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刘维斗 | 陈年旧事 ——北大荒人的马架子情怀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陈年旧事

      ——北大荒人的马架子情怀

                                 黑龙江鸡西 刘维斗

A字三角马架房

背靠山脚面朝阳

五根柱子一付梁

泥坯苫草斜坡墙

一扇小门没有窗

又黑又湿没火炕

冬寒夏酷春秋雨

北大荒人情难忘

东北人的陈年旧事挺多,一时半响也说不完。2017年里我撰写的东北《陈年旧事》系列十几篇文章发表在家乡网络媒体之上。2018年伊始,我陪您继续走进东北人的陈年旧事里,去寻觅、去发现、历史碎片的回忆。

我的家乡鸡西地域文化的源于兴凯湖畔新开流肃慎文化,肃慎人7000多年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活着。肃慎这一称谓有一种公认的说法是指“海冬青”,是鹰的一种;也有的专家指出是“穴居人”。后来的女真人及满族诸部落都是肃慎氏族的后人。东北些少数民族奇特的民居“马架子”、“地窨子”和“窩棚”,在新开流古文化遗址中可以寻找到一些文字与文献的遗存。

马架子、地窨子和窝棚是北大荒人最熟悉、最喜受、最难忘、最应感谢的时代功臣!是尘封已久的奇特的满族民居名称。虽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却留下了永恒的历史印迹。在北大荒的一些角落里还流传着《马架之歌》:“小马架不寻常,不用檩条不用梁,不分顶盖不分墙,里面还有弹簧床……”。

马架子在东北是介于民居正房与窝棚之间的一种居住形式,既是正式又不是正式的临时过渡性的房子。我听老一辈人说是1927年,山东、河北等省闯关东的大批人员來到了完达山脉脚下,开荒、挖参、伐木、淘金时建的临时住房,山里人都称马屁股房。在山上砍几根檩子,七、八个人用半天功夫就搭起了马架子,呈三角形。北方居民的正房是东西走向,东西是墙,南面开门开窗;而马架子是南北走向,只有南面是一座山墙,其三面都是房墙,苫几层洋草,南面开门。在关东地区有许多地名,从一到十二都可以叫马架子名称、如四马架子村、七马架子村、十二马架字村等,但是没有叫二马架子村的,都叫双架子村,因“二”字东北人是指"虎超超的“,有“彪”的意思。马架子从正面看,形状呈A形,像一匹趴着的骏马,在静静地等待着主人的回来。我对马架子房比较熟悉,少年时,在平阳镇那些岁月里,常到我的姑夫的父亲崔爷爷住的马架子瓜窝棚去吃瓜,他住的一座小马架子似的瓜窝棚,窝棚的前面有一条小河,崔爷爷在小河上下个鱼亮子,我常在这里钓鱼,旦钓不着鱼,就偷偷地到鱼亮子里摸几条。老崔爷爷是百年平阳古镇有名的木匠,平阳镇著名的八角楼戏园子就是他和评剧新派表演艺术家刘晶霞的爷爷一起兴建的,有关八角楼兴建的的故事我还是听崔木匠老爷爷讲的。

我真正走进马架子房,还是随着黑龙江省音协采风小组走进了北大荒农场,走进了赫哲族村寨的马架子房。在密山兴凯湖畔的各个小角落里,都能看到当年北大荒第一代垦荒人居住过的简陋的马架子空房,这些马架子可是当年向地球开战,开发北大荒中起到了关健性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马架子是第一代北大荒人的第一个家。今天说起马架子的名称是比较陌生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万垦荒官兵、几十万知青,他们刚来到北大荒时,是一片亘古荒原,是一片片大草甸子湿地,真是地无一垅,房无一间。他们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进深山伐木、大甸子割草、和泥脱大坯、挖坑埋木桩子、钉横梁,抹上一层层泥巴墙,铺洋草,苫房顶,一排排简易的小马架子屹立在北疆大甸子上。搭马架子是用剝了皮的桦木杆,当地老乡说:“桦木剝了皮,赛过老黑榆,桦木不剝皮,三年烂成泥”。刚开始搭建的马架子屋里没有火炕,垦荒者穿着棉衣,戴棉帽穿棉靴,冻的半夜睡不着。好容易等到开春,冻土融化了,小马架子也变成了泥塘,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不下,屋里滴哒,蚊虫叮咬,野兽出没,垦荒人虽然过着艰苦清贫的日子,却不离不弃,在这片沃野里躬耕着,以马架子创业精神,用智慧和汗水,发扬北大荒的的精神,创造了世界垦荒史上的奇迹!北大荒人收获着无尽的丰收与喜悦。华年似水,几十年马架子一幕幕的风花雪月,留下了一代代北大荒人的青春年华;留下了一段段北大荒人美好动人的故事;留下了小马架子的创业精神;造就了一代代英雄的北大荒人!那时期艰辛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当你看到了现存的马架子房上长满了杂草,桦树板的门上留下的斑驳印痕,仿佛看到了第一代北大荒人用双手用双肩拉开了北大荒第一犁的壮丽画卷,不禁对第一代北大荒人肃立起敬!他们是北大荒的真正英雄!北大荒的创业精神永存!北大荒小马架子精神永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有幸走进了赫哲族四排村寨,看到了赫哲人居住的古老马架子房,在奇特园形的马架子里,听到了赫哲老人演唱的伊玛堪,那是我听到的最美好的歌声。听说最早的赫哲人、鄂伦春人、达斡尔人都居住马架子房,因为马架子搭拆十分简捷,方便游牧民族的迁移。

我亲自看到了搭马架子房的过程,与马架子有过近距离的接触。那还是在1970年4月间,随着干部插队落户的热潮,我走进了兰岭公社N大队,开始了扎根农村、改天换地、改造世界观、广阔天地炼红心的生话。当年插队落户时,我住在远方亲戚三婶家,亲眼看见了三婶家的邻居小周家,在靠山坡上搭起一处马架子小房。周家是从关内肓目流入的,那时统称叫“盲流”,他刚入户不久,没有宅基地,只好在山坡旁,临时请几位老乡帮工,一天就搭成了一处小马架子,晚上做了一桌子家常菜,喝着小烧酒,酬谢大家。后来我也经常去周家串门,还在他家小马架子屋里喝过几次小酒。我调回城里几年后的一天,在和平大街上碰见了周家俩口子在摆烤肉串的滩床,听他们说前年后山滑坡冲毁了马架子,他们只好进城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

说起地窨子东北人更熟悉,是东北人喜欢的一种低碳民居,好像与大西北窖洞相似,冬暖夏凉。地窨子是展示关东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最佳创造。地窨子是北方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常年居住的房屋,一般是夏天住马架子,冬季住地窨子。赫哲族语叫“胡日布”,是在地下挖个二、三米的长方形土坑,再立起柱脚,架上高出地面的尖顶或平顶,铺上兽皮或苫草而建成的穴式房子。在几千年前,最早的东北人的祖先肃慎氏是渔猎少数民族,就有“夏则剿居,冬则穴处”的习俗。所谓“剿居”是在树林中的高地处搭房子居住;而“穴处”是指穿地为穴。在古籍中记载女真人“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说的就是地窨子,这种方式一直沿至到民国的满族。地窨子不能算建,准确的说是搭地窨子,是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夹黏泥土而建的平顶房。平顶房选择背风向阳,离水源要近,地上地下各一半,屋内高二米,或砌炕,或搭铺,门一般向南开,房顶有的与地面平行,四周用一米高的土墙或板杖子围着,防止大牲畜踩踏。东北人常说:“抬腿迈房顶”,说的就是地窨子。住地窨子也有些说道,小字辈的住东、西两侧,老一辈住北面。这个规矩不能破。我在1970年与鸡西市图书馆刘信馆长参加黑龙江省文博图会议,在文化厅副厅长纪树德带领下,赴大庆参观学习,当时大庆刚开发,没有一栋楼房,4万多名石油工人涌进了萨尔图,用最快最短的时间建起了地窨子式的干打垒住房,所有油田人,不分干部工人律都住干打垒,都穿工作服,戴狗皮帽子,分不清男女,免费斤身乘车,免费住宿。我们参观团也都吃住在干打垒式的地窨子里,一些外宾也住干打垒招待所。我们参观了油田的地宫(展览馆),重点参观了1205王进喜建井队和第一口油井,油井旁有一处地窨子是工人的住处。我们走在大庆广阔的油田里,望着那一座座似蒙古包的方形白色小採油房,仿佛听到了当年王进喜建井队唱的歌声:“嘿吆嘿,拿起你的铁锹,抡起我的铁锤,挖好地基,打好木桩,我把那土坯叠起来呀……干打垒,干打垒……。"一座座干打垒,一处处地窨子是大庆油田发展的里程碑!如今大庆变成了百湖名城了,油田工人都搬进了楼房,住上了别墅,不过今天萨尔图区还有个地方,名字还叫地窨子。可以看出当年地窨子对油田的贡献有多么大,多么重要!大庆的六大精神之一的“干打垒精神”,永远铭记在大庆人的心中,永不忘怀!

说起地窨子不应该忘记东北抗联战士爬冰卧雪,在深山密林中建立的一处处地窨子宿营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抗联歌中唱道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抗联在宿营地的真实写照。

           在线编辑:林兆丰

【作家档案】刘维斗昵称斗爷,1941年生于鸡西市鸡东县平阳镇。1961年参加文化艺术工作,副高职称。曾任鸡西市群众艺术舘文艺部,创作部主任,党支部书记。任刊物《新芽》,报刊《鸡西文化通讯》,《艺术窗口》副主编。市艺校校长,市演出公司经理,市京剧团书记兼团長,市评剧团书记兼团長,市文化局文化科科長,艺术科科長,办公室主任。鸡西市剧协副主席,市音协常务副主席,省音协理事。创作发表歌曲300余首,其中《毛泽东思想放光芒》,《读书要读毛主席的书》,《歌唱解放军》,《歌唱矿山五大员》,《山山水水红旗飘》,《咱村妇女有志气》参加1965年哈夏音乐会,选入创作歌曲集出版发行。歌曲《公社的山河咱亲手绣》被中央电台选用。为鸡西话剧团的《煤海朝阳》谱曲,1972年参加省专业剧团汇演。参加午蹈《硬骨头採煤队》的音乐创作,拍成纪录片全国播放。发表文化论文,文艺评论文章近百余篇。被列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顾问:卢伟光:作家 《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

            孙文斌:小说家

            沈晓密:散文家

            秦    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作家 《创业者》编辑

            白    雪:作家

            张磊晶:作家

主编:瑞雪       制作:腊梅      微信号:131154779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