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逸然 | 小姑子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作家档案

杨晓芹 五十三岁,江苏省淮安市人,打工族,自幼酷爱文学沉迷书海,自封“书痴”。1984年参加为期二年的长春市春风函授文学讲习所学习。在《家长》杂志上发表过两篇文稿,其中“宠溺袒护的后果”在评比中获奖,时有豆腐块文章发表。


               小姑子


               文/逸然(江苏淮安)

上世纪70年代初,小姑子随婆婆离家出走时年仅五岁。渐渐长大后的小姑子问婆婆:妈妈,我爸爸呢!得到的回答是你爸不在了。凭着模糊零星的记忆,小姑子穷追不舍:我哥哥姐姐呢?瞎说,妈妈就生你一个哎。

看别人童年有兄弟姐妹陪伴嬉笑玩耍无忧无虑,自己总是形影单只孤寞无依,小姑子暗自黯然。任凭小姑子软磨硬泡纠缠不休婆婆始终守口如瓶只字不吐。最终小姑子从她干妈口中得知老家是江苏省某某县某某公社的。直到2007年,小学没毕业的灵机聪明的她给家乡政府写了封信,说记忆中有两个哥哥姐姐还有一个爸爸,还留了联系方式。无巧不成书,这封在当时乡政府办公室搁浅了两个多月的信件,被婆婆娘家姑娘大胆好奇拆开了。

这就给这段历经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带来了戏曲性的变化。电话里口音的,没有人能肯定她就是失散多年的小五子。直至她二哥听她叙述小时的戏台子,下河掏螃蟹夹了手,还有二哥下雨天背着她走路,一起摔倒在泥泞的烂泥路上……

一场轰轰烈烈的认亲队伍从家乡出发到遥远的江西南昌的一个小山区,当时这附近百十号人的队伍的早早就在小姑子家村头等待她的娘家人的到来。

数载岁月斩不断浓浓的血脉亲情;几十个春秋的垄断,也隔不断亲人间的缕缕思念情;人头攒动的人群里依稀还是认出儿时熟悉的容颜。

这亲人相见久别重逢抱头痛哭的感人场面,催泪了在场的所有乡亲们的眼帘。

悲喜交加遗憾的是婆婆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了。三十二年,婆婆也就在最后二年中才患病。这三十年给了所有人无法猜测出完美的答案:婆婆健全的三十年间,这丢下的四个儿女都不值得她牵挂思念么?还是为这个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没有一个完整的尾声而抱憾遗恨。就连婆婆这贴心的小棉袄小姑子也不知道她的妈妈心为什么这么生硬冰冷。这一群儿女们心目中多少个:妈妈,你为什么狠心丢下我们这么多年的疑问,也从此成了一个再也无法解开的千古谜底。

小姑子随认亲队伍回到梦里游它多少回的故乡,无人不叹遗传基因的神奇:太像了!无论肤色模样。细观察处还是看出小姑子的与众不同:举止言谈端庄大方,气质形态根本区别于她的哥姐们。我想婆婆的思想观念还是超前于公公,老人家把仅有三四年级文化程度的小姑子调教的这么文静这么素雅。还是让我觉得孩子成长中,首当其冲就是亲密接触最亲近的人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是相当的至关重要,并且赋予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和模仿力,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

小姑子的家境远不如我们这边,我第一次带她去浴室洗澡,站在浴室里她居然害羞得不肯脱衣服说不好意思,在家里都是支起浴帐洗澡的。最终我拗不过她,时值腊月她就在我家的卫生间里瑟瑟发抖的淋冲了一把澡。浴帐,这个遥远的名词,距离我们已经是四十多年的概念了,可想而知小姑子的家境概况了。

小姑子家也有两个小孩读书,她随那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做瓦工的老实丈夫做做小工,来供孩子们读书,也是收入微薄。后来的交流中她说一定让大儿子读研,我则惊讶的合不拢嘴:她亲姐不肯让考上高中的女儿读书说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终究是人家的了。大姐的女儿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她二哥的女儿专转本,她二哥说专和本都是一样的,也让她二哥家那个在大学成绩优异,专转本考第一名的女儿放弃了让别人眼馋的转本名额。真的想不到小姑子如此胸怀大志,一副深沉的看得长远的眼光。现在的我都怀疑自己和小姑子相比之下,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我根本就没有尽心竭力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了。

那次谈话过后,我虽觉得小姑子在他们兄弟姐妹中聪慧伶俐志向非凡。但我们也有两个挎书包的,也就各就营生无暇估及她们了。

时光荏苒,一转眼小姑子家大儿子研究生毕业了,分在山东石化公司上班。而她的小女儿去年也考上了无锡财经学院就读研究生。一直自认努力的我真的自惭形秽了,书读万卷不如深山贫困的小姑子。她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一对儿女拼搏奋斗到今天这天地。

谁说寒门难出才子!偏僻静壤环境下的小姑子用她独特的见解和睿智的洞察力,在那么艰难的困境中引导教育出这么一对优秀的儿女,不得不引人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