小题问题较多,主要是回答语言不规范,错答如厚度上升、厚度降低、厚度减少等。

建议:强化运用地理术语的规范性,表述严谨,不能产生歧义或异议。

图片

图片

图片

19(1)

一、试题分析

试题考查大坝对国家资源安全的有利影响,该题难度较小,实际上考查国家资源安全角度上的大坝的功能,考查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只要明确大坝有哪些功能,及这些功能有利于国家的哪些资源安全问题,就不难得到分。设问中指令词是“分析”答题需要有因果分析。体现出试题考查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体现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二、评分细则

本小问共6分,有3大得分点。

得分点一:大坝蓄水量大,可以(提供稳定、充足水资源);(2分)

得分点二: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增加食物供给,(保障粮食安全);(2分)

得分点三:大坝发电量大,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丰富能源),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2分)

三、学生答题出现的主要问题

1.大部分能得4分,粮食安全这一点写出来的不多。保证国家水资源安全这一点很多同学写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得分。

2.要点式答法,忽视逻辑关系,只顾罗列条目。答题角度不全面。

3.语言不够准确,语言表述逻辑性差,因果关系不严谨,因果缺一,或表述前后矛盾。

4.答题欠规范,如个别学生答题不分要点,没有序号。

5.书写不规范,勾画现象严重,有的字迹不清。

19(2)

一、试题分析

试题以埃塞俄比亚修建复兴大坝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为背景,考查国家安全相关内容。埃塞俄比亚是非洲贫穷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受气候影响,旱灾多发,粮食生产不稳定,生产、生活用水及能源紧张,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修建复兴大坝给国家带来的综合效益极大,可以显著促进埃塞俄比亚经济和社会发展,但迫于埃及、苏丹等国的压力,修建计划一推再推。

题目要求“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指出埃塞俄比亚修建复兴大坝面临的最主要的两大难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则答案应上升到国家层面,不能狭隘地着眼于工程本身在修建过程遇到的问题如“移民”“热”“淹没耕地”“生态破坏”等,因此,答案应从国际、国内两大背景来分析。国际上主要来自于下游国家埃及和苏丹的利益冲突问题,国内自身的问题主要是贫困导致的资金不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建议应从国际合作的角度进行说明。

二、评分细则

难题一:损害了下游国家的水资源利益(下游国家可以用具体国家名称代替,容易引发国家间的争端甚至酿成冲突。(2分)

建议: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国际合作协商机制,充分尊重流域各国的合理利益诉求;可以在雨季进行蓄水,在旱季采取适当措施调节下泄流量保障下游国家用水。(分号前后两个得分点任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

难题二:建设资金不足注意:只能答“资金不足”其他答案“技术落后”等均不得分。(2分)

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向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贷款。(2分)

三、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部分同学能够答出难题一“损害了下游国家的水资源利益”,部分同学未能准确描述“下游国家”,而只是宽泛地答“国际冲突”或“邻国冲突”,从而导致丢分,非常可惜。

2.学生不能从国家层面来考虑问题,很多同学根据之前已有经验,答成大坝建设的影响了,如:淹没或占用耕地、移民搬迁、破坏生态、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等。

3.还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技术落后是比资金更大的难题,未能理解资金和技术的关系。

4.还有非常多的同学关注了复兴大坝的选址,觉得其选址在两国交界处,占用邻国土地引发冲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