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鹿心理|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愚然楼 2023-02-25 发布于湖南

关于孩子的学习,如果让我给点建议,我会说,让他去阅读吧。这是个很平常的建议,现在稍微懂一点教育的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一个不断理解和想象的过程,也是大脑细胞之间不断形成新的联结的过程,因此,阅读的功能最终体现在大脑的发育上。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阅读的好处,这本是一件好事情,但现在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为阅读所累。很多家长觉得阅读重要,但又不知道该让孩子读什么,所以只好依据权威的推荐。对于家长来说,最值得信赖的权威自然是学校,所以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学校推荐的书目就逼着孩子去读,仿佛孩子只有读完这些书才叫阅读。

图片

我从不怀疑学校推荐的书都有值得读的理由,但我更愿意相信阅读是一件极为个性化的事。就算是天底下最好的书也不一定适合人人去读。因此,我相信,学校推荐阅读书目的初衷绝不是要把这些书目当成是必读任务,而是要告诉家长:如果你不知道孩子该读什么,不妨读读这些书。至于是不是真的适合,要孩子读了才知道。

所以,每当我看到孩子捧着一些推荐书目中的书痛苦不堪,而家长或循循善诱或疾言厉色地逼着孩子去完成这些所谓的阅读时,就忍不住一声叹息:孩子还没开始真正阅读,就被生生扼杀在阅读中了。要知道,一个无法从阅读中找到快乐的孩子,是不可能爱上阅读的。这本来只是个简单的道理!其实也可以说得深奥一点:当一个人在从事一种活动时,如果无法激活“中脑-边缘奖赏通路”,而只能激活杏仁核的恐惧反应,他是没办法去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一定是从获得积极的感受开始的。阅读绝不例外。

就我个人的经验论,阅读从来就不是从读正确的书开始的,而是从读好玩的书开始。爱上阅读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爱上读书,然后才是爱上读好书。如果一本书不是必须要读的,那么读书只有一个理由:快乐。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教材必须要读,其他的课外书都应该是为快乐而读的书。所以,判断一本书适不适合一个孩子读,只有一个标准:他爱不爱读。如果他不爱读,即使这本书被说成世界上最好的书,也不应该强迫孩子去读。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强迫去读他不爱读的书,在他的大脑里就会把读书这件事和杏仁核的恐惧反应形成一种固定的联结。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他讨厌阅读。

可能有家长会说:如果孩子读的书都是没有营养的书,那为什么要读书?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首先,正如我之前所说,任何阅读只要能真正激发孩子的乐趣,就能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所以就算书的内容没那么有营养,读书活动也是一种训练;其次,任何有质量的阅读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很难有那个结果,所以不可能一开始就让孩子读《红楼梦》或康德。

小时候,我家里除了妈妈外其他人都喜欢读小说,受他们的影响,我很早就开始读大部头的很没营养的小说,比如《薛丁山征西》《杨家将》之类,大一点就读各种武侠小说。但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慢慢地对这些东西没兴趣了,开始尝试去读一些历史、哲学、文学,甚至法学、经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我感觉这是个很自然的过程。

图片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认引导的重要性。相反,要从爱上读书到爱上读好书,大人的引导至关重要。虽然从小就喜欢阅读,但要谈到真正的知识素养,我是很缺乏根基的,这和我太晚才开始有质量的阅读有关。这不是我父母的错,作为农民的他们已经尽其所能了,何况我父亲一直唠叨的那句“读书人应该对政治、历史、哲学都懂一点”对我后来的阅读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过,要是在那个时候我家里的藏书更丰富一点,我父母对我具体读什么书依旧不干涉只引导,也许会让我显得更有文化一些。但引导也是有方法的,孩子阅读习惯形成的不同阶段应该做不同的引导:

第一个阶段,即孩子阅读的初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接触阅读,并能阅读中找到一些快乐,但阅读习惯尚未形成。这时家长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支持和肯定孩子的一切阅读行为。但要坚持底线原则,一些确实不适合孩子读的书还是应该避免让孩子接触。

第二个阶段,即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习惯开始养成,每天有固定的时间阅读,或者一有空就会想到阅读。这时家长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读同类书籍中的经典著作。如,如果实在喜欢读武侠,就去读金庸;喜欢读历史,就去读《史记》或一些名家的历史著作。

第三个阶段,即孩子阅读质量的提升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但阅读的内容还只是局限在某些领域,或者阅读对象只是局限在某些特定的作者。这时家长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读一些其他领域的好书或了解同一领域其他人的观点,如,如果孩子只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不妨引导他去读一读历史或哲学;如果孩子只喜欢读周国平,不妨引导他也去读一读邓晓芒、李泽厚,要是能读尼采、罗素自然是更好了。

第四个阶段,即孩子阅读的成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涉猎很广,对什么都要读上几本,说上几句,但总体上读得还比较浅,还不能把书本中的东西揉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时家长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书本里跳出来,能够批判性地审视书中的观点和思想,并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和消化,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解世界的方法。

事实上,到了第四个阶段大部分家长(包括我)已经没有能力去引导了。但对于前三个阶段,家长怎么做真的很关键。我的看法是,不管具体如何引导,记住一点就好:别把课外阅读变成负担。

图片

    ■ 作者/王玉龙 编辑/苏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