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砚秋的“鬼音”与“脑后音”

 谈艺聊曲 2023-02-25 发布于江苏

程砚秋的“鬼音”与“脑后音”

彭林刚


“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在变声期因声带受伤,出现祖师爷不赏饭吃的“鬼音”,但凭借天生聪慧与苦心孤诣,创立了“程派”艺术,形成独具魅力“程腔”体系,成为嗓音失润后却能走上成功艺术道路的典范与楷模,为后世称颂。

  程砚秋便装照

程砚秋,满族人,索绰罗氏,原名承麟,生于1904年,1910年因生活所迫,写于荣蝶仙为徒。在变声期内,每日仍有大量演出,得不到充分休息,诗人罗瘿公眼看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即将被毁,惜才心切四处求贷,于1917年将程砚秋赎出,亲自教导培养。
旧时以“听”戏为主,因此对戏曲演员的音质和韵味等要求严苛。1928年前,京剧舞台上所有角色由男性扮演,唱旦角的演员称为“乾旦”。为了塑造出真实可信的女性角色,要求乾旦音质甜美饱满,脆媚清亮而不俗。如果在假声演唱过程中,出现男性真声交杂,女性声音塑造不能完美统一、无法令人信服,亦不为观众所接受,此情况下势必影响演员的演艺生涯,甚至断送其演艺前程。而在假声中交杂真声现象,则称为“鬼音”。
当程砚秋的嗓音出现“鬼音”的时候,他没有退却,更没有中止演艺生涯,相反迎刃而上,扬长避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化腐朽为神奇,将乾旦惟恐避之不及的“鬼音”,与自己的声腔自然融合,唱出程派的个性,并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创造新腔,最终得到大批观众的认可,成为流派创始人、一代艺术大家,实现了人生的大反转。
作为学习“程派”的后来者,是否也要继承“鬼音”?这个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鬼音”对于程砚秋来说是一生的遗憾与痛楚,换言之“鬼音”是其缺陷与弱点,在学习“程派”唱腔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区别地模仿,只会弄巧成拙。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学习继承和演唱流派声腔的时候,尽可能避免流派自身的弱点。正如新艳秋一生倡导学程不要故意唱出“鬼音”,应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也有人认为程派“鬼音”说的是“脑后音”,由此发声位置靠后,造成声音浑厚无亮音。这里要厘清一个问题:“鬼音”是声带闭合不紧的结果;而“脑后音”则属于发声习惯现象,两者存在着本质上巨大差异,不可以混为一谈。
我们再探讨一下什么是“脑后音”。“……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一七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百度对“脑后音”作了这样的解释。
“脑后音”并不是指发声位置靠后,而是增强头腔共鸣达到“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的艺术效果。
通过程砚秋留下各个时期的唱片、录音及晚年电影《荒山泪》等资料,可以听出那具有强烈穿透力,撕云裂帛的声音,并不纯粹是由脑后发出,而是采用科学的发声位置向前推移,辅以头部共鸣,声音清亮而不尖厉,厚实而不浑浊。当然一般说来旦角以胸腔共鸣为主,而旦角采用头腔共鸣也并非程砚秋为第一人,根源可以追溯到陈德霖。
陈德霖,乳名“石头”,人称“老夫子”,是京剧旦角中第一个流派创始人。陈德霖调门高,声音位置也高,采用头腔共鸣居多,使得行腔凝重无华,朴素简洁,创造的甩腔唱法,至今被旦角使用。
一个流派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继承前辈艺术的基础上,加上改进与发展,程砚秋完整地继承陈德霖唱腔,达到乱真地步,人称“小石头”。此外程砚秋还受老生余叔岩“余派”的发声及演唱方式启迪,从发声位置,到行腔吐字,可以窥探到“余”韵,甚至在《锁麟囊》“二黄慢板”中,润物细无声地将“余派”老生唱腔转化到“程派”旦角声腔里,有人说“程派”为“旦角中的余派”,一点也不为过。鉴于以上种种,所谓程派“脑后音”其实是头腔共鸣的结果,而并非真的由脑后发声,“脑后音”的说法亦不十分精确,甚至误导了一部分人。
此外,这里还需一提,程砚秋在演艺黄金期,于1932年宣布中止演出,自费出国留学,成为演员出国留学第一人。程砚秋在欧洲考察并了解当地文化与戏剧艺术,包括科学发声方法……程砚秋深受影响,回国后将欧洲戏剧元素植入中国,如革新“守旧”等,同时还撰写《关于改良戏剧的十九项建议》,发表在《北平晨报》上面,提出了乐谱制、舞台灯光等,尤其第九条提到要用科学的发声术演唱……
我们从现存1946年程砚秋演出的《玉堂春》《春闺梦》《锁麟囊》《六月雪》等大量舞台演出实况录音中可以听出,程砚秋的发声科学讲究,声音位置高,立体感强烈,如《贺后骂殿》的【二黄慢板】即使是F调,但演唱时依然能保持声音饱满,凝重而不沉闷,亮丽又不刺耳,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这也是程砚秋毕生学习寻求并倡导推崇科学的发声方法的结果,甚至在声腔中可以寻觅到西洋歌剧花腔女高音的影子。
鉴于以上种种,我们学习一个流派,不能仅从流派的外表寻找“特点”,而是要深入流派内部进行研究、发掘,不能浅显模仿。
以上与同道中人共勉。

  《三击掌》程砚秋饰王宝钏

2022年12月1日初稿,2023年2月25日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