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度论文回顾】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评价论文梳理

 昵称45199333 2023-02-26 发布于北京

复印报刊资料秉持“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的原则,对公开发表的人文社科优秀论文进行精选和再次出版。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共全文转载学术评价主题的论文23篇,原载自18种报刊,其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各自转载3篇,《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转载2篇,其他均转载1篇。转载主要集中于复印报刊资料的5种学术专题刊,其中《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9篇,《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6篇,《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4篇,《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3篇,《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1篇。转载论文共涉及18家作者机构。

2022年度转载的学术评价相关论文偏重于学术评价改革与学术评价理论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关键词主要有:评价制度、成果评价、教育评价、学术共同体、破“五唯”、开放评价、评价体系、“双一流”评价、期刊评价、同行评议、评价改革、学科评价、话语权等,勾勒出2022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片

转载论文摘要

1.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演进特征与逻辑——基于政府、市场、学术的视角/高慧(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评估中心)//《江汉论坛》,2021.11.138-144;《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221
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演进嵌入整个高等教育权力结构乃至国家市场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变迁是政府、市场和学术三种力量不断调整与选择的结果,不同历史阶段政府、市场、学术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投射形塑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不同特征。从整个过程来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呈现出从政治导向到学术导向,继而到学术质量和社会质量并重的转变,体现了坚持学术自身演进与学术外部适应相结合的变迁特征,并且在不同的方面遵循着不同的逻辑。政府、市场、学术作为共存于学术评价场域中相互作用的关系共同体,三者制衡的平衡点至关重要。与学术质量评价相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质量评价要复杂得多,目前尚处于探索之中,仍需进一步完善后续的评价监管。
 
2. 开放评价、前沿学习与开放教育革命/刘益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90-101;《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221
在当前的教育条件下,大部分学生因没有机会向最好的教师学习,而向二三流教师学习,结果是形成了二三流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价值观,无法成为一流人才,据此揭示“二流教育陷阱”“夹生学习陷阱”以表明教育变革的紧迫性。信息技术和开放评价使得学习者都可以向最好教师学习。开放评价可及时获得系统化的前沿知识,以弥补教育以教科书为主、零散的前沿知识为辅的知识失衡缺陷。面对大IT+、开放教育资源、翻转课堂、向最好教师学习、前沿学习、人才评价客观化等将引发的开放教育革命,一流大学或将重新洗牌。

3. 话语权与话语权评价解析/赵蓉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晓曦,刘卓著,朱伟杰//《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11.15-22;《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221
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话语权是当今世界大国博弈的重要利器,提高国家国际话语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应对当今时代国际形势下不同领域的话语权之争,本文探讨话语权的内涵和话语权评价框架,进一步丰富话语权的研究,为话语权评价提供理论框架和依据。从概念解析、特性分析、类型划分、评价指标4个角度对“话语权”进行探讨。结合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信息计量学等领域探讨话语概念内涵,并从能力、工具、结构、关系4个角度阐释权力的定义,得出话语权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从话语权产生过程得出话语权主体性、传播性、影响性、引导性4个特性;从话语主体、话语媒介、话语领域3个维度对话语权进行分类;结合信息计量学和评价理念,从话语权的过程特性构建了话语权的评价指标体系。

4. 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几个关键问题/檀慧玲(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王玥//《中国考试》,2021.8.14-20;《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21
教育评价改革是进一步推动教育综合改革、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突破口。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必须抓住4个关键点:(1)明确全面育人评价目的,树立全面培养评价导向;(2)树立评价对象多元观,全面把握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5类主体教育行为全过程;(3)做好评价保障工作,严守公平公正底线;(4)正视教育评价的有限客观性,客观看待评价结果和评价功能。

5. 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进展、挑战及路径选择/张家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5.17-23;《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21
建设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评价体系可细分为目标体系、层次体系、类型体系、制度(政策)体系和理论(技术)体系,是“一体五翼”式的复杂系统。从全球实践来看,完全意义的教育评价体系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人事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教育督导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教育评价体系。对标教育评价改革新目标、新部署、新任务,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仍存在突出短板:目标体系有待系统化和明晰化、层级体系需突出均衡性和结构性、类型体系需提高整体性和协调性、理论(技术)体系需体现创造性和生长性、制度(政策)体系需增强时代性和耦合性。在各级各类教育基本普及、全民终身学习渐成现实、智能社会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亟需在中小学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育督导、数据密集型评价新范式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6. “融合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建构研究/林梦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任超,韩菲,王宇//《大学与学科》,2021.3.46-56;《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21
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评价导向,是当前教育评价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科学把握定量与定性评价,创新评价方法,是推动评价改革落地的“关键一公里”。本文对融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建构,构建了融合评价四分类的体系框架;创立了“融合判定准则”,破解教育评价方法选定难题,同时也为融合评价分类提供方法论依据;最后建立了融合评价实现的“三步法”,并就其落地应用给出实施路径,以期为教育评价建立“新标”,为教育评价改革落地提供有益的借鉴。

7. 破“五唯”政策视角下的学术成果评价研究/陈敏(国家开放大学改革发展部),王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70;《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222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了多个破除“五唯”不良倾向的政策文件,特别强调要破除学术成果评价中的“五唯”导向。那么,我国学术成果评价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解决?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学术成果评价容易受到作者个人和单位级别的影响;学术成果评价与个人利益、单位利益相联系;单位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影响;交叉学科学术成果评价存在盲区。分析认为:全球各评估机构发布学术评估指标的导向作用,国家、省部级及各级教学科研单位制定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按照学科专业细分学术成果的相关制度等,均是造成不良评价倾向的诱因。为此,笔者借鉴发达国家学术成果评价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学术成果评价的目的,建议重新审视我国学术成果评价制度,不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进而完善我国学术成果的评价方法,鼓励创作出有价值、高水平的原创学术成果。

8.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政策变迁中的多重制度逻辑/高慧(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高等教育评论》,2021.2.134-145;《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222
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政府、市场、高校作为嵌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场域”中的三类主体,分别依循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逻辑,影响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政策的变迁轨迹。三种制度逻辑的相互作用既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政策的变迁,又形塑了不同历史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政策的特征。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政策中,三种制度逻辑运行理念与价值诉求的不同,导致外适性质量评价与内适性质量评价、形式评价与内容评价之间的分歧。优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政策,协调三种制度逻辑的关系,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秉承学术初衷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为原则,实现不同主体价值诉求的有效衔接,在不同质量观中寻找平衡和张力。

9. 区块链与学术评价体系变革:应用场域及可能贡献/金雪涛(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许志敏//《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29-139;《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223
本文以Scienceroot为例,分析私有场域中区块链学术网络平台的特点及弱点。Scienceroot基于科学代币(Science Token,简称ST)运营,集科研协作、资助和出版、学术评价与交易于一体,是基于网络和科研工作者的新型学术生态系统。该系统中,学术评价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去中介,评议专家范围更广、匹配更精准和灵活,作者能够参与其中,评议过程开放透明,评议专家的劳动能够得到确认和激励;二是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成熟的成果也可以仅仅是科学研究议题;三是同行评议和量化评价、内容评价和影响力评价相结合。虽然平台构建了新型的学术生态系统,但是由于该平台由技术企业所创办,因此存在资本逐利性与学术产品公共性之间的矛盾、评议的公正性及学界认可度尚不明确、公有链的运行效率等问题。基于区块链的学术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学术共同体的虚拟重构。通过线上学术机构联盟或学科联盟,学术共同体能直接参与学术合作与学术生产,行使学术评议的权利。在这种学术生态系统中,学术共同体占主导地位,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和交流;激励机制可以让同行评议专家及科研合作者的劳动得到承认和确权,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共识机制让评价机制能够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智能合约有助于鼓励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等。一方面,这一学术生态系统有效避免了资本逐利本性对学术产品公共性的影响,有利于打破科层制行政组织对学术评价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这种评价以学术同行的共识为前提,有利于快速打破以出版商为中心的学术评价体系。

10. “破五唯”背景下我国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宋艳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朱李,邱均平//《情报杂志》,2022.2.190-197;《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223
以“唯SCI”“SCI至上”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使大量的科研成果外流,对我国科研创新发展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在“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背景下,旨为我国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出正确的思路,使之回归到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来。首先回顾并梳理了我国科研评价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变迁机制,并从SCI论文的资助效益、流向现状、被引用次数三个维度分析了目前唯“SCI至上”的科研评价导向造成科研成果流失、国内学术期刊质量无法提升、国外知识垄断加剧等不良影响。其次,在上述基础上,可视化分析了“科学网”上科研评价的专家评论信息,进一步提出了3个方面的科研创新思路:打破“以刊评文”“奖励驱动”的现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完善科研评价制度。认为科研评价的重点应聚焦在科学研究的“本质”,回归科研评价的“初心”,以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的,实施评价多元化,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11. 如何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叶继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袁曦临//《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07-116;《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223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是一个科学的问题,需要针对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恰当的研究路径。应厘清中国特色与国际化、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科;学术体系与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核心概念及其关系,构建起概念体系,立足当下大量评价实践,针对当下学术评价存在的“四唯”“五唯”等问题,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中国特色等原则,抽象出以评价标准与指标为核心的中国独特学术评价体系,并在学术论文、期刊、学科等评价上大力推广应用,逐步推进,不断完善。

12. “以文评刊”机制构建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李媛(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杨敏,汪信砚//《出版广角》,2021.19.13-18;《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223
学术共同体是公认适合的期刊评价主体,“以文评刊”是公认科学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方法,国内部分期刊评价活动已就此做了尝试,但效果未达预期。要想充分发挥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建构兼具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评价机制,并设计一系列保障性制度,调动学术共同体中各类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开发有内容深度的、符合受众需求的评价报告,尊重评审人和评价报告研发者的劳动,以公信力高、内容丰富、适用范围明确的期刊评价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13. 论评价参照系的内涵、作用与构建——兼论学术谱系的功能和作用/索传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张璇,李木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4.180-190;《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223
学术评价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科技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体制与机制、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等问题,缺乏明确与科学的评价参照系是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不客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价参照系是一组与评价客体同质且相关的参照物集合。评价就是基于评价参照系对一组评价客体的比较。没有参照物,没有比较,评价结果就毫无意义。评价参照系的构建受到评价活动主体的视阈与价值导向、评价客体自身的属性和评价主体的视阈与认知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学术评价活动中常常被忽视,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准确。从科学史和历史理解的评价范式来看,学术谱系具有学术评价参照系的一些基本功能,可以作为学术评价参照系的实例。学术谱系的构建,为评价参照系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14. 好的教育评价及其实现/万永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6.109-115;《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25
对好的教育评价的探究,应当基于对教育评价性质的考察。教育评价的工具性、有限性和延迟性是思考好的教育评价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好的教育评价应当为教育服务、关注教育本身,也应当是节制、耐心和适度的。为了实现好的教育评价,自我评价、质性评价、非正式评价、体验评价和长时段评价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视。

15. 20032020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旅游学刊》编辑部//《旅游学刊》,2022.3.134-148;《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20226
通过与旅游相关的50个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中检索出20032020年收录的旅游类学术期刊文章,经查重和筛选最终得到30005篇旅游学术论文,以此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涉及1143种学术刊物、4220所机构以及25853名作者。研究发现:(120032020年旅游类论文和刊载论文的学术期刊数量都呈现出较大的增长,地理学刊物继续保持着显著的优势地位;(2)就机构旅游学术成果产出和影响力看,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依旧保持了各自的优势;(3)从高等院校的排行榜上看,并非综合实力越强的院校旅游科研实力越强;(4)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等3个科研院所在旅游学术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5)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已经开启了代际更替进程;(6)女性学者论文的质量(影响力)比数量贡献更大。

16.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价值、方向与反思/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17-21;《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26
“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我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实施路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作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方面,评价结果是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高质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落实“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学校自主发展需求、中国特色本土化指标与世界一流国际化指标、一流大学建设整体实力提升与一流学科建设水平提高、重点高校建设项目短期目标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双一流”建设不断取得实质性成效。

17. 规范与理性的失去:高校教师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的迷与思/操太圣(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大学教育科学》,2022.2.83-90;《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26
同行评议制度由来已久,在保障和促进学术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在破“五唯”的政策背景下,对同行评议制度本身也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换言之,同行评议不仅仅是一种纯技术性的评价手段,其存在与维系有效运作的前提乃因其信奉着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注重共同体成员之间围绕共同话题的理性论辩。然而遗憾的是,行政干扰正不断削弱同行评议制度中的共同体规范功能,人情纠缠正不断侵蚀同行评议制度中的理性精神。在上述两股强大力量的夹击下,同行评议制度的存在基础遭受重创,同行专家不能很好地扮演学术“守门人”的角色,接受评价者也不以获得同行的认可为最终目的,该制度所能发挥的判决与引导作用也日渐形式主义化。为此,需要通过渐进变革的方式,尝试实施公开评议,恢复学术界的理性论辩传统;通过评议思维的转变,减少学术“找茬”导向,凸显以评促建的积极功能;通过学者自律,凝聚学术团体力量,发挥学术同行的能动性。

18. 开放同行评议发展现状与问题辨析/姚占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李美玉,许鑫//《编辑学报》,2022.2.142-148;《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227
受开放科学思想影响,传统的同行评议模式正在发生变革。开放同行评议自首次提出至今已走过40个年头,已被越来越多的期刊所接受并应用。时值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之际,对开放同行评议的系统回顾与展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现行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进行梳理总结,根据不同模式的特点概括为完全开放式同行评议、透明同行评议和开放评论式同行评议3种模式并分析其优劣,进而指出当前制约开放同行评议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国内期刊推行开放同行评议等提供必要的参考或借鉴依据。

19. 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特点及思考/黄达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1-4;《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28
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举。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教育评价改革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主线。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努力下,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分类评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方面。未来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应更加注重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进行立德树人评价,高校的分类评价应向更多的领域延伸,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及大学文化建设。

20. 从学术单位体治理走向学术共同体治理:我国大学学术治理改革的基本方向/张应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周钦//《高等教育研究》,2022.2.31-41;《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29
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和学术生产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大学学术治理应由学术共同体主导。但目前我国大学的学术治理主要由“学术单位体”主导,“学术单位体”源于我国特殊的单位制度和单位文化。“学术单位体”治理导致绩效主义盛行、院系竞争“白热化”、学术利益“圈子化”和教师“双重忠诚”矛盾突出等诸多非预期效应,严重阻碍了学科交叉融合和大学学术发展。因此,亟须改革我国大学学术治理的治理理念和体制机制,推动学术单位体治理向学术共同体治理转变。

21.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作者区域关联性分析——基于2018-2020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钱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戴鹏杰,杨红艳,李晓彤,杨英伦//《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9-93;《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229
深入分析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作者的区域分布特征,有助于明确人文社科的区域发展格局并引导各区域均衡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各区域学术期刊与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基于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数据,从期刊出版地与作者所在地两个维度出发,通过不同地区的转载量、依赖度、贡献度、本地率等指标,对区域学术关联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人文社科期刊和作者所在地分布均呈现不均衡性,且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区域关联特征多样,多数情况下同一地区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实力也不平衡。这些特征要求管理政策要进一步优化学术资源配置,促进不同区域学术力量的均衡发展,办刊者也应重视期刊和作者的区域布局问题,加强学术交流,增进期刊与学者间的了解,促使学术协同发展,更要强化以学术评价引导区域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式,将区域分布广度纳入学术期刊、作者、机构的评价范围。

22. 从“评建分离”到“以评促建”:有用的学科评价应实现四个转变/张凤娟(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宣勇//《江苏高教》,2022.7.37-42;《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211
现行的学科评价与学科建设之间存在“体用分离”“评建分离”问题,导致大学学科建设中出现许多非理性行为,如大学学科建设的主体能动性式微、建设指标化倾向日益严重、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制度性同构等问题。好的、有用的学科评价应当是能够“体用结合”并促进学科知识生产能力的评价,唯有在评价主体上实现从“闭环管理”到“开放管理”的转变,从评价目标上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从评价内容上实现从“学术评价”到“综合评价”的转变,从评价过程上实现从“静态评价”到“动静结合评价”的转变,方能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

23. 开放注释理念下的出版后同行评议实践研究/刘叶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嘉昀//《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7.980-987;《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2212
分析开放注释理念下的出版后同行评议实践方案,为我国期刊完善评议形式、促进科学交流提供参考。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介绍开放注释与出版后同行评议结合的优势与适用性,分析我国相关实践及不足,提出改进对策。开放注释具有可发现、可关联、可重用的特征,有助于实现参与、互动、透明的出版后同行评议,我国期刊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优化平台建设与功能布局、规范角色协调与流程管理、重视内容监管与版权保障,发挥开放注释优势,推进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发展。Web 2.0环境下,开放注释在民主知识交流、开放科研协作等学术出版流程中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可有效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编辑:王璠,责编:王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