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一专刊:散文】史忠和 | 红船精神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作家档案

史忠和,笔名陶然、太阳雨。高级教师,酷爱写作,以心情缱绻文字,近年来有数百篇散文、诗歌分别在《中华辞赋》、《长白山诗词》《辽源日报》、《关东诗人》、《现代作家文学》、《生态文学杂志》、《画乡诗词》、《关东文学》、《作家周刊》、《中国西南当代作家》、《中国当代诗词》等刊物上发表。中华辞赋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辽源市作家协会会员、东丰县作家协会会员、东丰县诗词楹联协会会员。《现代作家文学》责任编辑。


  红船精神

               文/史忠和(吉林东丰)

时值“七一”,想到红船,想到“红船精神”。

98年的风雨历程。98年的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这是“红船精神”的滋养和激励,“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中共“一大”,在一条小船上完成了各项任务,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五卅运动”, 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北伐战争,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八一南昌起义的枪声;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的转折;抗日救国的纲领。中国共产党在血雨腥风中,突破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正是因为具有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才能在在各种困难和挫折中,迎难而上,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共产党人带领的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避免了更大的危险,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19493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是进京'赶考’去,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主席的这段话,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久久不绝的回响。从此,“赶考”成为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话题。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作为革命领袖,毛泽东以非凡的洞察力和战略远见充分估计到,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所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同时也彰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的建设是充满自信的。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民族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28年的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人民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共产党人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中国共产党也成为在全国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中。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伟大的红船精神,我们既要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让“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构成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在线编辑:林兆丰】

顾问:孙文斌  沈晓密  秦 萌  郭亚楠  鄂俊光  于浩  白雪  张磊晶  刘俊

主编:瑞雪   13115477919(微信)制作:腊梅 15045786778(微信)  主播:安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