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讲《针灸大成》笔录第十七篇

 感悟_johnson 2023-02-26 发布于福建

-----------------------------------------------------------

5、商丘穴与对称治疗法

商丘穴非常好找,用度骨法比较好。这个脚到了脚踝上来以后,脚的胫骨和前面的骨头交接的缝里面,(脚背转弯位置两个骨头交接)就是商丘穴。下针方法是直着下针。

图片

商丘穴是脾经的经穴。所有阴经的经穴通通是属金,故商丘穴属金。土生金,故商丘穴是脾经的子穴。我们要知道子穴的原因,实证治此。实证在子穴下针泻。我们沿着经络走的时候,当我们发现“这就是脾经”,病人在膝盖内侧痛一个礼拜,下商丘,实证。痛了好几个月?下大都,因为他是虚证嘛。久痛为虚。初痛,新痛为实。“七分痛,三分酸”,痛久的人呢,我们针灸知道,先是痛,再酸,再麻。痛比较多,酸比较少,先泻后补,到了后来病情越来越重的时候,病人会酸比较多痛比较少,就先补后泻。过了这个期间,通通就是麻了,麻是最重的,针灸治痛和治麻,麻会比痛来得慢,麻的治疗次数会比较多,痛是比较快。所以有发病的时候越快治越好。

中医里面,治症我们有一种“对称治疗法”。对称治疗法,我们不管穴性,也不管阴阳五行,就取对称治疗。今天有个病人脚痛,正好在公孙这个地方你可以下对侧,我们都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如果是新痛,实证,可以下针商丘,你下了对侧商丘,他痛还是没有去掉,也可以下对侧的公孙。如果他在公孙穴往上一点,你下对侧也按比例公孙穴往上一点。如果你把这个公孙放在上去,是不是刚好是手太阴肺经的鱼际?所以病人右脚公孙痛,你还可以下左手的鱼际(也是一种对称)。左脚的公孙可以下右脚的鱼际。

有个人去打架,用右手的手肘去撞人家,结果撞到自己的右手肘痛,或者是我们常常不小心撞到手肘后面很痛,后关节这里痛。那你想想看,你把手肘反过来看是不是正好似膝盖的顶端?这里痛,你是不是扎鹤顶?(天井穴位置对称鹤顶)。反过来,如果是鹤顶痛也可以下针对称的天井穴。
针灸有非常多的治疗法则,有时候这个方法好一点,有时候哪一个好一点,医者可以临证决定,看哪一个比较方便。
商丘穴还有帮助怀孕的效果。

6、三阴交穴与妇病

三阴交与足三里都是人身上的大穴。三阴交怎么找?
三阴交的位置,右脚内侧如图,足踝骨上去三寸的地方,在胫骨的后面,胫骨的另一边是阳经,所以那一侧是足阳明胃经。这个内侧就是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下针,我们记着在骨头旁边,像足三里一样。你不要贴着骨边下,你会扎着骨膜会很痛,骨边稍微松开一点点下针。这里直着下针,

图片

三阴交,顾名思义,是三条阴经的交会,足有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这三条阴经都交会在这里,你说这个穴道大不大?很大。女人月经痛,痛的当时针三阴交,针一下去痛就去掉了,这就叫立竿见影。痛没有去掉就是你没有扎对穴道位置。穴道都可以用作诊断,用作治疗和用作事后确认治好了没有。妇人月事好不好,一按三阴交痛得惨叫的代表痛经厉害,惨叫越厉害,说明痛经越厉害。

实证,有两种:一种是积块。一种是瘀血。腹诊上面可以查到。如果有瘀血的话,从关元穴外开34寸在骨头旁边的地方有压痛点。人体的左边主血,人体的右边主气。所以如果子宫、腹腔有瘀血的话,一般我们在腹部左边会找到压痛点,一压很痛,瘀血。如果是腹部的正中央有痛,大部分都是有积块、肿瘤、肿块在里面。同样的不管是积块还是瘀血痛,都可以在三阴交找到压痛点。也同样的,当你把她治疗后,好了没有?这个人到底瘀血化掉了没有?还是肿瘤消掉了没有?按三阴交就知道。如果还有压痛,对不起,再继续治疗。用这种方法。
最简单最古老的方法,是最实在的方法。

图片

前面介绍过合谷穴。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和肺是表里,所以肺气表现在合谷上。三阴交主血,因为络到腹部,脾主少腹,少腹的问题,脾在主管。所以,如果说,一个正常的妇人,孕妇有两种,血旺气衰和气旺血衰。因为怀孕的时候,婴儿都是靠血在滋养。所以孕妇要血旺气衰的状态之下婴儿成长更好。孕妇不是病。一个孕妇本来血旺气衰,可惜怀孕十个月期间,吵架怄气,她很气啊,耗血伤到,结果成了气旺血衰,就会导致落胎。这是在情志上的反应。
简单的观念有了以后。合谷是气,三阴交是血。我们如果是补三阴交泻合谷的话,是不是我们在让孕妇血旺气衰?是安胎。但如果你去补合谷就是让气旺,如果你泻三阴交呢,就是血会衰掉,变成了气旺血衰。所以三阴交和合谷穴对于孕妇来说禁针。所以,(孕妇)腹部的针不要扎以外,合谷三阴交不要下,免得你补泻搞错。我怕你们补泻搞错
可是如果你观念很清楚,这个观念有这八个字,包括以后你下处方,你针灸,都很好用。我们药里面有气药,有血药啊,不要乱开药。没有关系,《人纪》训练完,你们绝对不会弄错。
你平常灸三阴交好不好,非常好。三阴交也可以灸,因为灸是久火。
脾主少腹,少腹的问题,脾脏在管。所以,当我们发现腹部寒冷现象的时候,瘀血容易堆积在里面。“老师,你怎么知道她腹部有寒?”脚是冷的,冰的脚
为什么知道她冰的脚?正常人的小肠应该是火,小肠的火热源头来自心脏。腹部是脾脏在管。小肠是收纳之官,它把食物吸收起来以后呢,会转交给脾脏,脾脏呢,总督,脾主运化主输送,红色的给心脏,青色的给肝脏,黄色的留给自己,白色的给肺脏,黑色的给肾脏。脾在总统,所以我们说脾统血。食物营养吸收以后都是血,脾脏在管。
哪一天,当小肠温度不够的时候,腹寒了,这它是管下面的,当静脉血液一循环的时候,两个脚冰的时候,代表小肠的温度下降了。由于脾主腹,脾经直接到脚大母趾指头去了。三条阴经交在脾经的三阴交上面,三条阴经都会寒掉,你脚就会冷的。这就是为什么腹部是冷的,脚就是冷的。因为三阴交在这边。
如果小肠的火降下去了,子宫卵巢必须要小肠的热。小肠在后面,子宫卵巢的在前面,小肠够热,心脏的火不断往下走,才会把奶水退下来,消导到子宫卵巢里面去。到了子宫卵巢里面去的时候,这奶水本来是白色的,你说,“老师,刚开始挤出来的奶水是黄的,”土生金嘛,刚开始初奶是黄的,再挤到后面是白的,这白色的奶水排出来的月经居然变红色。为什么?因为奶水下来以后到了小肠,小肠很热像火一样,一煮过以后,变红的。一加热以后变红的。所以,月经从奶水白色到小肠后变成鲜红色的经血排出来,代表小肠的温度是对的。“老师,我这个病人月经变得很淡?”现在懂了吧?为什么月经颜色淡了?因为小肠温度不够,没有完全汽化掉,所以排出来的月经比较淡。如果经血的颜色很深类黑,说明小肠的温度过热(烤焦)了。你用commen sense(常识)去想。

你说“老师,我喜欢在关元上灸”,可以啊,长命嘛。关元灸,中极灸。小肠的寒热,近取穴灸关元中极穴,远取穴就灸三阴交。如果遇到病人没有腿也没有三阴交,就可以找关元中极。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到。达到同样的位置,有不同的切入的角度。有的太太不好意思给你看到肚子,女士的妊辰纹,灸关元中极,觉得不好意思,可以改灸三阴交。我以后教你们怎么收妊娠纹。

男人都可以用,男人腹部的问题,像遗精、梦遗可以灸三阴交,可以针三阴交。你灸,灸了半天还没止住,扎针,止住了。它趴在扎针啊,所以止住了,不敢遗精了。阴茎痛,少腹痛,这少腹痛除了月经痛以外,肠子打结痛套叠在一起,都可以用三阴交。公孙也很好,可以啊,因为冲脉就是从脚下直接往上冲,经过腹部,效果会更好。一般来说,几乎所有妇科的病都可以在三阴交上做。一针三阴交下去以后后腹痛止住了,不痛了,但的滴漏不止还在那边,隐白再加一针。隐白是井穴,止血用的。
中医认为“血无止法”(指正常的受伤流血),我们真的在治病的时候不会去开止血的药,而是开消导的药,让血自然停止,最好。身体里不要留滞一些不要的废物在里面,这些本来就要排出去的,结果停滞在身体里面,以后会作乱的。
中医是不赞成经期的时候行房。月经期你行房的话,你的经血正在往下走,月经期你的奶水正在往子宫卵巢走排经血,经期行房的话你亢奋会影响到奶水往下走的状况,会影响月经。尽量不要在月经中间来行房。
水肿、脚积水也可以用三阴交来消导。小便不利的时候也可以用三阴交。三阴交非常好用,我刚才讲过,肾经、肝经、脾经都络过三阴交,脾经又主少腹。你说“老师,这小便不出来,你前面介绍过中极穴是膀胱之募,我可不可以下膀胱的募穴中极穴,再下三阴交?”当然是好啊,锦上添花。你说,“老师,膀胱里面的水排不出来是膀胱里面的水太冷了,冷的原因是因为小肠的温度不够,不够以后尿液累积在膀胱里面以后是冷水不是热水,冷水停在下面造成频尿,那我灸关元好不好?”那你就是超级的高手了。
所以,穴道就是这样来的,针灸就是这样子。所以,针灸你要活用,不要死板板地按照书走。人是活的嘛,书只是给我们方向,我们不能被书所奴役。我们要有一套自己的选择的方式,中医才会比较灵活。
三阴交属于阴经的穴道。我们在继续讲漏谷这些穴道之前。平常呢,妇女小姐们可以多灸灸三阴交。三阴交是妇科的大穴,妇科很重要的。诸位以后到了,不管男的女的,到了4950岁的时候,男的当然没有更年期的症状,但是你会面临更年期的压力。为什么?你太太有啊。所以说,你要知道一些穴道,三阴交、隐白啊都是很好的穴道,你们可以用,包括腹部的中极、巨阙啊都非常好用。
女性进入更年期以后,身热、燥热很难过嘛,《金匮》里面有很多好的处方。我们这边现在不介绍。你可以告诉你太太说晚上回家睡觉向左边睡。我们人平常睡觉向右边睡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因为认为说我们人右边是主气,左边是主血。晚上睡觉的时候,为了让血更好地归肝,睡得很深。如果向右躺的时候,这时候血在上面,气在下面,血就会慢慢流回肝脏,肝脏在下面能更好地受纳血。更年期的妇女反过来,你朝左边睡,朝左边睡了以后,血在下面气在上面,你就不会有更年期的潮热现象。
-------------------------------------------------------------

中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承载着先祖们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总结。

为中医的传承,也是为倪师中医心血的传承,这里的免费分享笔录为我亲自逐字录入和校对。读者朋友如果需要相关视频或音频进行学习,或者对学习资料的分享有版权意见请私信我。学习中有疑问在交流群里讨论。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