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毛主席下令由陈邓统一指挥,却遭到陈邓二人的明确拒绝

 新用户18032794 2023-02-25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老覃在大前天写了《1948年,陈毅发电报怒责粟裕:为何不提秦基伟在南线的牵制作用?》一文,文中讲到:粟裕鉴于自己在豫东战役中两次调兵不灵的惨痛教训,在和毛主席在谋划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时,郑重地向毛主席提出:“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陈军长”就是曾经的新四军军长、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的陈毅。

“邓政委”则是指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

由于刘伯承当时正在中原军区驻地宝丰县皂角树指挥豫西的战事,粟裕就没有提到他。

毛主席理解粟裕的心情,于11月1日致电“陈邓,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称:“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文章图片2

注意一下11月1日这个时间点。

早在10月22日中野解放了郑州,毛主席即于10月23日致电陈邓,要求他们休息两天即东进攻占开封,之后与华野的三纵、广纵会合,第一目标是歼灭孙元良兵团,第二目标是攻占宿、蚌。

文章图片3

由于国民党军第4绥靖区部队在10月24日自动放弃了开封,陈邓率领中野主力不费一枪一弹轻松解放了开封。

11月1日,陈邓率领中野将士越黄泛区东进,他们听说孙元良的两个军已于10月31日到达永城,其六十九师已经进驻宿县,从而判断刘汝明兵团要放弃商丘,前去接替邱清泉兵团防守的砀山、黄口地区,好让邱清泉兵团东援黄百韬。

也在这个时候,他们收到了毛主席让他们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批示。

那么,他们在向毛主席详细报告了孙元良兵团、刘汝明兵团和邱清泉兵团的动向后,拟出了自己的三个应对方案,然后明确拒绝接受统一指挥整个战役的命令。

他们的答复非常有意思:

“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毛主席在10月23日的电文中要求他们在攻占开封之后与华野的三纵、广纵会合。那么,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的“通讯工具太弱”,他们还在后面加了一句:

“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勾通。”

但“通讯工具太弱”,说到底还是一个推托之词。

文章图片4

为什么要推托呢?

最主要的是淮海战役的责任太过重大了。

如果陈邓接受了毛主席的这个命令,就等于是把这个重大的责任大包大揽下来了。

首先,淮海战役是粟裕继率先提出来的。

其次,老覃在昨天写的《毛主席在指挥淮海战役中的“点睛之笔”,源自于刘伯承的突发奇想变》一文中也说了,1951年,陈毅和苏联科学院研究马列主义的尤金院士谈起淮海战役时,他说了他一直以来对淮海战役的看法:原来设想的规模是只打算由华东野战军消灭黄伯韬兵团,然后解放淮阴、淮安。

也就是说,当时华野、中野上下都认为淮海战役是由华野来唱主角的。

实际上,在淮海战役初期,华野投入的兵力多达15个纵队,中野方面,因为刘伯承已经带领了2纵和6纵在豫西作战,能投入的兵力只有5个纵队。

粟裕考虑问题不周,以为“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是对陈军长和邓政委的尊重,但他的这个提议实际上是把淮海战役的所有责任推到了陈军长和邓政委的头上。

邓小平作为中原野战军政委,对华东野战军的情况了解是远远不够。

陈毅虽然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但他离开华野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对华野最新的变化也所知甚少。

文章图片5

再者,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他们夹在军委和粟裕之间去指挥粟裕,在上传下达之间极容易延误战机。

因此,他们觉得,还不如由粟裕直接和中央沟通更为便捷。

毛主席从他们的回答里体谅到了他们的难处,也就默认了他们对指挥权的拒绝,直接、悉心地对华野作战进行指挥。

可是,从接下来的战斗过程看,中野对敌人的截击并未能达到战前的理想效果。

首先,毛主席下令中野北上陇海路,通过围歼刘汝明兵团,从而吸引邱清泉兵团回顾。但中野的行动不够神速,刘汝明于11月5日提前撤退,邱清泉兵团因而未受丝毫牵连,顺利开往徐州。

其次,毛主席要求中野攻占宿县后,尽最大的努力围歼孙元良兵团。但中野并未“尽最大的努力”,只是攻占了宿县,而让孙元良兵团逃回徐州。

那么,华野要围歼黄百韬兵团,就要阻击来自邱清泉兵团、刘汝明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增援,整场战役,充满了变数。

毛主席觉得,中野在这个时期的表现,几乎与豫东战役中牵制胡琏不力的情形是如出一辙,很不满意。

攻占宿县之战在11月15日24时结束,老覃在《淮海战役,黄百韬命丧碾庄,临死前,曾懊悔无限地三次向天发问》一文中写到,这个时候,我华野各纵在碾庄围歼黄百韬兵团已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全歼黄兵团、活捉黄百韬”等战斗口号的呼声,此起彼伏。

战斗很激烈,形势很紧张。

另外,老覃在《毛主席在指挥淮海战役中的“点睛之笔”,源自于刘伯承的突发奇想变》一文中也说了,淮海战役的序幕刚拉开,黄维严格执行蒋介石“打通徐蚌,会师徐州”的命令,兼程东进。而当黄百韬兵团陷入了华野的重围,蒋介石为了解救黄百韬,孤注一掷,咬牙切齿地把黄维第12兵团一股脑地由河南确山和驻马店投入淮海战场。

围歼黄百韬兵团,不单单是华野的事,而是关乎全国战争走势的事。

华野的负担实在太重了,阻击黄维兵团的重任必须由中野来承担!

毛主席于11月16日草拟了一封电报,再次下令:

“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三同志负责,以小平同志为总负责人。”

但是,这封电报尚未发出,他考虑再三,觉得这个命令与11月1日发出的“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上次的命令被陈邓拒绝,就是他们难于承担歼灭黄百韬的责任,现在重申这个命令,很可能还会遭到刘陈邓三人的拒绝。

文章图片6

毛主席思来想去,用笔把“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三同志负责,以小平同志为总负责人”中后面的“三同志负责,以小平同志为总负责人”,以及落款“军委十六日十八时”等字圈起来,连打了五个叉,然后在后面加上了“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等字,形成最终文本发出,把战役的责任交由华野、中野领导人共同负责,而把刘陈邓的责任加大。

文章图片7

刘、陈、邓、粟、谭五人收到电报后,都愉快地接受了任命。

华野和中野从此彻底拧成了一股绳。

其中,最显著的表现是,黄维兵团东进淮海战场时,中野一改过去对十八军、对孙元良兵团实施尾击的阻击战术,对强大的黄维兵团进行了正面阻击。

蒙城黄家阻击战中,黄维以其中坚第十八军第十一师等部为前锋,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强渡涡河,向东突击。

中野第1 、2 纵从第一线阵地血战到第二线阵地,与敌反复争夺,寸土不让。

这一场恶仗持续了两天两夜。

黄家一带的上空充斥着浓黑的烟云,久久不散,尸体烧焦的糊味呛人口鼻。

黄维兵团好不容易突破黄家,改换第十四军第85师为前锋,攻击板桥集。

中野第1 纵司令员杨勇头天就在这里指挥黄家阻击战。

则板桥集的争夺战更加激烈。

黄维把能用的重武器都用上了,飞机、坦克、大炮,炮声隆隆,竞日不息。

中野伤亡极大,其中一纵4团团长晋士林、政委郑鲁都倒在了血泊中。

激战了三日之后,11月23日,中野四纵又在南平集阻击黄维,整整一天,打得黄维寸步未进。

文章图片8

邓小平激励中野诸将,说:

“只要消灭了南线敌军主力,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中野就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

正是因为中野阻击有力,使得华野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完美收官。

毛主席兴奋地对周恩来等人说:

“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好几倍的力量。”

他在11月23日亲自拟电向中野、华野祝贺:

“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

文章图片9

在该电文的结尾,他提出了新的期待:

“望华野、中野全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总前委(邓为书记)统一领导下,争取新的大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