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材学习笔记之——葛根欢迎指正

 医文杂谈 2023-02-26 发布于河南

图片


       葛根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本草图经》曰:“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长一二丈,紫色。叶颇似楸叶而青。七月著花似豌豆花,不结实。根形如手擘,紫黑色。五月五日午时采根,曝干。以入土深者为佳。今人多以作粉食之,甚益人。”并附有“海州葛根”图。李时珍曰:“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缔络。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扁扁如盐梅子核,生嚼腥气,八九月采之。”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与现今药用葛根相符。葛,由曷字演化而来。曷,有遏止之义。本植物为蔓生缠绕藤本,路人遇之则遏止难行,故名之葛。其根入药,名葛根。

性味归经: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       效: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

(上海炮规粉葛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

药用部位: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及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前者商品称“野葛”(药典品),后者商品称“甘葛”(药典无,上海炮规有)

【别名】干葛,甘葛,粉葛,粉葛根,粉干葛,葛麻茹,葛子根,黄葛根,葛条根,葛藤根,阳葛藤根,粉颗根,刈头茹根,黄斤,黄斤根,生葛根,葛麻,麂藿,鸡脐根,干葛根。

    【商品名】粉葛根:主产于广东、广西,多为栽培品。

    北葛根: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多为野生。

    以上商品以块大、色白、质坚、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

    【处方名】葛根,粉葛根,粉葛,干葛,甘葛。

产地与道地

       葛根商品中,野葛主要来源于野生;粉葛主要来源于栽培品。野葛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诸省。主产于广东南海、佛山、番禺、增城,龙门、从化、湛江;浙江长兴、安吉、孝丰、建德、淳安、兰德;湖南大庸、末阳。甘葛在全国除西藏、新疆、青海外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出产。

植株形态

1、野葛多年生落叶藤本,长达10m。全株被黄褐色粗毛。块根圆柱状,肥厚,外皮灰黄色,内部粉质,纤维性很强。茎基部粗壮,上部多分枝。三出复叶;顶生小叶柄较长;叶片菱状圆形,长5.5-19cm,宽4.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有时浅裂,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两边不等,背面苍白色,有粉霜,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托叶盾状着生,卵状长椭圆形,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蓝紫色或紫色;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萼钟状,长0.8-1cm,萼齿5,披针形,上面2齿合生,下面1齿较长;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两短耳,翼辩狭椭圆形,较旗瓣短,常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线形,长6-9cm,宽7-10m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赤褐色,有光泽。花期4-8月,果期8-10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 甘葛藤多年生落叶藤本根肥大。茎枝被黄褐色短毛或杂有长硬毛。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卵形,有时3裂,长9-21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图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长,被黄色长硬毛;花冠紫色,长1.3-1.8cm。荚果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肾形或圆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采收加工

      栽培3-4年采挖,春秋挖取其根(认为以春季清明前采为佳,秋采质次)。野葛直接刮皮,切成块片,晒干或烘干即可;而粉葛则需去皮切块、瓣后,用清水漂浸5~7天(隔日换水,以漂清其内含的胶质物).再以硫黄熏至身软,晒干即可。广东、福建等地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类别特征

野葛根完整的多呈圆柱形。商品常为斜切、纵切、横切的片块,大小不等。表面褐色,具纵皱纹,可见横向皮孔和不规则的须根痕。质坚实,断面粗糙,黄白色,隐约可见l-3层同心环层。纤维性强,略具粉性。气微、味微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甘葛藤根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除去外皮的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质坚硬而重,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富粉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规格等级

现行葛根标准为:

    家广葛 一等 鲜时刮去皮切去两端后,纵剖两瓣,全体粉白色,断面显环纹,粉性足,纤维很少,气微,味甘。剖瓣长13~17cm,中部宽5cm以上。无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 鲜时刮占外皮,不剖瓣,表皮黄白色。断面色白、有环纹,纤维多、有粉性。气微、味甘。中部直径1.5cm以上.间有断根、碎破、小块。

    野葛方 统货 鲜时纵横切成1cm的股形方块。切面粉白色或淡黄色.有粉性、质坚实。气微,味甘平。

     野葛片 统货 类圆柱形,鲜时横切成0.6~0.8cm,厚片。表皮多黄白色,切面粉白色或黄白色,具粉性,有较少纤维和环状纹理,质坚实。间有碎破、小片。

质量评价

葛根商品以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少青为佳;反之,质松、色发黄、缺粉性肯较次。就来源来看栽培品甘葛藤(粉葛)优于野生品野葛。就产地来看南方所产粉性足质优;北方所产粉性小,稍逊。但现代研究认为野葛中总黄酮含量高于粉葛而质佳。

炮制用法

1.葛根: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煨葛根(1)麦麸煨:取麦麸撒在热炒药锅中,继续加热,俟锅中冒烟时加入葛根片,不断翻炒至药面呈焦黄色,取出,筛去焦麸,放凉。葛根片每100kg用麦麸30kg。(2)湿纸煨:取葛根片或块,用三层湿纸包好,埋入无烟热火灰中,煨至纸呈焦黑色,葛根呈微黄色时取出,去纸放凉,备用。

生葛根擅于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多用于热病口渴、麻疹等。煨葛根的发散作用被减轻,增强了止泻功能,多用于湿热泻痢,脾虚泄泻。

饮片性状

 葛根为不规则的厚片或立方块,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粗糙,纤维性,富粉性,可见纤维形成的同心环层,或见纤维与粉质相间形成的纵纹。周边淡棕色或灰棕色,体重、质硬。无臭,味微甜。煨葛根,形如葛根片,表面焦黄色或微浅,具焦香气味。

混淆品种

尚有多种植物在部分地区作葛根使用,如食用葛藤,三裂叶葛藤等。前者产于四川、贵州,后者产于浙江。

图片

图片

各家论述

1. 张元素:用此(葛根)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即非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大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若头颅痛者可服之。

2. 李杲:干葛,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

3.《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阴经药,兼人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4.《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隔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放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看,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5.《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神农经》谓起阴气,除消渴,身大热,明属三阳表热无寒之邪,能散之清之之意也。如伤风伤寒,温病热病,寒邪已去,标阳已炽,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仍头痛发热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否则舍葛根而用辛温(如麻、桂、苏、防之类),不惟疏表过甚,而元气虚,必致多汗亡阳矣。然而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而本草诸书又言能发汗者,非发三阳寒邪在表之汗也,又非发风温在经之汗也,实乃发三阳寒郁不解,郁极成热之汗也。又如太阳汗出不彻、阳气怫郁,其人面色缘缘正赤,躁烦不知痛之所在,短气,更发汗以愈,宜葛根汤治之,郁解热除,汗出而邪自退,此所以本草诸书言发汗者此也。

6.《本草正》:葛根,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 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

7.《药品化义》:葛根,根主上升,甘主散表,若多用二、三钱,能理肌肉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属足阳明胃经药,治伤寒发热,鼻干口燥,疟疾热重。盖麻黄、紫苏专能攻表,而葛根独能解肌耳。因其性味甘凉,能鼓舞胃气,若少用五、六分,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胃中郁火,牙疼口臭。或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如阳气郁遏于脾胃之中,状非表症,饮食如常,但肌表及四肢发热如火,以此同升麻、柴胡、防风、羌活,升阳散火,清肌退热,薛立斋常用剂也。若金疮、若中风、若痉病以致口噤者,捣生葛根汁,同竹沥灌下即醒,干者为末,酒调服亦可。痘疮难出,以此发之甚捷。

8.《本经逢原》: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故治胃虚作渴,七味白术散用之。又清暑益气汤兼黄柏用者,以暑伤阳阴,额颅必胀,非此不能开发也。

9.《本经疏证》: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栝蒌但FU阴律,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擅二者之长,故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看(葛根汤证),太阳被下,利遂不止,脉促喘汗者(葛根芩连汤证)咸用之。盖两者之利,为阳盛于外,不与阴交,阴遂不固而下溜,起其阴气,使与阳浃,得曳以上行,则非但使利止,并能使阳之遏于外者,随胃阳鼓荡而散矣。

10.《药医学丛书》:葛根,斑疹为必用之药,亦并非已见点不司用,痧麻均以透达为主,所惧者是陷,岂有见点不可用之理惟无论痧麻,舌绛且干者,为热入营分,非犀、地黄不办,误用葛根,即变证百出,是不可不知也。又凡伤寒阳阴症已见,太阳未罢,得葛根良。太阳已罢,纯粹阳明经症,得葛根亦良。惟温病之属湿温及伏暑、秋邪者不适用,此当于辨症加之注意。若一例横施,伏暑、秋邪得此,反见白,则用之不当之为害也。

11.《本草正义》: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伤寒论》以为阳明主药,正惟表寒过郁于外,胃家阳气不能散布,故以此轻扬升举之药,捷动清阳,扞御外寒,斯表邪解而胃阳舒展,所以葛根汤中仍有麻黄,明为阳阴表寒之主药,非阳明里热之专司,若已内传而为阳明热,则仲景自有白虎诸法,非葛根汤之所宜用。其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则主阳明协热下利,貌视之,颇似专为里有实热而设,故任用芩、连之苦寒,则葛根似亦为清里之品;抑知本条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之变,邪热因误下而入里,里虽宜清,而利遂不止,即以脾胃清阳下陷之候,葛根只以升举陷下之气,并非为清里而设,此皆仲师选用葛根之真旨。由此推之,而知《本经》之主消渴者,亦以燥令太过,降气迅速,故虽饮多而渴不解,此药治之,非特润燥,亦以升清。又主呕吐者,亦以胃气不能敷布,致令食不得入,非可概治胃火上逆之呕吐。而仅知为清胃生津、甘润退热之普通药剂,则似是实非,宁独毫厘之差,真是千里之谬矣。

                         附1:葛粉

采收加工:野葛或甘葛藤块根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

【性味】 味甘;性寒

【归经】 胃经

【功能主治】 解热除烦;生津止渴。主烦热;口渴;醉酒;喉痹;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开水或蜂蜜、米粥调服,10-30g。外用:适量,撒敷。

                             附2:葛花

别名:葛条花

采收加工:野葛或甘葛藤立秋后当花未全放时采收,去枝叶,晒干。

野葛花花蕾呈扁长圆形。开放的花皱缩,花萼灰绿色至灰黄色,萼齿5,披针形,约与萼筒等长或稍长,上面2齿合生,长8-11 mm,下面裂片最长1片可长达15mm,其他2片长5-7mm,内外均有灰白色毛。花冠蓝色至蓝紫色,久置则呈灰黄色;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15mm,宽6-12mm,先端中央缺刻,深0.5-1.0mm;翼瓣窄三角形,长6-12mm,宽2-5mm,基部附属体一例甚小或缺,弦侧附属体明显长大于宽,龙骨瓣长5-13mm,宽3-5mm,弦侧基部有三角形附属体。花药长0.6-0.9mm,宽0.3-0.5mm。无臭,味淡。

【性味】 味甘;性凉

【归经】 胃经

【功能主治】 解酒醒脾;止血。主伤酒烦热口渴;头痛头晕;脘腹胀满;呕逆吐酸;不思饮食;吐血;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附3:葛蔓

别名:葛藤蔓、葛藤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用部位:藤茎

【性味】 味甘;性寒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主喉痹;疮痈疖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鲜品30-60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附:4:葛叶

采收加工:野葛或甘葛藤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味甘;微涩;性凉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止血。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敷。


图片

图片

图片

葛根后记

      葛根是一味历史悠久的经典药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使用,创立了诸如“葛根汤”、“葛根芩连汤”等名方,几千年来沿用不衰。然而近年来,随着药理研究的深入和2005版《药典》颁布之后,柴葛根被确定为正品葛根入药,而粉葛根只能用作食物,禁止入药。这造成了很多临床医师的迷惑,二者到底有何本质的区别,粉葛根的药用价值真的不好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很多药房里还是备有粉葛根,大多数时候还是在混用,大多数医师也仅仅知道粉葛根淀粉含量高,柴葛根有效成分多。至于二者如何正确区别使用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要区别二者的本质,需要从葛根的历史源流、药理成分来分析。

《神农本草经》载“(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张仲景的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芩连汤治“项背强几几”、“自下利”、“利遂不止”等症。这些作用被后世医家概括为“生津、解肌、升阳、止泻”。常用于治疗消渴(糖尿病)、热病烦渴、风邪束表导致的项背不舒以及脾阳不升之泄泻等。

那么,这些功效和葛根的哪些成分有关联呢?是通过哪种作用机理来实现的呢?

首先,《本经》所说的“主消渴”,也就是功效中的“生津”,这一方面古今医家多用粉葛根,如张锡纯、施今墨、赵锡武、章真如、祝谌予、朱良春等,在辨治消渴(糖尿病)时均使用粉葛根。这可能和葛根所含的淀粉有关。中医治疗消渴的很多药物含淀粉或粉质较多,认为具有生津功效,如山药、天花粉等。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说:“(葛根)解温病发热。南康、卢陵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这里的“多肉而少筋”,正是粉葛根的特征。从这个方面看,在粉葛根在“生津”方面要优于柴葛根,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外感表证的阳明热证。粉葛根也常用于消酒毒,唐·孟诜《食疗本草》载:“(葛根)消酒毒,其粉亦甚妙”。

其次是“解肌”的功效,用于治疗“项背强几几”,即风邪束表,郁滞经络导致的项背不舒;也常用于治疗颈椎病。关于这一作用机理,传统的解释是邪气痹阻,经气不通,失于濡养,葛根能“升津液,舒筋脉”,在这里出现了“津液”,可考虑粉葛根。但现代研究发现,“项强”大多是颈部浅表毛细动脉的一种痉挛状态,在风寒感冒当中很常见。葛根的主要成分葛根素、葛根总黄酮能够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改善微循环,从而缓解症状。对于高血压引起的项强,是动脉的痉挛状态,用葛根也有良效(项强现代研究方面源自张廷模教授讲解的《中药学》视频)。治疗“项强”既有传统的“升津液,舒筋脉”的解释,也有现代的药理研究,到底该如何区分呢?在外感风邪,伴有口渴、发热等症状时最好用粉葛根,治疗颈椎病、高血压时最好用柴葛根。

再其次是“升阳止泻”功效。《本草正义》谓葛根“最能开发脾胃清阳之气”,常用于外感所致的泄泻,如葛根汤、葛根芩连汤。葛根还用于脾虚久泻,多煨用,常与党参、白术等药配伍应用。张廷模教授在讲《中药学》时讲到:“葛根含一种淀粉比较多,这种淀粉对于缓解脾虚泄泻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保护胃肠的黏膜,减少一些刺激,减轻一些蠕动,所以它使腹泻有所减轻。所以前人主要把葛根用于脾虚的泄泻,也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所以葛根止泻,常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感泄泻,用粉葛根;一种是脾虚久泻,用粉葛根煨用。

以上提到的多是粉葛根,那么柴葛根有什么优势呢?

事实上,葛根是近年来开发利用较多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素和葛根总黄酮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代谢,抗心律失常,改善微循环和脑循环,降血压、降糖降脂等作用。其有效成分“葛根素”,被制成注射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疗效显著。

在2000年版药典中,要求柴葛含葛根素不得少于2.4%,粉葛根含葛根素不得少于0.30%。由此可见,在葛根素含量方面,柴葛根优于粉葛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柴葛根被列为正品。

葛根能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增加冠状动脉或者脑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以及其他很多疾病,应用非常普遍,这一作用可总结为“活血化瘀”,在治疗这类病症时,应使用柴葛根,对于痹证、外伤等属瘀血证者,也常用柴葛根。也就是《本经》提到的“诸痹”。

综上所述,柴葛根与粉葛根作用各有千秋,应针对不同病症区别应用。粉葛根功效和适应症:①生津:用于消渴(糖尿病)、热病烦渴、醉酒;②解肌:用于外感风寒等导致的项背紧急;③升阳止泻:用于外感泄泻(粉葛根)、脾虚久泻(煨粉葛根)。柴葛根则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症,以及颈椎病等痹证、外伤等。

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蔷薇目 Rosales
蔷薇亚目 Rosineae
豆科 Leguminosae
蝶形花亚科 Papilionoideae
菜豆族 Trib. Phaseoleae
大豆亚族 Subtrib. Glycininae
葛属 Pueraria

约35种,分布于印度至日本,南至马来西亚。我国产8种及2弯种,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南部至东南部,长江以北少见。此外尚有P. chaneti Levl. (in Bull. Acad. Geogr. Bot. 17:210. 1907)一种,实为Phaseolus radiatus Linn.

本属中有些种类的根可供药用,其中葛P. lobata (Willd.) Ohwi及粉葛var. thomsonii (Benth.)van der Maesen 为商品'葛根’的主要来源。

下级分类
密花葛 Pueraria alopecuroides Craib 
黄毛萼葛 Pueraria calycina Franch. 
食用葛 Pueraria edulis Pamp. 
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苦葛 Pueraria peduncularis (Grah. ex Benth.) Benth. 
三裂叶野葛 Pueraria phaseoloides (Roxb.) Benth. 
小花野葛 Pueraria stricta Kurz 
须弥葛 Pueraria wallichii DC.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FOC已修订
注:ACC Pueraria montana (Lour.) Merr. var. lobata (Willd.) Maesen et S. M. Almeida ex Sanjappa et Predeep
中国植物志>> 第41卷 >> 豆科 Leguminosae >> 葛属 Pueraria
5.葛(神农本草经)野葛(本草纲目),葛藤 图版55: 1-10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in Bull. Tokyo Sci. Mus. 18:16. 1947; Steward, Vasc. Pl. Lower Yangtze Valley 195. 1958; Li, Woody Fl. Taiwan 359. 1963.——Dolichos hirsutus Thunb. in Trans. Linn. Soc. 2:339. 1794; Merr. Trans. Am. Philos. Soc. n. s. 24(2): 211. 1935.——D. lobatus Willd. Sp. Pl. ed. 3, 2:1047. 1802.——Neustanthus chinensis Benth. Fl. Hongk. 86. 1861.——Pueraria thumbergiana (Sieb .& Zucc.) Benth. in Journ. Linn. Soc. Bot. 9: 122. 1867;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1: 191. 1887; Franch. Pl. Delav. 181. 1889-90; Levl. Fl. Kouy-Tcheou 241. 1914; Hand. -Mazz. Symb. Sin. 7: 582. 1933; Li, op. cit. 359. 1963; 海南植物志 2: 319. 1977.——P. argyi Levl & Van. Bull. Soc. Bot. France 55:426. 1908; Lauener, Not. Bot. Gard. Edinb. 30:239. 1970.-----P. bodinieri Levl. & Van. op. cit. 425.; Levl. 1. c.; Lauener, l. c.——P. caerulea Levl. & Van. op. cit. 427; Lauener. l. c.——P. koten Levl. & Van. op. cit. 426; Lauener, l. c.——P. triloba (Houtt.) Makino in Iinuma, Somoku-Dzusetsu ed. 3, 3: 954. t. 22. 1912.——P. 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 nom. seminud.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678. 1955.

5a. 葛

var. lobata

粗壮藤本,长可达8米,全体被黄色长硬毛,茎基部木质,有粗厚的块状根。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卵状长圆形,具线条;小托叶线状披针形,与小叶柄等长或较长;小叶三裂,偶尔全缘,顶生小叶宽卵形或斜卵形,长7-15(-19)厘米,宽5-12(-18)厘米,先端长渐尖,侧生小叶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黄色、平伏的蔬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被黄褐色绒毛。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中部以上有颇密集的花;苞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远比小苞片长,早落;小苞片卵形,长不及2毫米;花2-3朵聚生于花序轴的节上;花萼钟形,长8-10毫米,被黄褐色柔毛,裂片披针形,渐尖,比萼管略长;花冠长10-12毫米,紫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2耳及一黄色硬痂状附属体,具短瓣柄,翼瓣镰状,较龙骨瓣为狭,基部有线形、向下的耳,龙骨瓣镰状长圆形,基部有极小、急尖的耳;对旗瓣的1枚雄蕊仅上部离生;子房线形,被毛。荚果长椭圆形,长5-9厘米,宽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长硬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产我国南北各地,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分布几遍全国。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东南亚至澳大利亚亦有分布。

葛根供药用,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止泻的功能,并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项强、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有效成分为黄豆甙元(daidzein)、黄甙 (daidzin) 及葛根素 (puerarin)等。茎皮纤维供织布和造纸用。古代应用甚广,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葛纸、葛绳应用亦久,葛粉用于解酒。也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5b.葛麻姆

var. montana (Lour.) van der Maesen, op. cit. 53. 1985.——Glycine javanica Linn. Sp. Pl. 754. 1753. non Pueraria, javanica (Benth.) Benth. vide Verdcourt, 1968.——Dolichos montana Lour. Fl. Cochinchin. 440. 1790.——Pueraria tonkinensis Gagnep. in Lecomte Not. Syst. 3:202. Jan. 1916; Merr. in Amer. Philos. Soc. n. s. 24(2): 210. 1935; Ohwi in Act. Phytotax. Geobot. 5: 63. 1936; Chuang & Huang, Legum. Taiwan 88. 1966.——P. thunbergiana (Sieb. & Zucc.) Benth. var. formosana Hosokawa in Journ. Soc. Trop. Agr. 4:310. 1932.——P. montana (Lour.) Merr. op. cit. 210. 1935; Ohashi, Fl. Taiwan 3: 367. 1977; Thuan, in Aubrev. Fl. Camb. Laos Vietn. 17:80. 1979;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 501. 1972.——P. omeiensis Wang & Tang, nom. seminud.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679. 1955.

本变种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顶生小叶宽卵形,长大于宽,长9-18厘米,宽6-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通常全缘,侧生小叶略小而偏斜,两面均被长柔毛,下面毛较密;花冠长12-15毫米,旗瓣圆形。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产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生于旷野灌丛中或山地疏林下。日本、越南、老挝、泰国和菲律宾有分布。

5c. 粉葛

var. thomsonii (Benth.) van der Maesen, op. cit. 85(1): 58. 1985.——Dolichos trilobus Lour. Fl. Cochinchin. 439. 1790, non. Linn. 1753, (teste Merr. 1935) ——Pachyrhizus trilobus (Lour.) DC. Prodr. 2:402. 1825. based on Dolichos trilobus Lour.——Dolichos grandifolius Grah. ex Wall Cat. no. 5556. 1831, nom nud., based on Neustanthus chinensis Benth. Fl. Hongk. 86. 1861.——Pueraria thomsoni Benth. in Journ. Linn. Soc. Bot. 9: 122. 1867; Men. Trans. Amer. Philos. Soc. n. s. 24(2): 211. 1935;中国高等植物植物图鉴2: 502. 1972.——P. chinensis auct. non Benth. nec Neustanthus chinensis Benth.: Ohwi in Act. Phytotax. Geobot. 5: 63. 1936.——P. lobata (Willd.) Ohwi var. chinensis auct. non Benth.: Ohwi in Bull. Tokyo Sci. Mus. 18: 16. 1947. based on Neustanthus chinensis Benth. op. cit. 86. 1861. actually var. lobata (teste vander Maesen).

本变种与原变种区别在于顶生小叶菱状卵形或宽卵形,侧生的斜卵形,长和宽10-13厘米,先端急尖或具长小尖头,基部截平或急尖,全缘或具2-3裂片,两面均被黄色粗伏毛;花冠长16-18毫米;旗瓣近圆形。花期9月,果期11月。

产云南、四川、西藏、江西、广西、广东、海南。生于山野灌丛或疏林中,或栽培。老挝、泰国、缅甸、不丹、印度、菲律宾有分布。

块根含淀粉,供食用,所提取的淀粉称葛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