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磊晶| 石磨的今与夕(散文)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作 家 档 案

张磊晶 绝句小说学会(筹委会)执行会长,代表作诗歌《最后一只云雀》。有作品入选《世界汉语文学经典微诗一百家》《北疆芳华》等书,作品散见于《星星.散文诗》、美国《伊利华报》、加拿大《中华导报》、德国《欧华导报》《山东文学》《微型小说月报》《国防时报》《南方周末》《北方时报》《中国寓言》《运河》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文三百余篇。

      石磨的今与夕

                  文/张磊晶(黑龙江鸡西)

在家乡的村口有一条小溪,小溪上横躺着一块大石磨盘,石磨盘成了村里人行走在溪流上的小桥,夏日里男孩子坐在石磨盘上和泥,在泥巴中间抠个坑,然后摔向磨盘,“啪”地一声,很响。女孩坐在石磨边上一边看男孩子玩泥巴,一边把脚丫插入溪水中,“噼啪噼啪”踢水。

时过境迁,如今石磨盘的小桥还在,村里早已物是人非,现在回到家乡,同龄以及年轻人很少,大多数进城或者去了他乡,留守的多数是老人和儿童,因此每次我回去也应了那首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实,小时候在家乡的刘大爷豆腐坊看过毛驴蒙着眼睛磨豆腐,一圈又一圈地绕着石磨转,我很奇怪:“毛驴为什么要蒙着眼睛呢?”为了写这篇散文,我问了哥哥这个问题,哥哥说:“不蒙上毛驴的眼睛,它就不听话,就会尥蹶子。”如今豆腐坊做豆腐都使用了现代化机械,传统的石磨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光荣下岗。

原以为只有回到家乡,走上村口的小桥才会看到那久违的石磨,前几天逛街,在路边等公交车,一回头,突然睁大了眼睛,一盘偌大的石磨坐在马路牙子上,正对着一个饭店门口,后来朋友告诉我那是饭店用来吸引顾客眼球的,让顾客与路人更容易记住这家饭店,我说:“看来这个饭店的老板是位很怀旧的人,不然不会用这么传统的大笨家伙来做招牌。”朋友听我这么一说,禁不住“哈哈”大笑。

本来深存在时光记忆里的石磨,如今被这位“怀旧”的老板挪进了城里,挪到了眼皮底下,让石磨文化走进了新时代的城市街边,成了这座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线编辑:林兆丰

顾问:卢伟光:作家 《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

            孙文斌:小说家

            沈晓密:散文家

            秦    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作家 《创业者》编辑

            白    雪:作家

主编:瑞雪       制作:腊梅      微信号:131154779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