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稻情/王声春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诗人档案

王声春 现黑龙江省农垦二道河农场退休职工,参过军,教过学,做过机关等工作。1991年起曾发表诗歌散文等,其作品质朴通俗,受民间欢迎。代表作《歌声荡着爬犁行》、《思鹤》堪称姊妹篇。讴歌了开发北大荒建设现代化农场的光辉历程。


         
      ☆稻情

           文/王声春(黑龙江农垦二道河农场


        都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可快到七月十三了,整个三江平原也没下场透雨。”老天爷”忒不恭维,向大地发着火暴地皮气。

        位于三江平原腹地抚远市境内的,我的家乡二道河农场旱情更为严重。我种的菜园的垄被早魔撕开一道道口子。开始还好,因园子旁有个清满的水泡子,每天早晚都可提水浇园。半个月后泡子干涸了,断了水源,我也放弃了抗旱,小菜园开抬在烈日下呻吟着。特别是入伏以来,33度的高温天气持续了半个多月,草蔫了,树无精打采地默立着,柳下乘凉的人们仍摇着蒲扇纳风,我也不再光顾小菜园了。

        说到旱情的严重性,有的人自然会担心这里的粮食会减产。在此,我可欣慰的告诉你:“请放心,自家小菜园的损失只是九牛一毛,而农场的50万亩水稻却无大恙。因为水稻的种植降低了涝灾旱灾的风险。以稻治涝以稻治旱稳定了农场的年成。”

        正如稻农们对我所说:“旱情严重并未影响水稻长势,积温高倒促进了水稻生长,今年抽穗较之往年提前约一周左右,只不过机井用电量高一些。”我和稻农有同感,因我每天漫步在环城路上,都要到稻田里转转,亲睹了水稻喜人的长势。也了却了对自家菜园的纠结,心敞亮起来。每次遇到稻农,都高兴地谈论一阵水稻,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昔日农场开发水田的往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二道河农场以种植大豆小麦为主,因所处地理位置海拔低只有50多米,雨水勤常有涝灾发生,粮食产量难以稳定。为了摆脱自然条件之困扰,二道河农场和建三江垦区其它农场一样,于95年起果断调整种植结构,提出了旱改水,以稻治涝的新方案。

        此方案的提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响。种贯了旱田的职工们想不通,有的认为种旱田熟套子,种水田白帽子,这是硬拿咱鸭子上架;有的认为在北纬48度的寒区种水稻还没听说过,这简直是异想天开;还有的认为,挺好的日子瞎折腾啥。

        面对职工的种种想法,时任管理区书记负责水田开发的我,按照农场要求,耐心细致地做职工工作,并组织职工参加水稻种植学习班,听寒地水稻专家徐一戎老师讲课。逐步引导职工走上种植水稻的新路子。

        96年秋收完毕,管理区先将一万亩地统筹规划,按300亩一眼井设计,抢在封冻前打出机井33眼,挖晒水池33座,修输排水渠30千米。为管理区开发水田打下了初步基础。

        为了使新开发的水田包满种严,我和其它管理区领导一道,从96年冬开始,连续3个冬季到水稻产区招户引资。到本省的绥化、五常、方正,到吉林省延吉、榆树等地,走村屯,讲政策,把种稻有经验,劳动肯吃苦,手头有资金的稻农招至农场。使打井输渠的水田包满种严。

        在开发水田最初的几年里,由于种稻技术较原始,机械力量不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产量徘徊在千斤以内,加之粮食价格不够平稳,部分稻农效益不佳,甚至有的亏损严重。为了稳住稻农的心,我们积极为稻农们联系贷款,为他们垫支种子化肥油料等,为稻农们解困排忧,使他们很快渡过了难关。

        稻农们经过培训学习和实践的探索,种稻技术显著提高,加之农田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机械力量的增强,水稻产量逐年攀升。20O2年以后,由于国家对农业政策和粮价的调整,使稻农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职工和招来的种植户们种水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2年,农场将50万亩地全部改成水田,且争相承包。

        如今,二道河农场经过土地整理,河渠输通,特别是有建三江三大灌区提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江水做支撑,以稻治涝,以稻抗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二道河农场乃至整个建三江垦区,已连续十二年获得大丰收。

        看到这不屑旱情,长势茂盛,早已抽齐穗儿扬完花儿的水稻,我的心情与水稻交融得更紧密,陶醉得更深沉,渴望又迎来一个丰收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