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式婚礼有哪些流程 唐朝婚礼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思明居士 2023-02-26 发布于河北

婚姻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能让我们一窥其背后的真实。唐人的婚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唐人结婚有什么制度规定,有哪些规矩呢?

唐人的择偶标准

唐人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具体表现为:在物质方面,唐人注重女方的资财、男方的功名和家族的底蕴;在精神层面,尤其注重门第、阶层和礼法。唐朝社会不允许不同阶层的男女通婚,同一阶层中如门第不对等,也不允许婚配。

门当户对是择偶的标准之一。唐初的门阀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但门阀士族依旧自视甚高,不愿与富裕之家、唐朝新贵结为亲家。那时的唐人心中,旧门阀士族的社会威望不减,一些风俗仍影响着唐朝社会。虽然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着手抑制和打击门阀士族,但是时人仍以与旧门阀结亲为荣。比如,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就不顾皇帝的意愿,与旧门阀结亲。

多有聘资,讲究物质条件,是择偶的另一标准。唐朝社会嫁女娶妻均有重钱财的风俗,有的人为了娶女出高额彩礼,有的对女儿嫁资明码标价,有的为了攀附门第,不惜出“陪门财”。一句话,没有钱真的结不了婚。礼部尚书许敬宗就因为嫁女儿换取高额彩礼的事情被弹劾了,最终被贬为郑州刺史,这段历史也就成为他的一段黑历史。据《太平广记》记载,范阳卢氏女儿出家聘财明码标价,“聘财必以百万为约,不满此数,义在不行”。普通百姓中,也有一些父母在为子女结亲时,重钱财而不顾对方年龄,把年纪轻轻的女儿嫁给年老的男子,以获取聘资。

唐代风俗中,若女家门第名望不如夫家,为了攀附门第,女方要不惜增加陪嫁的财物方可成婚,所谓“门第不够钱来凑”。唐高宗质疑百官,有的官员竟然以卖婚为荣。于是,唐高宗下诏,规定三品以上之家,不得收绢(唐朝流通货币之一,功能同铜钱)超过三百匹,四品和五品不得超过二百匹,六品和七品不得超过一百匹,同时也明确了夫家不得收陪门财。事实证明,此类行为并未因诏令的禁止而有所收敛。

除了讲究门第和多求聘财,也有个别唐人重视郎才女貌,看重潜力和人才。尤其是寒士参加科举考试以后,一些公卿家族也会到新科进士参加的曲江宴饮处择婿。《太平广记》中虽有民间女子的婚配对象并非门第之家、文人墨客的记录,但这并非唐朝主流的婚配观。

法律保护的婚姻

唐朝结婚讲究明媒正娶,哪些婚姻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唐律明确了婚姻的合法性,有三种婚姻受到官方保护。

第一种,有婚书的婚姻。历史上,唐朝首次在法典中明确了“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媒人在唐人的婚姻中承担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民间也有“无媒人不得结婚”的说法,而真正做主婚嫁的一般是他们的父母或长辈。以上确定后,要履行婚书程序。婚书,类似今人的结婚证。有了婚书,就有法律保障。整个流程是这样的:男方给出“通婚书”(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的问候和确定婚事的信函),女方给出“答婚书”(女方家长出于礼貌回复的信函),婚书正式生效。如此一来,婚书算得到了官方认证。

第二种,没有婚书,但属事实私约的婚姻。事实私约,类似私奔或事实婚姻。唐朝的风俗并不反对私约,这风俗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唐朝,私约婚姻即便受到保护,女子成为正妻的可能性也不大,因其并非明媒正娶。

第三种,接受了彩礼的婚姻。除了婚书、私约外,女方接受了彩礼也说明接受了婚约,相应受到法律保护。现在中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仍保留了接受彩礼视同结婚的风俗。

唐人对待婚姻很慎重,实行“一夫一妻”制。唐律规定符合以上三种婚约形式的,受到法律保护。禁止一女两许,更禁止有妻再娶。有了婚书或私约的,要是毁约了,杖六十;如又答应他人婚约的,杖一百;若与后面答应婚约的人成婚,监禁一年半;后面娶这女子的男子(唐律把这叫作“后夫”)要是知情的话,减刑一等处理(差不多是监禁一年);女的要与前夫结婚,前夫不愿意的话,把聘礼归还前夫,与后夫婚姻就合法了。

复杂的婚姻程序

确定了择偶标准,履行了相关手续,下面就是结婚流程了。对于媒人相托的婚姻,唐朝的议婚和成婚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等六礼,这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换了说法而已。

纳彩即男方托媒人带着礼物提亲,接受礼物视同接受此门亲事,反之亦然。纳彩结束后,媒人要去女方家中询问待嫁女子的健康状况、容貌、身份(是否庶出)、财产,最重要的是生辰八字。

纳彩、问名后,男方凭借生辰八字占卜,看生辰八字是否合拍。若不合(凶卜),一般情况会悔婚;若是大吉,男方就去女方家订婚。到了纳征阶段,男方派有地位的两位青年作为函使和副函使送上彩礼,附上“通婚书”,女方回赠礼物和“答婚书”。基本上到了这一环节,这对男女的婚姻便受到法律保护了,双方不得悔婚,否则会受到相应处罚。

成亲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双方商量结婚日子,被唐人称为请期。若简化流程,唐人会将纳征和请期一起讨论确定。

以上五个环节结束后,就按选定的吉日结婚吧。这就是六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新郎去女方家迎接新娘。相比前面的五礼,这一环节非常烦琐。

在男女的服装上,一般是男子一身红色,女子一身青绿色,一红一绿承载了人们对婚姻美好的祝福。

婚礼仪式中的“下婿”,也叫作“拦门”,被现代人延续下来。在这个环节,新郎会遭到女方家亲朋好友的“阻挠”。一般情况下,“拦门团”对新郎较为客气,新郎不吝啬的话,给足礼物或者红包即可,但是新郎带来的傧客(现代意义上的伴郎)会被揍一顿。

过了下婿这一关还远远不够,接下来的催妆风俗是对于新郎的文化考验,顾名思义,就是催化妆,等新娘从闺阁中出来。催妆诗是娶媳妇必备的文化用品,可以现场做,也可以“抄作业”,用现成的。比如,《太平广记》中所言,状元卢储的催妆诗就是自己做的:“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他说自己曾经在赶考的路上得到了现在妻子的认可,考中了状元,并履行了娶她为妻的承诺。

催妆后,结婚还没有结束。这时,新娘以圆扇遮面走了出来。想要看到新娘的脸吗?可以!新郎要继续诗歌朗诵,这环节叫作“却扇诗”。有名的“却扇诗”有唐朝杨师道的《初宵看婚》:“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隐扇羞应惯,含情愁已多。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

接到新娘后,准备回新郎家,在路上会遭遇障车风俗。简而言之,就是在回程路上有“吃瓜群众”拦车,索取礼物、酒水等。

接下来,是拜堂入洞房的环节。不过在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夫妻结婚要在一个用青布搭建的临时帐篷中,结婚当天不能住进新房。据说,“青庐”就是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

有的地方风俗中,有一个叫作“结发”的环节。在这环节中,把新郎和新娘的头发各剪下一缕,用线绑在一起,放在锦囊中,“结发夫妻”就是这样来的。有人要问了,我是二婚,还能有这个仪式吗?想都别想,这是初婚的专属仪式。

唐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讲究资财,也有浪漫的郎才女貌。婚姻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瞭望镜,从古代看到现代,婚姻程序复杂未必是坏事。我身边一个朋友提到,结一次婚,就像脱了好几层皮,结婚的仪式感有了,再婚的想法就被灭了。虽是笑谈,但在这个重视仪式感和礼仪的社会中,饱含多层含义的婚礼也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对婚姻的重视程度。若从这个角度理解,或多或少能明白唐人那繁杂的结婚流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