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刘维斗 | 百粤冠祠•四海流芳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随拍拾零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百粤冠祠·四海流芳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随拍拾零

刘维斗(黑龙江鸡西)

国盛则修志

民富则修祠

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元素的古老城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全市有各类大型国家博物馆26座,若提起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知道的人不算太多,可若是提起陈家祠堂,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民间有:“北有曲阜孔家庙,南有广州陈家祠”一说,因为陈家祠是岭南第一“大宅门”,是国宝级的建筑群,陈家祠是广州城市最有历史感的建筑,它见证了广州百年历史。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陈家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1996年被广州评为十大旅游景点之首,评为4A景区。2004年香港邮政发行陈家祠小型张,使陈家祠的名气越来越大。2007、2011年两次评为“古祠流芳”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创年接待游客一百万,是广州最响亮的不可多得的一张城市名片。

2018年4月6日,广州的天气不冷不热,我牵手老伴李书环,在女儿长虹的陪伴下,在刘影女士的陪护下,驱车30分钟来到了荔枝区中山七路,愉快地欣然前往,走进了陈家祠堂,目之所及一睹古祠风韵。在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矗立一座高大石牌坊,上书写“古祠流芳",眼前一亮,目不遐接,叹而观止。一棵满目苍翠的百年大树上挂了一块也写有“古祠流芳”四个大红字的木牌;一座恢弘青砖黛瓦的建筑,静静地雄峙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这就是气势宏伟,繁复惊艳时光,更加崇高耀眼,又别具一格的陈家祠。

手牵手走进南粤陈家祠

祠堂是通称,也叫宗祠,又叫祠庙。汉代叫墓祠,唐代叫家庙,宋代叫家祠,明清至今叫祠堂。宗族祠又分宗祠、支祠、家祠,是中国宗族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宗族开展各项活动多功能场所。祠堂是尊祖敬宗、敦睦族谊,纪念祖先的场所;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的场所;是举办婚丧寿喜的场所;是道德教育的场所;是陈列书画文物展览的场所。在中国的社会当中,人有族,族有祖,人有祖,祖必有祠。在中国宗族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祠堂与家谱一样,以宗族为基础,以宗祠来维系,形成了厚重的祠堂文化。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祠堂建在墓所,具有受到皇帝封位的人才可以建祠堂,民间老百姓是不准兴建祠堂。

我是北方人,北方到处都有寺庙,就是没有祠堂,这也是南北方文化差异的体显。今天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正规的祠堂,我漫步在久已仰慕的充满时光痕迹的陈家祠的青石路上,感到了历史岁月和气息的厚重,仿佛听到了陈家祠先人的脚步声,我漫步在不被人注意的祠堂小角落里,感到了久远故事的精彩,展现在眼前是昨天和那些未知的世界之谜,更感到了生活在广州,亲自目睹百年古祠的芳容,是十分幸运的。

走进陈家祠,袭入眼帘的是正门正面有朱地墨字,遒劲端庄的楷书“陈氏书院”四个大字,大门两侧挂着“陈氏书院”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两块牌子,两侧还有四扇廊门,双面镶有“德表”、“蔚颖”、“昌妫“、庆基”石匾,时刻间的惊讶激动,我的脚步有些急切,仿佛受到一次祠堂文化的熏陶和洗礼,神秘的陈家祠堂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记

祠堂的入口处,没有排队现象,也没有见到售票窗口,买票人都对照道旁竖着的几块木牌,操作手机,这是无人售票牌,用手机买票。票价10元,学生5元,70岁以上免票。在入口处持身份证,提包及物件需过安检,与火车站、机场一样,只是没有金属探测器在游客身上上下收搜。我享受老年人免票的待迂,心情十分愉快的开始了陈氏书院之旅。

中国祠堂建筑大都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明《鲁班经》卷中记载:“凡选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之后有明楼、茶亭、亭、寝室”。广州陈家祠并不是广州最古老的祠堂,历史不太久远,为什么能独占鳌头呢?因为陈家祠堂建筑布满了精美雕刻,色彩绚丽,是中国绝无仅有的、是最美最恢弘大气的祠堂。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十廊八厢房的四合院布局,由大小19栋单体建筑组成,坐北朝南,前门、中堂、后寝三部分,呈正方形,漫步青云巷,南北贯通,庭宽院深,层次递进,越走越高,寓意平步青云,步步高升。陈家祠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用7年时间于1894年建成。由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48位陈氏乡坤名人发起广东72个县陈氏家族共同出资2万银元建成的。刚建初时叫陈家祠,那为什么又改为书院呢?原因是当年朝庭规定地方上不准修建大型宗姓宗祠,曾三次取消祠堂的决定。广州七十二县陈氏宗族为了不违反朝庭的规定,变个形式,改为陈氏书院,对外宣传供陈氏子弟赶赴科举、读书、攻读场所,供后人奉供祖先,进行祭祀地方。陈家祠正门两边有一对精致的石鼓,直径1.4米,连座高2.55米,座上雕有日月神、八仙图案,这石鼓是家族身位地位的象征。在古代本族人只有取得功名或做高官的家才能在建筑上设立石鼓,石鼓越大表明官品越高。当年陈氏家族中有一位陈伯陶族人在殿式中点为探花,官至显赫,以立大石鼓炫耀家族地位。在石鼓的两边还有两个包石台,有两扇高5.6米、宽6米的大门,左右门上绘有门神,红脸秦琼和黑脸尉迟恭,高4米,战袍盔甲,手执金瓜钺斧,为守拥陈家祠百年风雨,一派英武雄壮之气依然艳丽如新。在大门上还有两个铜铺首兽头,口里衔着门环,直径60厘米,每个重60斤,门环也是家族地位的重要象征。这座四面镂空两面木雕的大屏门,誉称广东第一大屏门,通过镂空向门内观看,景物若隐若现,给人以神秘之感。四合院祠堂建筑一通到底不利吉,所以都有一块影璧墙把大门与正房隔开。每扇小门正反两面都有一副木雕,雕刻花茎叶和一只母鸡带十个小鸡,寓意创大业,儿孙永发。在大门心上雕有“五福捧寿”、“五福盈门”木雕。在祠堂显眼的门柱上都有这样一副对联:宗功祖德流芳远 子孝孙贤世泽长

陈家祠最华丽最引人注目的是整建筑的顶脊雕饰,全是五色缤纷,富丽唐璜的灰塑与陶塑。其中灰塑是广州独有的建筑装饰的经典。2002年我东南亚之行,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一些庙宇建筑上看过,听导游员说这些陶塑都是中国南粤艺人建造的。陈家祠的脊饰要比马来西亚的精致宏伟。广州人把脊饰叫花脊,陈家祠有11条花脊,全长165米,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陶塑,下层为灰塑。陶塑是佛山石湾烧制而成的。佛山盛产陶瓷中外驰名,有诗为证:“妙手匠心巧上神,泥沙水火见奇珍,艺精品美石湾瓦,名甲四方天下闻”。灰塑是南方独特红蓝色建筑形式,陈家祠有2500米长灰塑,用于居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脊、是用石灰,以稻草根灰和纸筋灰为原料,加红糖黏合,工匠需爬在屋顶上,用细铁铜丝造型,涂上一层又一层,再黏好材料,最后涂上黄、绿、宝蓝、褐、白五种颜色。灰塑一般六、七年就大修一次,灰塑因冰雪在北方不适用。是南粤特有的建筑艺术。祠堂花脊上有祥禽瑞兽,花卉果木,文字图案。著名的灰塑有《羊城首景图》、《苏东坡夜游赤壁》,陈家祠可谓是雕塑世城。当年修建祠堂不怕花钱,请各路巨匠能人,木材全是从东南亚、南洋、海南运来的,木材直径80厘米,高10米坤甸木。陶塑全是佛山产,灰塑由番禺的“灰批状元”提供,砖也由番禺烧制,铁铸由佛山生产。

陈家祠的中堂是聚贤堂,宽大明亮,一排排太师椅,是宗族议事的大厅。也是族权的代表。出聚贤堂经青云巷是一条青石铺路通道,走进后寝,这里是祭祀的地方,有5个7.8米木制神龛伫立,神龛原有上万个神位,都是当年出资的陈氏家的祖先灵位牌,因特殊年代,扫四旧全都烧掉了,现仅存两块灵位牌是当年参加焚烧之人发现有自家的灵牌,私自留下至今。

大文学家郭沫若参观陈家祠题词:“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细数陈家祠是一个大家族的港湾,这里记载着2000多个物件和200多个民间故事与传说。这座清代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在装饰上采用了七绝的方法,是中外游客最难忘的记忆。

一绝是砖雕:砖雕是陈家祠最多、规模最大的代表清朝最高水平。多用在门楣、墀头和墙上,采用挂线砖雕为多。

二绝是石雕:用花岗岩石装饰,融合了圆雕、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

三绝是木雕:陈家祠堂内几乎全是用木雕构建和装饰,雕功精湛,有124只各种鸟组成的木雕百鸟图也是祠中之瑰宝。

四绝是陶塑:陈家祠的各个建筑最显眼的便是陶塑,共有11条陶塑脊饰,是广乐最大最华丽的陶塑建筑。工匠根据仰望的视角度进行造型,内容多以粵剧故事为主。走廊还置有山水青花瓷休闲小石桌凳,供游客小走、小坐、小憩。

五绝是灰塑:是广东建筑特有的传统装饰艺术,在屋脊、门廊、山墙之处随形成势。

六绝是铁铸围栏:在清代以铁铸的庭院装饰不多,陈家祠走廊柱和月台有十六块铁铸双面花挡板,是西方建筑元素的体现。

七绝是彩绘:陈家祠的彩绘最引人注目的大门的门神。

陈家祠是1959年正式向外开放,当时门票一律5分。陈家祠改为陈氏书院,再改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过程中,功能也在变化着,最后成为今天的旅游胜地。工艺博物馆收藏了广东著名的美术工艺精品2万多件,集木、石、玉、绣、象牙、贝壳十几种精品。我边走边看,琳琅满目,广州的珐琅,佛山的彩色,潮州的面塑,石湾的陶瓷,阳江的漆器,最著名的是象牙雕、粤绣及有岭南特色的工艺纪念品,很有研究与欣赏价值。

象牙球是镇馆之宝,是全国之冠。南派牙雕较京派牙雕更讲究,历史更悠久。工匠在一个正体象牙上,由外到内雕刻54层空间,真乃是鬼斧神工,不可思议。

广州陈家 祠堂是祠堂的经典,三进院、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是宗祠一个奇葩。我们知道祠堂分家族祠堂和名人祠堂,中国的名人祠堂的影响,远远大于宗族祠堂,因为名人祠堂里有人物塑像,有书画展示,全国有许多名人祠堂,是值得游客参观游览的地方。

1成都武候祠:是纪念诸葛亮的著名祠堂,是成都重要游览胜地。杜甫曾写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錦官城外柏森森”。

2北京文丞相祠:为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的祠堂。

3南阳医圣祠:为纪念大医学家张仲景所建。郭沫若1952年12月曾题写“医圣祠”三个字。医圣祠内有张仲景雕像和纪念碑亭。

4苏州范大成祠:南宋四大家之一,田园诗人。

5潮州韩文公祠:为唐代文学家韩愈专祠。有几十位现代政要与名人题词书写牌匾。

6淮安韩候礼祠:纪念汉初军事家韩信的祠庙。有副著名对联: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7西安杜公祠:杜甫祠堂。现存有杜甫唯一字迹,祠内杜甫写的《俯太中严公几日南山寺》墨拓版。

8湖南汨罗屈原祠:湖南汨罗屈原祠建于汉代。

9忻州杨家祠:山西杨家将的祠堂。

10襄樊米公祠:是米芾祠堂。宋代四大书画家之一。

这些名人专祠都成为爱国教育基地,也是旅游胜地。

广州陈家祠是岭南宗祠文化另一种传承;广州陈家祠是岭南宗祠文化另一种厚重;广州陈家祠是岭南宗祠文化另一种精彩;广州陈家祠是广州人走过了生存层次,提升精神层次的另一种寄托。当我们走出陈家祠大门时,蓦然回首,看见了两个几十米高的木杆直立广场上。这个不被游人注意的木杆是陈家祠重要组织部分,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这木杆叫“科举旗杆斗”,是旗杆,原先左右各两杆,高25米,1899年建立的,原是木头的,现己换成不锈钢。旗杆上的斗型像金元宝,寓意升官发财,从一斗、二斗、三斗升到四斗,官位越升越高,上面还有个钢葫芦。这旗杆不是随便立的,族人得中进士以上,一人可立一杆,陈家祠堂前立了四根旗杆,这个旗杆有两块夹杆石是原始石雕,上刻有中弟官名的时间及图案,叫旗夹石碑,长方形,长1.6米,宽50厘米,厚10厘米,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从这两个旗杆和夹杆石的沧桑历史,感到了族人的归属感和寄托感。

纵观广州陈家祠里的故事很多很多;陈家祠里的建筑很美很美;参观陈家祠的时间很短很短,两个多小时的浏览一晃就过去了,留下了片片温暖的历史记忆。我们驱车在骑楼间匆匆驶过,飞馳在广州的大道上。我轻轻地摇下车窗,不经意心地向窗外望去,发现高速路的两旁和路中间的隔离绿化带上的花坛更美了,美出了新高度!我还发现了路边的醒目广告牌少了,房地产巨大广告牌也没了,广州更美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一副有趣的祠堂对联:

品望重圭璋  春祀秋尝  俎豆常新思旧德

立言垂錦袖  训左穆右  春秋祀典肃冠裳

这副对联我粗浅的理解:要记得,祭祀祖先每年两次,祭祀时要把器皿洗干净,要常想起先人的美德,祭祀时要恭恭敬敬,按顺序按规矩来。

刘维斗2018·4·8于广州

【作家档案】刘维斗昵称斗爷,1941年生于鸡西市鸡东县平阳镇。1961年参加文化艺术工作,副高职称。曾任鸡西市群众艺术舘文艺部,创作部主任,党支部书记。任刊物《新芽》,报刊《鸡西文化通讯》,《艺术窗口》副主编。市艺校校长,市演出公司经理,市京剧团书记兼团長,市评剧团书记兼团長,市文化局文化科科長,艺术科科長,办公室主任。鸡西市剧协副主席,市音协常务副主席,省音协理事。创作发表歌曲300余首,其中《毛泽东思想放光芒》,《读书要读毛主席的书》,《歌唱解放军》,《歌唱矿山五大员》,《山山水水红旗飘》,《咱村妇女有志气》参加1965年哈夏音乐会,选入创作歌曲集出版发行。歌曲《公社的山河咱亲手绣》被中央电台选用。为鸡西话剧团的《煤海朝阳》谱曲,1972年参加省专业剧团汇演。参加午蹈《硬骨头採煤队》的音乐创作,拍成纪录片全国播放。发表文化论文,文艺评论文章近百余篇。被列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在线编辑:林兆丰】


顾问:卢伟光:作家 《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

          孙文斌:小说家

          沈晓密:散文家

          秦    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作家 《创业者》杂志编辑

          鄂俊光:《龙煤风采》杂志编辑

          于   浩:《龙煤专刊》副刊编辑

          白    雪:作家

          张磊晶:作家

主编:瑞雪       制作:腊梅      微信号:131154779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