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7年邓颖超接受采访,揭露开国中将前妻隐情,傅连暲:是我的错

 兰州家长 2023-02-26 发布于甘肃

前言

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上海市康平路的一幢小楼里,住着一位年逾古稀的红军女战士,她是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傅连暲将军的夫人,叫陈真仁。居住在同一幢楼里,还有一位老妪,叫刘赐福,她是傅连暲将军的前妻,年长陈真仁十岁。

傅连暲是我军有名的医生,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被称为“不拿枪的将军”,可他却在60年代不幸去世。几十多年来,这两位将军夫人,互相照应,和睦相处,亲如姐妹,被传为佳话。

文章图片1

傅连暲

护士与军医的爱情相遇

1934年春,在陕西省宁强县,一位17岁的姑娘跟随哥哥离乡背井,参加革命,她就是陈真仁。她的哥哥是中共地下党员,兄妹二人夜行晓息,风餐露宿,翻过秦岭,到达了川北,投奔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陈真仁高小毕业,有点文化,被分配在团政治处当宣传员,负责写标语,搞宣传工作。她的哥哥领导过学生运动,分在连队任指导员。

那时候,正赶上国民党集中兵力对红军各根据地进行“围剿”,战斗频繁。兄妹俩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很少见面,不能互相照应。

翌年四月,原在福建、江西等地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红四方面军奉命西出嘉陵江,进行接应。六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毛儿盖会师。

文章图片2

傅连暲

一天,陈真仁接到团里通知,红军总医院要来挑一部分女同志去学医,叫她们宣传队打扫卫生,准备迎接一位叫傅连暲的领导同志来。陈真仁误把“傅连暲”听成了“副连长”,心想一个副连长来,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的吗?

话虽这么说,姑娘们还是认真地打扫了驻地院子和街道,换上了新衣服,等候来人。不大会儿,三个穿白大褂的人来到宣传队。经过团领导的介绍,陈真仁才晓得,来的这位负责人,叫傅连暲,是红军总医院著名的医生,他经常给毛泽东、董必武、徐特立等领导人看病。傅连暲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为人忠厚正直,在红军中是出了名的。

选拔开始了。经过面试和简单地包扎操作,陈真仁以头脑清醒,手脚麻利被选中。此后,她便来到红军总医院,开始了白衣战士的生活。

陈真仁聪明伶俐,医疗技术学得很快。傅连暲对她要求很严,做得好的就表扬,做得不对的,就批评,可以说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有一回,陈真仁洗绷带,因为缺少肥皂,洗得不太干净,晾衣服时被傅连暲发现,批评她工作不认真,命令重洗。陈真仁感到委屈,她暗暗地流泪,却没有过多解释。

文章图片3

傅连暲

在红军总医院里,陈真仁听到关于傅连暲的传说,渐渐多了起来。傅连暲是福建长汀人,其父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当傅连暲还在襁褓之中,就接受了洗礼。他家很富有,庄户田园,还开了一间中药店。傅连暲从小跟父亲学医,内外科知识都懂一二,加上不断地实践,到其父亲去世时,他已经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大夫了。

五卅惨案后,傅连暲成为了长汀福音医院的院长。他又出资办起了医护学校,免费为附近的乡镇培养医护人员。有许多贫穷的农民来福音医院看病,交不起医药费,傅连暲就分文不要。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退居农村,组织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战争。毛泽东领导的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常在长汀一带活动,有了伤病员,就到福音医院医治。傅连暲不辞劳苦,组织人员精心救护。

当时,红军被国民党优势兵力包围,严重地缺医少药。傅连暲通过上海亲戚的关系,弄来不少西药,资助红军。因此,在红军将领和战士们的心中,傅连暲是一位思想进步的爱国医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开始战略转移的时候,傅连暲毅然变卖了家产,全部买成药品和医疗器械,献给红军,并舍加别亲,随红军长征。

文章图片4

田征在《啊摇篮》中饰演傅连暲

傅连暲传奇式的经历、洁身自好的人品、精益求精的医术,就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吸住陈真仁的心,她对这位年长自己十岁的顶头上司,更加尊敬和热爱了。

陈真仁还听人说过,傅连暲在福建老家时,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一个叫刘赐福的女子结了婚,生了几个孩子。不幸的是,在红军撤离以后,他们母子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关进大牢,刘赐福给折磨死了,孩子也下落不明。傅连暲现在成了孤身一人。

不知怎么的,陈真仁听到这些,便对傅连暲暗暗产生了同情之心,时不时地帮助傅连暲洗衣服,缝缝补补。她觉得从生活上照顾好这位德高望重的领导,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自然地,时间久了,傅连暲对陈真仁也另眼看待了。

有情有缘必有报。红军在到达岷州的时候,摆脱了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胜利在望。

一天,红军总部粮食局局长何长工来找陈真仁。原来,陈真仁的哥哥曾在何长工手下工作,过草地时因体力不支,牺牲了。弥留之际,他告诉何长工,自己有个亲妹妹在总医院工作,还没有结婚,请关照一下。说完,便咽气了。

文章图片5

何长工

何长工惦记着这桩事,所以一到岷州,他就来找陈真仁。当陈真仁听说哥哥已经牺牲了,难过地泪流不止。何长工安慰她,并说以后他愿意做她的哥哥,生活有什么困难,他可以帮助她。

那时,陈真仁已经十八岁,出落得如出水芙蓉一般,引起不少青年干部的青睐。

何长工和傅连暲在中央苏区时就是好朋友,当何长工闻知傅连暲的前妻已经去世,便产生了撮合傅连暲和陈真仁的想法。不想何长工两下里一说和,没费什么口舌,二人都表示乐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党组织很快批准了他们的结婚申请。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延安以后,傅连暲和陈真仁夫妇同在总后卫生部工作,夫唱妻和,恩恩爱爱,不必赘述。

文章图片6

傅连暲、陈真仁与孩子合影

前妻的出现让傅连暲自责不已

1936年岁末,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在长期内战中互为敌方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国的抗日热忱高涨,干戈化玉帛,实现了第二次的合作。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合法地位,中国工农红军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一天,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从蒋管区获悉,傅连暲的前妻刘赐福并未死,还健在,他的孩子们也安然无恙。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马上把这个消息转告给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以及中央组织部和傅连暲本人。

妻子和孩子们都健在的消息使傅连暲惊喜万分。可是,当他想到自己和陈真仁已经结婚时,内疚之意便涌上心头。他觉得自己轻信谣传,便匆忙再婚,是犯了一个错误,既对不起前妻,又愧对于后妻。他不知道该如何向陈真仁解释。

陈真仁得知此事,却十分坦然。她对傅连暲说:“这是历史造成的误会,我不怪你。要紧的是我们应该想一想,如何照顾好她们母子的生活。”

文章图片7

陈真仁

其实,这一点党组织也想到了。由于刘赐福在红军时期为红军做过事,而且她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过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孩子,劳苦功高。所以,周恩来指示中央组织部,定期给刘赐福汇款,保证他们母子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傅连暲携陈真仁一起进入北京,他们两口子都在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工作。傅连暲不忘远在原籍的亲人,经组织批准,他和陈真仁一起乘车回到福建,专程看望了刘赐福和孩子们。

见到前妻后,傅连暲真诚地说:“当年是自己听信谣传,以为你已经不在,一切都是我的错。”

刘赐福没有怪傅连暲,而是采取了谅解的态度。

陈真仁和刘赐福一见如故,陈真仁尊刘赐福为“姐姐”,刘赐福亲切地叫陈真仁为“小妹”。两人促膝长谈,夜晚同床而眠,有着说不尽的家乡事,道不完的姐妹情。

傅连暲和陈真仁在老家停留一周,生活愉快,情感融融。临走时,陈真仁给刘赐福留下五百元钱,供她生活之用。傅连暲把孩子们带回北京,在他身边上学。从此,全家人生活在一起,和睦亲热,不必多叙。

文章图片8

毛泽东、贺子珍

上文提到过,傅连暲的前妻刘赐福曾抚养过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孩子小毛,故她与贺子珍有着深刻的友谊。

1952年11月29日,住在上海的贺子珍突然收到傅连暲寄的一封信,信上说,刘赐福不久后会来上海小住。贺子珍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马上给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医的傅连暲的儿子傅维康写信,告诉了他这个消息,并让他有空了来自己家和母亲相聚。

傅维康看到贺子珍派人送来的信条,下午上完课就和送信的人一起赶到母亲刘赐福住处,陪母亲到贺子珍家,大家见面后都非常高兴。贺子珍要刘赐福在家住了两周,才让刘赐福回自己住处。

六十年代初,傅维康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一个研究所工作。刘赐福也被确认为党的红军干部,从福建老家调到上海,作了离职休养安置,每月发八十元生活费。从此,她便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之后,儿子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一家三代和和睦睦,美满幸福。这也是刘赐福于革命有功,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应得的报偿。

刘赐福除了与贺子珍有着深厚的友谊外,她和邓颖超也是多年的好友。

文章图片9

邓颖超在上海接见刘赐福和傅维康时的合影

1934年春,在中央苏区工作的邓颖超患了肺结核,刚好住在傅连暲家进行疗养。那个时候,刘赐福每天都给邓颖超炖鸡汤,做好吃的补身体。傅连暲的母亲对邓颖超也非常好,邓颖超亲切地叫老人家为“干妈”,傅老太太高兴地合不拢嘴。

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没有忘记刘赐福。当她得知刘赐福谅解了傅连暲再娶一事后,更加心疼这位朴实的妇女。邓颖超觉得,刘赐福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虽然遭到生活的严重打击,但对党和红军仍是情深义重。只有和赐福嫂保持亲如一家的关系,才能悄悄抚慰她那颗受伤的破碎的心啊!

1987年夏天,邓颖超对《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资深作家金凤同志讲述了她与刘赐福的深厚情谊。邓颖超说:

“刘赐福当年留在苏区吃了很多苦。1935年夏,她带了三个孩子,回到福建长汀在小学教书,有人误传她牺牲了,孩子下落不明。因此,傅连暲便在宁夏的同心城重新结婚了。这是艰苦的战争年代造成这个家庭的不幸悲剧。刘赐福知道后采取了谅解的态度。”

至此,这位开国中将的前妻故事才终于被大众所知道。

文章图片10

刘赐福

陈真仁毅然把户口迁到上海

1968年,傅连暲不幸去世。

丈夫谢世后,北京没有了亲人,陈真仁感到十分压抑,也不想在北京居住了。于是,她征得了刘赐福的同意,毅然把户口从北京迁到了上海,两位老姐妹从此居住在一起。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78年。那年岁末,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补发了傅连暲生前的工资及抚恤金二万四千元。

这是一笔血泪钱,既是对傅连暲将军英灵的告慰,又是对他妻儿倍受苦难的补偿。

两位老姐妹商量,决定将这笔钱分成四份,每个孩子各得一份。孩子们要给她俩备留一份。陈真仁和刘赐福却说自己有工资,坚决不要。

文章图片11

傅连暲(右)

1988年5月,刘赐福因病在上海去世。2006年,陈真仁也在北京去世。

这正是:

两妻一夫不奇怪,皆因历史造误差。

夫去妻在两相安,老妪情深世人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