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考古遗址表明远古人造房历史10000年——有巢氏还是神话吗?

 123xyz123 2023-02-27 发布于湖南

以前一般认为,中华先民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房屋主要有两种,分为北方模式和南方模式。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房屋模式是半地穴式房屋,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南方房屋模式是干栏式房屋。

但是近年的一些遗址考古发现推翻了这个说法。

一、远古房屋历史10000年的尚义四台遗址

尚义四台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2023年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宣布尚义四台遗址近期取得重要发现。

尚义四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考古发现是我国北方最早定居村落,发现有房址40余座,出土了陶、石、骨、贝类遗物800余件,可以区分为年代不同的五组文化遗存,其中第一、二组遗存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第一组文化遗存年代距今10400至10000年,发现6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出土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以及动物骨骼等,陶器有筒形罐、板状器等,器表戳印圆圈纹或压印折线纹、网格纹。

文章图片1

尚义四台遗址出土的细石叶(一期)

文章图片2

尚义四台遗址出土的石片及刮削器(一期)

文章图片3

尚义四台遗址出土的的筒形罐残片(一期)

第二组文化遗存年代距今9200至9000年,发现4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出土陶板状器、石研磨器以及较多骨针、骨锥等,呈现出与第一组连续发展的特征。

文章图片4

尚义四台遗址出土的石研磨器

文章图片5

尚义四台遗址出土的磨棒与磨盘

在考古中发现17座半地穴房址,面积8~12平方米,房内有灶台、房外有斜坡门道,房址地面上还有经过加工的器具,这些都具有了“现代”居住的特征,展现出人类生存方式从自然环境居住方式向固定住房居住方式的发展转变。

文章图片6

尚义四台遗址俯视图

文章图片7

半地穴房屋的样式

尚义四台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定居村落。尚义四台遗址发现的最早的半地穴房屋距今10000年,是北方地区最早的人造房屋,浙江浦阳县上山遗址也发现了10000年前的房屋遗迹,这两个遗址将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建造房屋的历史前推至10000年前。

在原始社会,远古人类为了度寒暑、防风雨、避虫兽,只能利用大自然的洞穴居住。从山洞到自建住房,这是人类文明走出的第一步。那么中华先民是怎么走出这一步的?有巢氏到底是不是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把历史视角拉长,再仔细审视一下中华远古先民的居住发展史,探寻中华远古先民最早的居住文明状况。

二、远古人类居住在自然洞穴

远古人类早就开始寻找自然洞穴作为住所,在洞穴中居住既能躲避严寒、又能躲避野兽侵袭,是天然的休憩场所。如蓝田猿人(距今约110万年)居住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山洞中,可以说这些洞穴就是原始人最早的居所,仅具有休憩功能。

中国北京郊外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曾发现多具北京猿人化石,包括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距今10万年左右的新洞人、距今2.7万年前左右至3.4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他们都生活在中国北京郊外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室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

文章图片8

北京周口店猿人洞

随着原始人类开始农耕劳作和饲养多余动物以后,原始人只能来到平原地区。但是在平原地区就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天然洞穴可以居住了。于是人们只能开始自建房屋居住。中国土地广袤,气候多样,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种气候差别反映在房屋上,就产生了南北房屋起源的差异性。因为北方和南方因为气候、环境、自然条件、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出现了不同的房屋形式,包括穴居和巢居。

三、北方远古人房屋

穴居是指掘地为室,这里的穴居不包括天然山洞穴居。根据考古专家研究发现,远古人不是随意选择穴居地点的,他们所选定的居住地点都有朝阳光、避风雨、躲猛兽、近水源、利走路的特点。

穴居的形式有横穴和竖穴两种。横穴就是在黄土沟壁上横向挖掘出的洞穴,类似于现在的窑洞。竖穴就是在没有坡地的平原地区,向下竖向挖洞居住,然后用茅草遮盖洞穴作为屋顶。

横穴居室产生于黄土高原。当地的人们选择高原的向阳坡,在沟坎断崖上向里掘洞,利用黄土的松软和黏性结构,掏成拱形的房子。横穴居室的特点是易挖,防暑御寒性能好,冬暖夏凉,因此被人们沿用到今天。

横穴的最早实例是在山西石楼岔沟发现的一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5000年)的遗存,它的平面呈方圆形,人口处小,室中央有灶。

文章图片9

石楼岔沟三号房址复原图

最近在内蒙凉城圆子沟(约4000年前)又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早期的大型人类聚落遗址,共有有横穴式的房址28座,每3间为1组,按山坡台地的自然起伏分成五六排,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房内陆面和墙壁都涂有平整的白灰面。

文章图片10

内蒙凉城圆子沟的大型人类聚落遗址

周人在入居渭河盆地建国之前,曾长期在晋陕高原辗转迁徙,与这里的戎狄部族交融杂处。《诗经·大雅》里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就是说的周朝先人掏洞为穴居住的故事。这就是现在黄土高原窑洞的前身。

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东门营村的延庆古崖居也是一种横穴,约开凿于唐代,是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开凿的岩居洞穴,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洞窟聚落遗址之一。延庆古崖居规模庞大、整齐排列,洞窟样式丰富,有单间,有里外套间,还有上下相通的复式跃层。延庆古崖居的总开凿量有3000—4000立方米,需要100人不间断地开凿5年才能完成。延庆古崖居分布着147座人工开凿的石室,面积大小不等,小的2—3平方米,大的20多平方米,门、窗齐全,室内有火炕、烟道、灶台、灯台、马槽、壁橱等设施。

文章图片11

延庆古崖居

另一种穴居为竖穴居室,是在平原或较宽广的台地建造的,这种居室在许多地区都有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裴李岗遗址中有几处口小底大的袋状窖穴,中常放置有石器,骨器和陶器,地面有红烧土痕迹,还有的在坑内作出二层台,穴底也有烧灶的红烧土面。河南偃师汤泉沟也发现过这样的袋形窖穴。

《后汉书·挹娄传》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塚,开口于上,以梯出入。”说的是东北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穴居的情况。“屋形似塚”,说明这种居室的顶部是圆锥形。

文章图片12

穴居图

穴居虽然能避风寒,易营造,但空间面积太小,上下出入不便,且又易被雨水冲灌。随着个体家庭成员的增多,穴居显然已不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与穴居出现的同时或之前,还有半地穴式的房屋。

半穴式房屋,多选择在土肥水美、地势较高、水患较少的区域,且大多数坐北向南。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半地穴房屋的中间,有几根大的木柱支撑屋顶,周围有小木柱,小木柱间用草索相连,再于草外抹泥,称为“木骨墙”。房屋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面积约3—4平方米,周壁直而光滑。地面平整,铺有一层灰白色垫土,地面靠北部有用火的烧土面,有的房子有供出入的斜坡阶梯门道。

半穴式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不过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了不起的发明了。

距今约7000—10300年的磁山遗址发现了两座房基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屋,深约 1.2米,长3米,宽2米,前有一坡道或台阶。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3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由此也可想象苇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考古学家称此器物为全国之最。

距今约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房址大多为椭圆形,结构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单间,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多间房。房址内有灶台、柱洞等。窑址较小,有窑室、火门、烟道和烟孔,有的保留有窑壁和火道。

距今6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典型的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居住区中共发现有40多座房基,都是半地穴式建筑。从西安半坡遗址来看,当时住房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房中都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火塘,在火塘和门口之间用两道低矮的墙做成一个方形的门槛,门口都朝南。

文章图片13

半坡遗址方形半地穴房屋

半坡遗址除民宅外,还有一座大房子,面积约一百六十平方米,坐落在村中心。大概是氏族成员集体活动的场所,一些群众性的公共事务都在这里进行。《左传》中多次提到的乡校,《诗经·豳风·七月》中的“跻彼公堂”是指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大概都指这类房子。

在村子周围挖有一条宽、深各五至六米的大沟,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围墙,既可防野兽的骚扰和其他部落氏族的侵略,同时,雨水大时还可排泄积水。村边大沟上架设一两座小桥连接外边,以便外出采集和渔猎等活动。村子中间还有一两处小沟,可能是家族之间的分界。如果把各个房屋复原的话,便是一个很典型的原始村落。房屋大小不等,相间错落。

文章图片14

半坡遗址半地穴住房

距今约5200―3800年宝鸡北首岭遗址也发现了50多座半地穴房子,也有方、圆两种,多为方形,室内面积为12- 40 平方米,比裴李岗和半坡遗址的房子大。墙壁和地面涂草泥土和料礓石浆,再用火烤成硬面,不仅光滑平整,而且干燥。方形房子通常是在地面上挖成50-80厘米的浅穴,有凸出室外的窄长斜坡或阶梯门道,门道上方搭成人字形棚顶。

文章图片15

北首岭遗址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创造了一种“半穴式”屋。这种房屋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两室相连的布局方式。这种双间房子,内室做成圆形,外室做成方形,象征“天圆地方”。中间连以狭窄的门道,整个建筑平面作吕字形。外墙中还挖一个小龛作灶,有的灶旁还设置小型窑穴。说明内外两室,在使用功能上具有分工作用。这种两室的半穴式房屋,在保温上比单室房屋要好。

由于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彭头山文化和大溪文化以及澜沧江上游的卡若文化都曾使用半地穴式房屋,在燕山以北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居民都是以半地穴式房屋为主要居住形式。半地穴式房屋还具有用材方便,构造简易的特点,而为中国北方居民长期使用。

《墨子·辞过》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湿润,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

黄土高原上的土窑洞就是在古人半穴式房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黄土高原的土质干燥而疏松,历代的老百姓就在这里挖穴为居,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窑洞模式。

文章图片16

现代窑洞

北方远古人类从地穴中走出来,以厚重的夯土和屋架为结构,完成了从穴居、半地穴式建筑到直壁建筑、抬梁式建筑的过程,奠定了北方抬梁式(层累式)建筑的基础。

穴居:居住在山洞或人工开掘的洞穴式房屋建筑。

半地穴建筑:在平地开掘低于地表的空间,并在空间上架设屋顶,房屋仅有屋顶高于地表。

直壁建筑:是半地穴建筑的发展,夯土墙壁已经高于地表,建筑空间完全处于地表之上。

抬梁式建筑:区别于穿斗式建筑柱网用穿枋串联,而是模仿砌体一层层梁架累叠而成,柱网简洁。

文章图片17

北方房屋建筑主要演变顺序

四、南方远古人房屋

由于南方气候多雨多虫,南方远古人类容易受到致疾病的湿气蛇虫侵袭。在不断地对抗自然环境中,发明了依靠大树构木为巢的房屋。建在大树上的房子,远远望去,像一只很大的鸟巢,人们把这种房子称为“巢居”。

巢居最初的样式是,在一棵大树树枝分杈处,架上木材并铺上树枝、树叶,上端以大树的枝干相交搭成棚架,再铺上茅草来遮风避雨。后来人们又懂得在相邻的几棵树上架上树枝,构筑成简易的居所,就形成了南方中华先民最早居住的房子。

文章图片18

巢居

浙江浦阳县上山遗址也是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被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评价为远古中华第一村。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两种类型的房屋基址。一种是柱列式房屋:以挖洞栽柱的方式构建房屋,遗留下来的柱洞呈三排西北—东南向的分布,构成长约14米、宽约6米的建筑空间。另一种是沟槽式房屋,四段沟槽组合成长方形的墙基,残见一个3×5米沟槽转角,其中还发现方形柱坑。

文章图片19

上山遗址

巢居后来发展为干栏式建筑,以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为典型。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

文章图片20

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则是中国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营建过程大致先后经历打桩式和挖坑埋柱式两个阶段,它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成为干栏式木构建筑,它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目前,在中国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还在继续使用和建造这种干栏式建筑。只不过在设计、施工建造材料上比古代更先进。

由于南方气候多雨虫,南方远古人类在不断地对抗自然环境中,依靠大树构木为巢,而巢居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底部架空的干阑式建筑,奠定了南方穿斗式(构架式)建筑的原型。

巢居:地势低洼的地方,人们在树上搭建的简易住房,形如鸟巢,所谓有巢氏,就是领导大家依木筑巢,躲避洪水猛兽的人。

干阑建筑:低洼潮湿的地方,建筑不直接落地,而是由许多木柱架空成二层住房,以隔绝地表恶劣环境。

穿斗建筑:南方建筑的主要形式,基本不使用梁或栿,而是由进深方向每檩立一排柱,并用穿枋组成一榀形构架,非常结实。

文章图片21

南方建筑演变主要顺序

通过以上说明可以看出:穴居、半穴居、巢居、干栏之居,以及窑洞之居,都是因地制宜的产物。《易经·大壮》卦词曰:“适形而止。”这正是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很大,土质、环境、地貌、建材也不一样,中华民族采用了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归一的做法,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类型,这是中国建筑的哲学思维根源。

五、有巢氏是谁

有巢氏在《史记·三皇本纪》《庄子·盗跖》《韩非子·五蠹》《先秦史》《太平御览》《康熙字典》《中国通史简编》《辞海》等古今众多史学、文学、学术专著中均有记载。

《庄子·盗跖》说:“古者禽兽 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

《韩非子. 五矗》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鉴略.三皇纪》记载:“构木为巢室 袭叶为衣裳”等。有巢氏是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即有巢氏时代。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 《中国历史讲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有巢氏简称“有巢“或”巢”,号“大巢氏”,华夏族,位列五氏之首 ,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 ,建立古巢国 。出生在安徽巢湖流域 ,后迁徙至山西省石楼山一带。

文章图片22

有巢氏雕像

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开创了巢居文明。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部落首领,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部落联盟首领,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有巢氏” 是巢居发明人的称号,也是华夏先民所处氏族的代称。“有巢氏” 因为功德和地位,自然成为中国远古氏族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的称号便渐成为氏族的代号。有巢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形成而堪称第一的氏族部落。

有巢氏族发展到大时期,其后裔建立自己的氏族方国--巢国。大禹领导'有巢氏'后裔治理水患,开发江淮 。有巢氏族联盟之女偃攸嫁给大禹并生下,启建立夏朝。在夏、商、周三代,巢国凭借与夏朝特殊的亲缘关系,世代为诸侯国,发展到当代是为巢湖市

《春秋》首记:“楚人围巢”。《春秋》《左传》凡15处见“巢”,专家考证其中“巢”均指巢国。所涉事件既有楚国兴兵征“巢”,又有楚、吴交战祸及巢国。

《书序》云:“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郑玄注:“殷之诸侯,伯爵也,南方远国。武王克商,慕义来朝。”

《国语》就已经指明:“南巢,扬州地,巢伯之国,今庐江居巢县是也。”;

《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

《初学记》考:“庐州,古庐子国也,烈王都之,南巢之地。”

《大明一统志》卷十四《庐州府》:“巢县,在州城北九十里,本古巢伯国。”

嘉庆《庐州府志·沿革志》:“庐州府,《禹贡》扬州之域,殷、周为南巢及巢国。”

巢国在《尚书》、《班簋》铭文均有载,直至鲁昭公二十四年为吴国所灭。秦于前223年设居巢县。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一件蜚声中外的国宝级器物《班簋》,是西周穆王时期毛伯所作。《班簋》铭文中,有“秉、繁、、巢”四个国名,其中的“巢”就是有巢氏后裔所建方国--巢伯国。学界对《班簋》铭文中的“巢”指今巢湖市一带没有太大异议。

20世纪80年代随着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打破了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史论断。凌家滩遗址(就在现巢湖市边上)自1985年被发现后,通过发掘过程及出土文物分析,足以佐证凌家滩遗址是已存在政、军、神三权的有巢氏部落中心。

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从凌家滩已经发掘的所有墓葬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凌家滩先民正具备着这样的血缘氏族特征。从年代上看,他们处于有巢氏时代的晚期。

结语

《中国“家与国”起源探析》 中说:“在华夏诸氏族中,只有有巢氏是可梳理推断清楚,有源、有根、有据的家与氏族部落起源与延续的一个氏族。”即中国最初的“家与国”的起源。

有巢氏”是“圣人”而不是“神祗”,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第一圣祖。“有巢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让整个人类世界进一步赏阅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性、科学性与创造性。

有巢氏开创巢居文明的伟大功绩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建造理念来自于有巢氏巢居文明内涵。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建造理念即效仿有巢氏“巢居”的古老智慧。鸟巢和北京世园会中国馆的建造,表明了当今社会对“有巢氏构木为巢”人类源文化的景仰。昭示巢居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