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5岁孤残老人帮扶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3-02-26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孙纪星

    单位 | 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一、背景介绍

(一)服务对象个人信息

服务对象,女,65岁,丧偶,家庭条件一般。服务对象19岁时,在火车轨道捡掉落的煤块,发生意外,被火车碾压失去双腿。

现坐在简易的轮椅上,有一定行动能力,但无法自主出门。老伴去世后一人居住,虽有儿子和孙子陪伴,但是老人还是会有孤独感,社工在服务中需要注意老人情绪,同时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支持、精神慰藉等陪伴型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外展服务过程中了解到服务对象因身体残疾的原因不能像常人一样行走,家中的日常生活开销仅靠残疾补贴维持。

案主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平时没有太多的社交活动,由于腿脚的不便,所以户外活动很少。案主交际圈很窄,几乎没朋友。由于案主年纪较大,不会上网,获取信息的渠道少。

我们在与案主子女交谈中了解到我们案主那种对未来家庭生活的强烈渴望,服务对象在集体活动中经常是一个人,融入同年龄群体中相对困难,并且伴随一定的过激情绪和行为。

服务对象表示自己想要改变自己现在的情绪状况,很想加入到集体中,但是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自己的情绪,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会始终被大家排斥,为此感到十分的苦恼。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观察,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社交能力较弱,在社交过程中缺乏团队协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较弱,较难融入集体。同时,会用冷漠或转移的方式回避自己当下所面对的问题。

(二)支持关系

在家庭生活中,服务对象日常生活中并无其他好友,只有子女陪伴时间较长来照顾服务对象日常生活。

(三)案例来源

社会工作者根据办事处信息探访时发现

(四)服务时间

2022年8月——2022年9月

二、理论指导

(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导致求助者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的当前生活,妨碍求助者人际关系的适应;

第二,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是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的行为偏差;第三,求助者的问题还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

(二)人在情境中

“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概念和范式,它提倡从“情境中理解行为”,强调利用环境资源以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和提升。同时检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提升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理念下的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服务对象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

个案介入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从环境中看人,从环境入手。本案中社会工作者针对于服务对象的服务介入,也绝非针对服务对象单一个体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进入服务对象家庭、朋辈环境中,并最终运用环境中资源形成合力,促成了服务对象的问题改善和自我成长。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学习表现某个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令人愉快的,或者可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东西出现,这是一种正强化;而人们避免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不愉快的结果出现,这是一种负强化。当得到正强化时,人们就会产生自我驱动力,继续某个行为,以期得到新的正强化。

本案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心理辅导,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开展社交技巧,当服务对象有所进步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家庭都会予以鼓励和肯定,促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再现。

三、分析预估

(一)问题需求分析

1.心理状态问题

服务对象在家中除去日常子女陪伴外与家庭沟通不多,与同龄人的交流较少,慢慢的变得将心事放在自己的心中,久而久之变得不善于表达。服务对象需要增加与同龄人和子女的沟通,提升人际交流,满足自身的表达性需求和期待。

2.日常照顾问题

服务对象丧偶后就独自居住,子女虽会陪伴照顾因需要长期外出务工,并非长久之计,社区工作者和邻居等相关系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整合社区内所有资源为案主提供帮助与支持。

3.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服务对象家庭经济来源依靠残人补贴来生活,生活条件并不好,要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则,帮助服务对象发掘未发现的潜能等。

4.社会帮助关怀的需要

服务对象家庭条件相对困难,通过运用社会网格构建理论,为其积极链接资源,以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中,提供物质和精神帮扶,从宏观角度让现在社会形成普遍关注残疾人,帮助其达到与社会良好的适应状态。

(二)优势能力分析

1.服务对象自身

服务对象本身想改变现状的意愿强烈并且信任社工,愿意一起探讨达到目标的路径,并积极采取行动,改善日常生活状态及服务对象社会角色变化等特点。

2.外部环境优势

服务对象身边的支持网络相对健全,只是并没有开发出来,大家对服务对象的关心,可以服务对象的精神问题起到很好的逆转作用,社区的关怀,家庭的关怀等等。

四、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

培养服务对象的自信心,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加自身的安全感,让服务对象不再自我封闭,提高自我认识,正视自我的优缺点,树立其对自我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培养服务对象的学习精神,改善服务对象目前生活状态,积极为服务对象连接资源提供生活上的保障。

2.具体目标

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改善服务对象目前心理消沉状态,增强服务对象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鼓励服务对象尝试着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学会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通过运用社会网格构建,为其积极链接资源,以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中,提供物质和精神帮扶。

同时通过家人的关爱增加服务对象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得服务对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服务策略

通过解决服务对象的消沉意志进行心理辅导,使服务对象能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通过引导服务对象的完成主动沟通社交的能力,并积极鼓励服务对象,使服务对象能够完成制定目标,以达到消退服务对象社交较少的问题。

与服务对象家人、邻居进行沟通,通过服务对象家人进行进展督促,推进服务计划完成率。

五、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建立深入的专业关系,制定并完善服务计划

积极聆听案主需求,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全面了解案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实际需求,并制定详细服务计划。社工通过电话探访或上门探访,特别是重要节日,去入户慰问民政对象,与服务保持良好的信任关系,并初步了解了案主的基本需求。

在家访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是提前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预约再上门拜访。在本阶段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支持者、沟通者等直接服务角色,定期与服务对象接触,关注服务对象生活动态和诉求,社会工作者都积极主动上门与服务对象沟通,嘘寒问暖,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信任关系。

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真诚地表露服务对象的困扰、需求和期待,远比单一的陈述问题,更能触动服务对象重要他人的心灵。因为此时,服务对象是一个受助者,而非一个问题行为者。

(二)案主服务过程及自我调节和朋辈动力下的阶段辅导过程,结合社会网格理论进行成效巩固

个案服务分为两个阶段,专业服务下的心理辅导和链接资源形成社会支持网络的互动阶段。

心理辅导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主动与他人沟通,参与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社工在为案主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帮助案主深层了解自己,以达到减轻孤独、焦虑等心理困扰的目的。

恰逢中秋节将至,社工及同事一起去服务对象家中慰问。通过前几次的深入接触,我们也了解到服务对象生活社交圈缩减,长时间独自居家,内心不免滋长孤独、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

后通过与案主家人交谈后,也获知服务对象与子女沟通及同龄人较少,遇到问题,慢慢的变得将心事放在自己的心中,久而久之变得不善于表达。

在随后的家访过程中,前期主要是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辅导,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的工作技巧和价值观,对服务对象面临的困扰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服务过程中鼓励、帮助服务对象一起面对。

除此之外,社工有意还向服务对象宣传社区关爱残疾人相关政策,构建社区支持网络。通过社区康复服务,指的是通过接受过相关培训的社区工作者和残疾人家属来帮助残疾人减轻或消除身心障碍。

多为残疾人开展职业培训,更好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使残疾人感受到来自家庭、来自朋辈、来自社区的关怀和温暖,才能为残疾人营造一个更美好、更温馨、更舒适的社区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服务对象社区是个大家庭也在时刻关心着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

后来服务对象家人有联系我们,发现服务对象越来越和家人沟通,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了社会工作者都会从服务对象看到一点进步,并将这些进步向服务对象子女进行反馈,让服务对象子女能够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变化。

经过一个月的个案辅导,除了服务对象的家人发现服务对象的变化外,还有周围的邻居也感受到了服务对象近期发生的变化,服务对象在闲暇之余会主动联系周围邻居邀请对方来家里做客,与周围邻居有了更多的语言交流,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于是这段时间内,有学习(个案辅导),有运用(运用社区资源),有鼓励(语言鼓励),时间紧高密度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帮助服务对象一点一点的不断向前成长和进步。

六、总结评估

社会工作者针对服务对象在辅导过程中及辅导结束后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估,结合服务对象自身、家人、朋友、协助活动开展的志愿者的访谈评估,认为个案开展对服务对象成效显著。具体如下:

(一)生理层面

由于社工的介入,以及朋辈支持网络的建立,为服务对象带来了无限的力量和信心,促使服务对象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生活,不再有意志消沉的心理,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心理层面

对服务对象进行爱心陪伴,心理疏导等服务,并适当引领服务对象及家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服务对象要与子女及时进行沟通并鼓励服务对象主动融入其他同辈群体,服务对象现在愿意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变得乐观开朗,心情也由原来的郁郁寡欢到现在的乐观向上,达到了增能的效果。

 (三)社会层面

帮助服务对象链接就学资源,找到了适合服务对象可就读的学校,学校同意服务对象母亲陪读,并且允许服务对象家人可根据孩子的康复治疗时间不定时就学,安全有效的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就学问题,享受就学权利,实现社会参与。

七、专业反思

(一)个案服务的开展需要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个案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的家庭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让对方产生信任感,将自己心中的房门给打开,这样社会工作者才能了解到服务对象最真实的样子。

本案中,服务对象由少许反感到相信社会工作者,愿意进行个案辅导,同时在社会工作者将服务对象的相关困扰和需求告诉给服务对象的子女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二)个案服务是互动参与式的

社会工作者一人独行难到终点。个案服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者在制定服务计划时,计划是否真的适合于服务对象;

二是取决于服务对象自己,服务对象若是对自己没有自决性,通过服务从现实中学习和改变,则一切工作都是徒劳。

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和困扰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社会工作者对其作出的改变成效也不是通过几次简单的家访、谈话就能够立竿见影。

在服务服务对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陪伴和支持服务对象,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接纳和尊重服务对象的内心表达,并适当给予其同理心,与服务对象保持情感交流,这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社会工作者在整个个案服务中以家人、朋友、环境这三种角度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和尊重,鼓励服务对象去结交新的朋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专业服务促进个案质量及效率

社会工作者组织开展的各类服务活动以及专业工作手法和对服务对象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积极为服务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其中包括心理辅导、社区活动、常规稳定的互动等。

多种类型的服务促使服务对象在不同环境中之中有不同的角色都能有不同的定位,并得以强化。

它关注如何解决问题

而不是发现问题的原因

强调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理论

应用方法与技巧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巧与运用》

限时5.3折

扫码拿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