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晋之杨骏掌权(三)

 新用户10734tIE 2023-02-26 发布于浙江

当时老一辈开国功臣都已去世,贾充,荀勖,冯紞等也已经去世,于是司马炎提拔了一干以司马亮为首的司马宗亲,让他们手握重兵。特别是司马亮被封大司马,大都督(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出京镇守许昌。但实际上司马亮并无战功,甚至于屡战屡败,257年,司马亮在寿春征讨诸葛诞失利,被免去官职。270年,秦州秃发树机能事件被免官,只是现在司马亮是司马宗亲当中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人。

290年,司马炎病重,杨骏伙同皇后杨芷,排斥公卿大臣,亲自在司马炎左右伺候,并趁机随意撤换公卿,提拔自己的心腹。他还不允许司马亮在内的朝臣入宫觐见,相当于软禁了司马炎。司马炎病情稍有好转,见杨骏所用之人不当,就严肃地对杨骏说:"怎么能这样做呢!"于是给中书下诏,让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助王室。

诏书还没有公开,杨骏从中书那里借来诏书看,并把诏书藏起来。丢失诏书这是多大的罪啊,中书监华讷害怕,当然他也怕杨骏,于是不敢声张,亲自找杨骏要回诏书,但杨骏始终不给。华讷诚惶诚恐的过了两天,司马炎病危了,杨皇后奏请让杨骏辅政,司马炎点了点头。于是杨皇后便召中书监华讷、中书令何劭,口头传达司马炎的旨意,让他们作遗诏,由原先的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佐,变成了杨骏一人辅佐,独揽大权。遗诏写成后,皇后与华讷、何劭共同呈给司马炎,此时司马炎已经病危,看了以后不说话,当然谁也不知道他的心里活动,他已经无力反抗表达自己的意愿,诏书算是默认通过,杨骏开始催促司马亮上路。司马炎回光返照,又想起了司马亮,询问身边人道:“汝南王来了没有?”身边人回答道,还是没来。过了两天,司马炎驾崩。皇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同年被司马炎寄予厚望的司马遹册封皇太子。

司马炎应该说是个好人,也还算是个明事理的人,只是作为开国皇帝,他的政治水平实在太差,他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导致中华民族四百年的战乱,代价实在太大了。

当时司马亮还没来得及去许昌,还在洛阳,怕杨骏怀疑自己,托辞有病不敢入朝,按理说他作为家族族长理应操办丧事。但他连入宫祭奠都不敢,只在大司马府门外哭。

杨骏虽然作为被委后事的重臣,居住太极殿,也害怕司马氏乘机加害他,入殡盖棺时,六宫人员都出来举行告别仪式,杨骏却不下殿,安排一百个武士保卫自己,就这样,被司马炎委以重任的两位高官连司马炎的告别仪式都没有参加。

司马亮哭完之后,他连大司马府也不敢住,直接搬出了城外,然后给司马衷上表,请求丧事结束后再去镇守之地。杨骏就怀疑司马亮是要发动政变。

杨骏觉得应先下手为强,要讨伐司马亮,司马亮知道此事,向廷尉何勖询问计策。何勖说:"现在朝廷都归心于你,你为何不讨伐他却惧怕讨伐您呢?"其他也有人劝司马亮率领他统领的人入宫废除杨骏。杨骏最大的筹码是皇帝司马衷,但他能直接统领兵力的亲信并不多,司马亮可是总管兵力的大司马大都督啊,但司马亮却害怕了,未能用此计谋,星夜奔赴许昌,得以免祸。

之后杨骏开始独揽大权,但杨骏其实是坐在了一个火药桶上而不自知。

司马炎让宗室亲王镇守地方外,三子司马柬都督关中诸军事;五子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九子司马允都督扬、江诸军事。

司马炎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他是吸取了曹魏亡国的教训,让宗室镇守地方,达到屏障京师的目的,也能震慑权臣。手握兵权的司马宗室怎能甘心让一个毫无威望,政治水平平庸的外戚夺取政权?

杨骏身边不乏明白人,弟弟杨济,李斌数度劝谏杨骏诏回司马亮共同辅政,但杨骏不听,司马亮可是杨骏千方百计才赶走的。杨济担忧的对傅咸说:"若家兄能征大司马入朝,自己退身而避,门户可得全,不然当赤族。"傅咸认同说:人臣均不可独专,岂止外戚,今宗室疏,则外戚危,所谓唇齿相依,哪还有独善其身者。

表弟蒯钦与杨骏少年时亲密无间,刚直不阿,多次以直言冒犯杨骏,杨珧、杨济都为他担心。蒯钦说:"杨骏虽然昏聩,但不会随意杀我,他一定会疏远我,我被疏而远离,可以避免和他一起遭祸而死。不然,倾家灭族之灾就不远了。"

孙楚平时与杨骏关系较好,跟他说:当今宗室有被皇帝亲信重用的大臣,藩王势力也在壮盛之时,而公不与他们共同参与朝政,内怀猜忌之心,外树亲私党羽,灾祸不久就会降临了。"杨骏不听。

杨骏知道自己没有威望,害怕不能使远近之人和睦悦服,大开封赏,以取悦于群臣。但另一方面杨骏为政严苛而琐碎,刚愎自用,与众人不合。杨骏怕皇帝左右的人说自己的坏话,便把他的外甥段广、张劭安插在司马衷周围作近侍。凡有诏命,司马衷看后呈报给太后审查,然后才能发出,杨骏知道皇后贾南风性情凶悍,难于制服,又培植很多亲党,使他们统领禁兵。这样一来,公卿王室都产生怨恨情绪,天下之人无不愤然。其实这还算小事,历史上也没有记载杨骏穷奢极欲,乱杀无辜,引起民变的暴力行为。他最大的失误是重用了刘渊。

刘渊的祖父栾提於夫罗,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汉高帝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后来匈奴内乱,南匈奴已经在汉朝管控范围内,曹操把匈奴分成五部,安顿在塞内,匈奴已经慢慢汉化,刘渊的祖父把儿子取汉名刘豹,自称是汉朝外孙。父亲刘豹,是匈奴左部帅,刘渊作为人质居住在洛阳,已经完全汉化,刘渊自幼爱好学习,他尤其喜爱《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这两部书,而《史记》、《汉书》及诸子的著作,没有不阅读的。

王浑多次在司马炎面前推荐他,司马炎召见刘渊,与他交谈,也非常赏识。司马炎决定平吴时,王济推荐了他,司马炎欣然赞许。但是孔恂杨珧进言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平定吴地之后,恐怕他就不再向北渡江回师了。司马炎默然不语。

270年,鲜卑部秃发树机能起兵,李憙推举刘渊说:"若授予刘渊一个将帅的封号,征发匈奴五部的兵众,西部之乱指日可定"。又被孔恂否定,孔恂说:"刘渊若是能够平定凉州,恐怕凉州境内又要乱了。蛟龙得到云雨,就不再是池塘的小鱼了。"司马炎于是再次放弃任用刘渊的打算。

当时的这些少数民族其实跟现代一样,他们也是晋人是中国人。刘渊的郁闷可想而知。

一次刘渊为王弥饯行,提起前途,不仅情绪激昂,悲从中来,尽情地喝酒,大声地慨叹、呼叫,在坐的人也禁不住流泪。这事被司马攸知道,于是对司马炎说:"如果不除掉刘渊,恐怕并州不能够长治久安。"王浑进言道:"大晋正要向少数民族表明诚信相待,用德政才能使人归附,怎么随意杀人质”司马炎同意王浑所言,最终没有杀刘渊。

279年,刘渊的父亲去世,于是任命刘渊为代理左部帅。289年,任命刘渊为北部都尉。刘渊在任期间,严明刑法,禁止各种奸邪恶行,他不看重财物,爱好施舍,与他人相交,推诚相见。于是匈奴五部的豪杰都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就连幽州、冀州知名的儒生,杰出的人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游历。由此可见,刘渊其实已经是晋朝需要防范的人了。

曹操把匈奴分五部,目的是不能让他们联合起来,甚至互相攻伐,这才利于中原的和平。但已经完全汉化的刘渊的遭遇确实得到部分人的同情,杨骏或许是为了拉拢人心,把刘渊封为了五部大都督。这样匈奴又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刘渊实力大增。之后刘渊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先河,以汉人外孙的名义复立汉朝,正式称帝,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史称汉赵或前赵),这是后话。刘渊起了一个不好的开头,原来少数民族也是可以成为汉人皇帝的。如果没有刘渊作为榜样,少数民族虽然也会乱,也会自成一个部落王,但更可能的是像以前一样依附于汉人,成为汉人内乱中的马仔。这样也就不至于四百年才统一中国了。

上篇:两晋之司马攸事件(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