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周概论、取类比象(l)

 踏浪淘金 2023-02-25 发布于山西

        本周跟随吴雄志老师学习,中药药理学概论及法象药理取类比象,第一部分内容。明白了一个学习药理的方法,方药贯珠,发现老师再讲前面几门课时,反复进行鉴别、比较、联系、串联,使所学知识形成体系,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用药用方准确,原来来自于方药串珠。即通过方药严究,比较不同中药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中药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深刻认识中药和方剂,比较方剂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以及方剂之间的演变过程。这种方法贯穿于整个药学与方剂的学习中。另外介绍了传统中药走的是在临床经验法象类比的路子,现代药理是在种属关系有效成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中药包括理气象数,理是药理,气是功能,象是法象,数是世外法。取类比象,同气相求,以脏治脏,以皮治皮,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并不完美,需要融合现代医学的逻辑思维概念,才是中医的出路,

                            第一周

                          中药药理

视频1:功效

         传统药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经验与法象、类比的的总结。现代药理:植物种属关系与有效成分(代谢次生生物):药性理论:用药法象数:王不留行散

       方药贯珠,比较不同中药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中药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的中药和方剂,也会比较不同方剂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方剂之间的衍变。为什么叫贯珠?我们这些中药和方剂是死的,学得很死,象一棵一棵散落的珠子,把这些珠子串起来,串成珍珠项链,所以叫方药贯珠。如何在这么多的珠子中发现它的共性,发现它的个性,从而让处方用药出神入化,这是要不断煅炼提高的。讲中药:要深刻理解中药,首先要看是怎么认识中药的,中医学对中药的认识,怎么讲中药的药理,分了理、气、象、数,中华文化就分理、气、象、数,从易经开始,理、气、象、数四大流派。落实的中药里边,他的理、气、象、数是什么样关系。理:功效--分析它的功效,活血、益气养阴、清热燥湿等去分析这个药的功效,这个功效是怎么来的呢?

        传统药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经验与法象、类比的的总结。因为传统的中医对中药的认识一定有中医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精液,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就不叫中药,而叫天然药,随便拿个草,去分析它的药理,这叫天然药。中药是有中医的理论指导,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经验与法象类比的的总结。过去没有中药实验室的研究,就是医生通过大量临床观察经验总结,本草除了沿用前人的论述,就是自己的总结;法象类比:也是中医的思维,中医传统的思维,取类比象是中医思维方式之一,把药物的性状和生长的环境、时间跟大自然、人体去类比,认为它有什么功效,比如。药物的树皮可能治疗皮肤病,树有皮,人也有皮,以皮可以治皮,这就是法象药理,因为中医除了中医思维和临床经验,没有更多的科学实证的办法,没有分离、醇化、没有去做细胞、动物的研究去证实药物的活性,没有走西方现代科学的这条路,所以只有临床经验和法象类比的基础上去总结出他的传统药理。但是临床经验的总结,一定就对吗?法象药理的类比,也一定就对吗?这个需要去思考,中药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药的功效逐步被大家赋予,很多中药往往是最常用的功效,也是最不明显的功效,要真正深刻揭示中药的药理,传统的依懒临床经验,一辈子能总结多少药,能总结一个药的哪些特殊的方,和法象药类比不可以。我们要引入现代药理,根据植物种属关系与有效成分(代谢次生物)来判断药物的疗效,所谓种属关系,就是这些植物种属关系越近的时候,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和代谢通路赿相似,表现为赿近似的特征,比如说人种,人的种属关系,黄种人和白种人区别大呀,一看就不同,同样是黄种人,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也不一样,种属关系的远近决定了这。植物的他的药理作用异同,种属赿近的植物往往含有相似的代谢酮,因为中药用的那些有效成分都是代谢次生物--这些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代谢-植物也要气化,也要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己呀,这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煎药被煎出吃了,所以它是有有效成分的,种属关系赿近的植物赿是含有相似的有效成分,具有相似和相同的药理活性,而这种属关系赿近的植物但不是同一种植物,所以还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含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就表现为他的个性,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所以要做现代药理研究,根据植物种属关系与有效成分,去分析中药药物的特点。根据植物的种属关系与有效成分得出的药理和传统临床经验与法象类比得出的药理,可以相互印证,可以给更多的提示,我们不能。永远是临床经验,拿一万个病人试一个药,或去做法象药理。临床经验、法象药理是传统中医的路子,种属关系、有效成分是现代药理。传统中医好不好,好!是中医的灵魂、精髓,现代药理也好。

视频2

 

          :药性理论

         讲药物的气,气之后有象,用药法象,在金元时期,得到丰富和完善,形成用药法象,代表人物李东垣。另外是数。四气:药效,(寒热温凉)以整体的兴奋性改变为特征。五味:有效成份,有部分是根据功效总结(自圆其说)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趋势

          归经:组织器官靶向性,(药物分布与药物靶点分布)


          四气:药效,(寒热温凉)以整体的兴奋性改变为特征,如果导致人体整体兴奋性增加,就是温的药,热的药,导致整体兴奋性降低,就是寒的药、凉的药。热和温、寒和凉程度不同;

        五味:有效成份,有部分是根据功效总结(自圆其说)味觉是化合物作用所形成,化合物借唾液的溶解刺激舌下的味蕾,味蕾开口于舌,吃进的化合物溶解在唾液中,刺激味蕾形成味觉。五味主要是有不同的有效成份所形成,根据药物不同的有效成份所形成的味觉来决定五味,还有一小部分是根据功效来反推的五味,自圆其说,也就是说这个药本来没有这个味道,但有这个功效,中医就非要说有这个味,辛、甘、淡、酸、苦、咸,辛味主要含挥发油,含挥发油的这些有效成份,能够刺激舌下味蕾形成辛,辛味有什么功能,辛味的挥发油能够第一有温散的功能、解表的功能、宣通的功能,这些都是挥发油的功能;甘的药物主要含淀粉、多糖、黏液质、氨基酸这类物质,能够促进人体的代谢,具有补虚的作用。五味确实有五个味道,比如乌梅酸,酸的药物能刺激胆汁分泌,发挥疏肝利胆的作用,等等,大部时候是根据有效成分尝出来的,可以重复,有部分是根据功效反推的,没有这个味道,没有甘味,只因为能补虚,非要说它甘,其实是自圆其说。然后是升降浮沉,是药物的作用趋势,作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作用于上半身的是升,作用于下半身的是降,作用于躯体靠外的是浮,作用于靠内的是沉,如桔梗:是个升药,含桔梗皂苷,随。着剂量增加,会引起恶心,反射性引起排痰增加,开始吐痰,所以说它的药物作用是往上走,所以说它是升的药。升麻:含生物碱,大剂量可以引起阳强,生殖器勃起,还可以引起恶心,所以说它是升散的药。所以升降浮沉,是药物的作用趋势。归经:药物作用的组织器官靶向性,(药物分布与药物靶点分布)药物作用于哪些组织器管,就认为归哪条经,用归经理论也能做西医研究,根据不同的西药,作用组织器管靶向性不同,推测有不同的药理,这就是归经理论,进行研究。象:在方药贯珠里,第一部分就是法象药理,培养传统的思维,第二部分讲现代药理的求同,在现代药理研究下哪些不同的中药有什么共性,第三:求异,在药理的研究下哪些相似的中药既有。共同的作用,和不同的个性找出来,再去开中药方子,是非常简单、直接、明了的。

二、法象药理():取类比象

视频1:

        法象药理()取类比象(1)


        取类比象是中医重要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概念:取类就是分类,比象就是比较方法:两个事物的属性相同或相似缺点:类比的结论有或然性,可能对,也可能错由于中医受天人相观的影响,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变化密切相关,而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也存在密切关系,前面讲的地球耗散结构理论,所以他与外界密切相关,中医发展出来了一个特殊的理论:取象比类:取类就是分类,比象就是比较,分类说是相同点与不同点,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是一种逻辑思维:比较是区分事物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以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把这两种方法合起来,我们叫取类比象,本质是举比推理,什么叫类比,类是根据两个事物或两个对相在某个属性上相同,既要推断他们在另外属性上也相。同,也就是说:发现A有a、b、c、d四个特点,而B我们发现有a、b、c三个特点,因此推出B有d这个特点,举个最简单的取类比象,这里有两个人,一个张三,一个李四,张三有鼻子、耳朵、嘴吧、眼睛,李四也有鼻子、耳朵、嘴吧,现在不知道李四有没有眼睛,不是我通讨取举比象,类比就认为李四也有眼睛,这种推理是对的,人都有眼睛,张三、李四内在的共同点都是人,所以虽然没有看到李四有眼睛,但根据张三有眼睛,能推断出李四有眼睛,这就是个类比。所以他是很重要的一个认识方法,类比说明两个事物在一系上的属性相同和相似,那么在另一个属性上也可能相同和相似,但这个结论不一定可靠。可靠不可靠主要看这两个事物所有的共同属性与类比的属性这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比如这两个事物共同的内性张三和李四都有鼻子、耳朵、嘴吧,那么类比的属性眼睛,张三有眼睛,李四也有眼睛,这是有必然的联系,张三和李四都是人,人就有眼睛,这就是他的必然联系,但是讲一错误的例子:因为类比的结论有或然性,既可能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为他们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但在另外属性上可能就有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得A是A,B是B,这样你就得到错误的结论。再举个例子:张三有鼻子、耳朵、嘴吧、喉结,李四也有鼻子、耳朵、嘴吧,李四没有喉结。因为张三是男的,李四是女的。这就是张三和李四的差异,不是长三有的东西,李四就有,如果张三有的东西,李四一定得有,那么他就是同一个事物。取类比象是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的一个重大思维方法,类比方法,提供广泛的思考线索,给我们构建这种体系,但是结果是或然的,就是可能是对,也可能是错,哪些地方需要取类比象,比如我们的藏象学说,内藏外象,通过外面的象推测里面的藏,这个象类比自然界: 中医学上的应用:藏象学说,用药法象,天人合一、天人互参的观点和逻辑思维的比较。

       缺点一种现象解释另一种现象,难以发现事物的本质的特征。和背后规律取类比象的优点:是中医的特点,但是不完美

       缺点二可能的结论,当成理所当然的科学结论宙证求因,通过病人的不同的证,从证表现出来的症状,跟自然界类比,去推导他的病因,得出风寒暑湿燥火,藏象学说、金木水火土,用药法象,都是通过药物与自然还境去类比,得出药物的药性,我们的天人合一,解释人体生命规律与生物节律,把人与自然界类比,天人互参的观念,这是中医在生理和病理,在用药上都采取了取类比象的这种方法,但是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我们的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画画就是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比如说创作就需要灵感思维的,可是逻辑思维依懒于概念、判断、推理,推理包涵三个,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只有演绎推理得出来的是准确的,因为演绎的原理有一般性前提和个别性前提,因为我们的数学、物理、化学都是用了演经推理的这种科学推理方法,我们的归纳和类比,都可能出现问题,从逻辑学上都可能出错,举个简单例子:金元时期的法象药理,在解释活血化瘀药物的时候,解释色红入血,因为色红入血,红色的药物入血分,丹参是红色的药物,所以入血,合乎逻辑吗?表面上合乎,实际上大前题存在着逻辑的问题,大前题是怎么来的?因为血液是红的,药物是红色的,所以红色的药物治疗血分的病,第二个推理出现了重大的逻辑问题,药物治疗血分疾病并不是因为药物与血液的颜色是相同的,因为还有很多的红色的药物不走血分。还有很多血分的药物不是红色的。再比如说色红入血,红色墨水可以吗?这些红色的多了,所以这个大前题逻辑学上有重大问题的,这是中医的一大弊端。取类比象更重要的特点是难以发现事物的本质的特征和背后规律,因为中医往往对许多问题的解释是对现象的解释,很难发现背后的规律,是用一种现象解释另一种现象,比如说色红入血,法象药理色红人血的说法,对活血化瘀的药物机理解释,用药物的颜色来解释药物的功效,表面上一种现象去解释另外一种现象,仅仅停留在丹参红色外表上,有问题的。取类比象的优点:舌苔与胃气的解释,苔如地上之微草,草是由胃气所生,舌头比作地,有胃气的话,苔就象小草一样长在舌上,是胃气所生,讲他的推理:大前提--土是兹生万物的源泉,小前提,小草长在地面上,结论:小草是土所兹生的:第二推断舌。苔就象长在舌面上的小草,脾胃属土,舌苔是胃气所生的,所以能够说明舌苔是胃气所生的,但是没有给出信服的证据,究竟如何是胃气所生,因为他本质上是一种现象解释另外一种现象,最终结果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如果要继续问:为什么一定由胃气所生呢?不是说舌为心之窍吗?舌苔长在舌面上,怎么不说舌苔是心所生呢?回答不了,很难作出完美的回答,这是因为中医习惯了取类比象的思维,很少有人深入研究现象背后深刻的规律。第二个缺点:习惯用取类比象的类比可能正确的结论当作理所当然的正确结论。不经过进一步的证实,不经过临床或者基础的证实,所以我们张开嘴就可以讲中医,为什么,我们用现象去解释现象,很少去研究背后的深刻规律,而习惯把这种类比解释可能的结论当作理所当然的科学结论,随便给一个方,随便解释,科学不科学,需要打个问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