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清康乾间民间隐逸诗人吴中相遗稿《石斋诗草》 || 张克靖发现、标点、说明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3-02-27 发布于上海

石斋诗草

枝阳吴中相达叔遗稿

临洮吴镇松崖评点

发现、标点、说明   ‖  张克靖

吴中相,字达叔,会宁人。约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享年八十三岁。善诗,江东才子杨芳灿称其诗“孤怀月朗,逸藻霞飞。迎风兰蕙,竞体独芳。初日芙蓉,自然可爱。”吴中相的诗歌虽然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但是因为身份卑微(仅仅是入资捐纳的一个监生),清代和民国的县志中没有任何记载,可以说是会宁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真正的民间高士和隐逸诗人!

按:杨芳灿,字才叔,号蓉裳,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一说扬州人。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乾隆四十二年(1777)考为拔贡生,从四十四年(1779)开始,历任甘肃伏羌(今甘谷)知县、灵州知州、户部员外郎。尝主讲衢杭、关中、锦江三书院,修《四川通志》。工诗词骈文,著有《真率斋稿》十二卷、《芙蓉山馆诗词稿》 十四卷、骈体文八卷。名入《清史列传》。与洪亮吉为“总角交”,被其誉为“江左老诗人”。芳灿少时曾在袁枚的随园住过一段时间,为袁枚的及门弟子,更是陇上著名诗人吴镇的至交和“韵友”,多有诗词唱和与书信来往。吴镇得以和袁枚书函来往,就是由杨芳灿引荐的;吴镇的散文集《松崖文稿》就是由杨芳灿编选和作序的。

枝阳门人(门生)吴与谦,持其曾祖石斋翁之诗一卷,而求序于予(我),时翁没已二十馀年矣。按墓志,翁讳中相,字达叔,号石斋。少而至孝,尝割肱(gōng,上臂,俗称“大胳膊”)以疗其亲。及长,以服贾废书,铢积锱累,遂援例为国学生(即监生,也叫“太学生”)。盖翁恂谨赡家人也,孳孳谋生,兼且周旋世故,宜若于风雅一道,有所未遑;今观其《石斋诗草》,抑何闲情逸致之有馀,而不染市井之尘氛也?予尝谓:“诗者,乾坤之清气,肺腑之灵机也。得其趣者,虽学有浅深,工与拙半,然即可以免俗矣。故不学诗者,凡饮酒、看花、游山、玩水,若无一而可焉。”然则翁之诗,翁之性情也,即翁之声音笑貌也。吾未见翁,而恍若睹面矣。翁屐齿未越秦陇,然近处所经,如崆峒、马鹿诸名胜,皆能登峰造极而题咏与俱,阛阓中乃有斯人而有斯诗也,贤者固不可测哉!翁年八十三而卒,意其容与讴吟,即为攝养,惜乎卷帙散亡,仅存此寥寥一卷;然吉光片羽,固不贵多,此即足光家乘(家谱,家史)矣,与谦其宝之哉!少陵之诗,源出必简,尔曹能继翁诗而更广大之,是则余之所望,而亦乃祖乃父之所厚望也夫。

乾隆壬子(五十七年)(1792)蒲月(五月)

洮水吴镇信辰甫顿首拜撰于兰山书院
按:吴与谦,字六吉,迟至道光间才考为岁贡生。吴镇此序实际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此年季秋(九月)兰山书院刊刻山长(院长)吴镇的《松崖文稿》时,吴与谦作为“松崖文稿校订人氏”之一,顺便向恩师吴镇为其曾祖吴中相的《石斋诗草》(共五十首)求写了这篇序。序成后,以《会宁吴达叔诗序》为题,编入了当年出版的《松崖文稿》,文后附有一评语:“通篇修洁,然岩壑具在其中。受业魏公翼识(这里读zhì,音义同“志”,意思相当于“谨记”)。”《石斋诗草》的刊刻地点,和笔者日前发布的会宁清代首位进士李玩莲的纪念文集《香远堂集》一样,也是兰山书院。

这里所录的是两年后亦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改定稿”,文字与“初稿”略有出入,例如开头一句,初稿为“枝阳有及门(正式登门拜师受业)吴生与谦者,持其曾祖达叔翁之诗一卷,而求序于予,时翁殁已二十馀年矣”。特别是下面的“遂援例为国学生”,初稿作“遂入资(捐钱)为国学生(即监生,也叫“太学生”)”,改得很有意味,因为“入资”等于赤裸裸地说“国学生”的资格是拿钱买来的,不光荣也“不好听”,于是乎就改成了含蓄一些也“体面一些”的“援例(按照相关条例)”。

笔者在前面的“开场白”中推断吴中相约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是以此文初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准,再结合文中提供的信息“时翁没已二十馀年”“翁年八十三而卒”为根据而推算出来的,因为原文的“二十馀年”本来就是个约数,笔者的推断自然没办法精确,但相差不会太远。

吴镇,初名昌,字信辰,一字士安,号松厓,别号松花道人,兰州府狄道州(今临洮县)人。祖籍甘肃会宁,始祖吴君爱于明万历九年(1581)迁居临洮。清康熙六十年(1721),吴镇出生于临洮菊巷旧宅。乾隆十五年(1750)中庚午科举人,从乾隆二十五年(1740)开始,历任陕西耀州学正、山东陵县知县、湖北兴国州知州、湖南沅州府知府,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解职还乡。晚年主讲兰山书院,达八年之久。嘉庆二年(1797)卒,享年七十七岁。

吴镇是清代甘肃最杰出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多首。著名文学评论家、《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称赞他的诗“深奥奇博,妙万物而为言,于唐宋诸家,不名一体,可谓集大成矣”,“新妙奇警,夺人目光”。况周颐的《惠风词话》也选录了吴镇的词,并评论说:“铿丽沉至,是能融五代、入南宋者。”

《松花庵全集》是吴镇全部著作的汇集,共十二卷。其中属于散文体的有《松崖文稿(正编)》、《松崖文稿(次编)》。属于诗词类的有《松花庵诗草》、《游草》、《逸草》、《兰山诗草》。《松花庵诗草》是作者本人从全部诗作中筛选出来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看作是吴镇的诗歌选集;《游草》主要是在山东、湖北、湖南等地任职时写的纪游诗;《逸草》是经吴镇自删后由诗友杨芳灿复选并加点评的集子,其中还包括四十三首词;《兰山诗草》是他罢官后主讲兰山书院时的作品集,内容以吟咏地方山水、风物民俗、自然风光为主,是吴诗的精华部分。

吴镇虽然祖籍是会宁,但他的出生之年亦即清康熙六十年(1721),上距其始祖吴君爱迁居临洮的明万历九年(1581),为时已有140年,从始祖君爱四传而至其祖父伯裔(字次侯,增生)(按辈分计算,君爱是吴镇祖父伯裔的高祖父),五传而至其父秉元(字乾一,廪生),六传而至他自己。如果把始迁临洮的吴君爱算作第一世,传到吴镇,已经是第七世了。所以吴镇只能说是临洮人,而不能说是会宁人。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儿:一位已故的县志老编辑,在一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吴镇)有篇作品叫《会宁吴达叔诗序》,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他的祖籍确实是会宁。”很显然,这位老编辑只是从某个报刊上发现吴镇写有这个标题的文章(即《会宁吴达叔诗序》),而没有读到文章的内容,便率尔操觚,自以为是地把“吴达”当成了人名,而把吴中相的字“达叔”的“叔”字当成了表示辈分的“叔叔”的“叔”了!看来,治史为文不可不慎,稍一疏忽,就会闹笑话的。

石斋诗草

六盘

六盘山势与云连,送尽行人不记年。

此是龙头真锁钥,萧关流水莫凄然。

殊有情景,寄慨良深。

遊山逢云雾作

层峦叠嶂喜当前,忽有阴云断复连。

安得封姨为扫净,虚空高处见青天。

意境俱佳。

春雪

淡沲春光碧草妍,无端忽见雪连天。

梨花片片浮江面,柳絮纷纷落陌前。

霁后竹流湘女泪,晴来榆结沈郎钱。

宜人最是闲携酒,日暖蓝桥玉袅烟。

五六风华。

桃花山

散步桃花径,红云一望迷。

山藏春色里,路转夕阳西。

药院幽人住,香台好鸟啼。

游观无限景,何似武陵谿。

山藏二句精妙。

初月

尖尖两角一弯斜,便有清光入桂花。

借问银河谁罢钓,玉钩抛在半天涯。

意新语隽。

拟宫怨

名花灼灼压春红,几度离披怨晓风。

一点芳心摇夜月,秋光先到蕋珠宫。

挽友

君今跨鹤赴仙乡,几度追思几断肠。

迢递音书真杳杳,依稀谈笑亦茫茫。

阶前蛩泣三更月,门外鸟啼五夜霜。

愁向佳城还一望,不堪烟草更荒凉。

腹联精炼

闺怨

关山云万里,孤枕抱愁眠。

梦里肠潜断,凭谁诉可怜。

淡远。

赏菊

嫋嫋东篱下,黄花淡晚烟。

风来含露舞,月出抱霜眠。

不附三春景,常开九月天。

陶翁虽化去,岂竟少人怜。

结有远意。

宿山寺

日暮青山散彩霞,行行且憩老僧家。

相逢不用谈闲事,笑对风幡问法华。

略见机锋。

偶思

严风吹雨满天涯,散入枝阳处士家。

焉得江南春到此,山城带雪看梅花。

情味绵邈。

除夕

雪虐风饕岁暮天,孤灯暗淡益悽然。

蝇头枉费经营力,蜗角空怀战斗年。

谁念驰驱心未遂,自伤衰朽学难坚。

而今身外无穷事,可是来生尚有缘?

三四言之慨然。

边城怨

西风昨夜报新秋,吹到交河古渡头。

牧马滩中羌笛起,边声何处不生愁。

一望天山一段愁,伤心雪窖水悠悠。

双鱼傥寄枝阳客,附我千行血泪流。

音节俱悲壮。

次王允伯牡丹韵

国色压群芳,天然艳丽妆。

馀春增气色,大块焕文章。

雨过凝甘露,风来散异香。

游蜂兼戏蝶,谁作探花郎?

颔联雄浑。

按:王允伯,其人不详。古有“允执其中”一语,按照古人的名和字的意思往往相关的规律推断,此人当为雍正七年(1729)乙酉科拔贡王执中。道光十一年《会宁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中录有一篇王执中作于乾隆九年(1744)的《重修庙学碑记》和大约作于同一时期的两首诗《赠节妇吴氏(廪生丁中俊母)》《赠节妇梁氏(吴禹鼎妻)》。王执中为今柴家门镇二十里铺人。二十里铺王应甲老人所藏之《王氏家谱》云:“执中,拔贡生,分居徙城(分家后迁居县城),乱后(指同治战乱之后)不详其嗣,南乡安家湾王俊等即其裔也。葬于二十里铺姚二湾庄后。”谱中没有记载王执中的生卒年,只记载说王执中的胞兄王建中,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据此可知王执中约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之后的数年内。

会宁县博物馆藏有一通1989年出土于县城北校场的《司铎李夫子(李世隆)墓碑记》,系“乾隆五十四年(1789)岁次乙酉十月吉日,受业门人范保太敬撰、宋亨敬书”,中云:“师尝受业允伯王先生。先生殁,子孙相继多故,师独居深念,泪落温襟。每岁时,必其公服,黎明诣主(神主牌位)瞻拜,常失声(痛哭)。”李世隆,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卒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享寿八十有一。乾隆初年岁贡生,三十四年(1769)至三十七年(1772)受会宁知县河南襄城举人李巨源延请主讲会宁县枝阳书院,四十八年(1783)任陕西府谷县训导,“未再期(还不到两年整),以不得行意,致仕归,从者益众”。

览镜

时光朝又暮,忽忽忆华年。

偶览菱花镜,秋霜落鬓边。

足令桓子野唤奈何矣。

夜闻铁马

凉夜迢迢近五更,檐前铁马为谁鸣?

无端唤得愁人起,一枕南柯梦不成。

高唱入云。

马麓山

策蹇悠悠过小桥,五峰相向出云霄。

风声夹岸频来往,日影临溪自动摇。

野鸟嘤嘤天外叫,闲花簌簌水中飘。

楼台半在青山里,游赏何须叹泬寥。

轻圆流利

五峰高处晚风秋,谷静云闲水自流。

万叠烟鬟如锦障,一弯月角似银钩。

钟声嘹亮腾霄汉,炉气飞扬贯斗牛。

仙境盘桓宁易得,无心再拟武陵游。

按:马麓山,一般写作“马鹿山”,通称莲峰山,甘肃渭源南部山地,距县城30多公里。顾炎武《肇域志》(三)《陕西·陇西》:“莲峰山,俗名马鹿山。其山五岭分立,曰西五台。大台之佛殿覆以铁瓦(是否即铁瓦寺?),其四台俱有佛刹,总为圆明寺。怪石林立,药草芬芳,松柏蓊郁,溪流萦绕。佞佛览胜者,其途如市,一方之胜境。” 据明万历间陇右道御使朱燮元《重修夷齐庙碑》及《渭源县志》载,莲峰山最初叫首阳山,后来东汉杨虚侯马武曾驻扎山下,人们为了纪念马武便叫它马武山,但当地百姓都叫它马鹿山。传说商末周初,孤竹国两位皇子伯夷叔齐互让君位,不食周粟,沿渭河出走,最后隐居于此,靠采摘山上的蕨菜充饥度日。玉皇大帝怜惜两位皇子的气节,生了恻隐之心,派天上的两只神鹿下界,用乳汁喂养他们。二人死后,神鹿经常出没于山林。村民见此鹿似马似鹿,又非马非鹿,高大魁梧,健步如飞,便起名叫马鹿。因有马鹿出没,遂称此山为马鹿山。今大山上留有明嘉靖三十七年惠大夫辽东太仆少卿翼浍撰写的《圆明寺灵异记》碑;五台矗立着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陇西进士杨恩撰写的《首阳山辩》碑;皇洞有《李仙师传》碑。

晚眺

一上高峰眺晚晖,黄昏山下语人稀。

月明池畔闲鸥宿,风定林间野鹤归。

花散异香迷竹径,草生寒露拂蓑衣。

不辞长夜逍遥乐,山寺炉烟傍紫微。

清腴。

咏红黄二色菊

一般秋色绽篱东,种种寒香气味同。

更有诗中堪画处,黄罗伞下状元红。

咏物诗不嫌纤巧

秋闺怨

秋暮风寒夜雨凄,梦魂几度到辽西。

牵衣欲问从军乐,恨煞无情报晓鸡。

高秀。

徐烈女墓次柳子和

兰兰何处是,打土瘗阡头。

祖水迷春信,桃峰锁暮愁。

月明猿上冢,风定雁当楼。

夫婿魂安在,江天夜夜秋。

风格和雅。

按:道光十一年《会宁县志》卷之九《人物志·烈女》云:“邑桃花山黑虎殿侧,有一古墓,碑刻'楚阳烈女徐兰英墓。康熙三十九年(1700)七月立’相传前县徐文璝女。按碑中年月,适前县徐在任时。可惜其烈迹不传,特附记之。”查道光十一年《会宁县志》卷之八《秩官志·知县》,徐文璝为江南兴化监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三十六年(1697)任会宁知县。三十七年(1698)贾之彦接任,任至四十年(1701)。道光二十年(1840)《续修会宁县志》卷之下《艺文志》内有时任会宁知县陈墉作于道光二十年(1840)的《徐烈女碑(并序)》一文。

柳子和:即柳鹤鸣,系柳迈祖曾祖维宸之幼弟。柳迈祖《四松堂古文》卷之七《柳氏宗谱·传略》云:“鹤鸣,字子和,增生。才敏绝人,自谓通显可立致,不当以诸生老。尝醉落坑坎,闻有过者曰:'此柳增生也!’掖出之,遂不见。方悟前定。年三十馀卒,无子,沧继。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五月二十七日),卒雍正十三年(1735)(四月十五日),葬(城东三里之)凤凰台。”括注为笔者所加。
寻春

儿童送我出南郊,我为寻春过野桥。
到处寻诗诗不见,新诗却在杏花梢。

暗合前人,亦觉俊逸。

昭君怨

塞上阴云惨不收,含悽晚眺雁门秋。
眼前自有还乡路,欲往从之只梦游。

圆浑浏亮。

夏旱喜雨

肤寸云初合,轰雷震百川。
雨梳山发净,风点浪花圆。
鱼雅还占梦,龙爻恰在田。
甘霖随处处,寰宇颂尧年。

雨梳二语新颖。

崆峒

太华高临尺五天,崆峒碧落亦相连。
烛光夜挂遗弓月,炉气晨飘铸鼎烟。
云护苍崖元鹤洞,水分幽谷广成泉。
支筇更上香山寺,百二秦关在眼前。

颔联精确,亦能化典。

游东西台

玩罢东台复向西,香风吹处翠烟迷。
黄莺呖呖啭芳树,紫燕飞飞啣细泥。
两岸青岚飘远近,一湾绿水咽高低。
夕阳欲下忘归路,入竹穿松问小堤。

两岸一联刻画极工。

即事

为厌嚣尘扑面沙,峰前岭后玩烟华。
满林新叶呈珠露,几处危楼映彩霞。
云外青山山外树,谷中绿水水中花。
而今懒作闲情赋,愿起丹炉学道家。

笔锋缥缈。

边城怨

落日下萧关,西风透骨寒。
故乡鱼雁杳,谁念着衣单!

浑成。

代人悼亡

多少缠绵一梦休,香魂渺渺倩谁留?
寒山落日新松槚,肠断仙云绕墓头。

写景凄切,情溢毫端。

野游

前峰后岭白云深,到处看花听鸟吟。
秃管频拈题不尽,聊将绮语写清心。

疏落。

秋思

寒霜飞四野,惨淡一天秋。
红叶为谁醉,黄花空自愁。
西风吹不住,北雁去无休。
多少关心事,凭栏暗点头。

结有余味。

山行遇雪

山行终日路迢遥,且自骑驴过小桥。
碎踏银花光一片,酒旗翻处雪飘飘。

风致佳绝。

寒夜闻笛

羌笛悠悠学凤吟,曲中折柳怨何深。
无端吹落关山月,愁煞长途旅客心。

声调铿锵。

野游

平野经年屐齿稀,丹崖点翠映斜晖。
溪边浪静鱼相贯,岭上云闲鸟自飞。
看奕从教心劫劫,拈花不觉笑微微。
生平酷爱山间趣,会整丝杆坐钓矶。

冲融。

杏花迟开

杏花不伴老梅妆,候得春残渐吐香。
想为曲江春宴好,一枝红待状元郎。

风韵绰约。

边城怨

一霎同云忽满天,牙旗飘处指燕然。
夜来寒气侵人骨,却忆袁安拥雪眠。

匪夷所思。

秋日再过六盘

再上六盘开眼界,秋澄万象翠相连。
山间戏鸟啼红叶,水畔游人采碧莲。
珠露缤纷金殿外,罗云掩映玉楼前。
曾经绝顶舒长啸,秦陇平分控百川。

笔姿流畅。

闻雁

暮秋芳草尚萋萋,旅雁穿云去影迷。
何事不知人意苦,声声叫断夕阳西。

蕴藉。


曾向溪南处处栽,疏枝斜影共徘徊。
人间热客谁能赏,留取寒香伴雪开。

寄兴不浅,足洗尘襟。

山游

寂寂寒山里,孤村起暮烟。
静观生道趣,闲步失尘缘。
槛外低西岭,窗中小北川。
何当携谢句,搔首问青天。

秋夜飞雪

变幻浮云翳晚霞,初秋已见雪飞花。
儿童共说园林好,几树寒鸦似玉鸦。

气韵萧疏。

闻箫

玉箫何处送遥音,吹彻秦楼夜夜心。
了得春婆原是梦,好将清韵涤尘襟。

飘逸。

和友人思乡

千里乡关在,悠悠入梦中。
愁逢长夜雨,忍听破窗风。
故旧频相念,音书远未通。
何时还束载,策马过桥东。

幽细。

过西宁城

苍茫鄯善古时秋,人道繁华较昔优。
满眼连城沙草路,青山依旧水长流。

秀润而兼隽永。

红黄白杂菊

篱边洋菊几丛丛,黄白枝间又锦红。
寄语渊明开醉眼,好将甲乙判西风。

丰神奕奕。

桃峰遇雪

碧雾寒云锁半空,六花飘荡舞春风。
银妆古树千枝白,玉掩悬崖两岸红。
林鸟呼群声唧唧,樵人携伴走匆匆。
无端忽忆山阴棹,都在江天图画中。

机致潇洒。

挽友

与君何日再衔巵,泪染衣襟不自知。
却叹交深情更苦,输他交浅少相思。

深婉。

后登崆峒

问道仙宫傍石梯,巉岩高与白云齐。
攀林一上雷峰顶,手摸青天赤日低。

健举。

吾族六吉,枝阳之秀俊也,与余缔交颇笃。今年夏,手持其曾祖石斋翁之诗一卷而示余曰:“此诗什袭有年,今欲付梓以光家乘,可乎?”余受而读之,觉翁之性灵潇洒,笔墨清幽,真令人如饮防风之粥,历七日而口犹香也。余学浅才疏,于此道本无所解,然感六吉之意,聊缀数言以伸景仰。至于翁之品行学问,则家严(即吴镇)序中已详言之,兹不复赘云。

后学宗末(同宗晚辈)承禧(吴镇之子)顿首拜跋
按:吴镇有子三人,长承祖,太学生(监生),先父而卒;次承福,太学生(监生);三承禧,廪生。李华春在所撰《湖南沅州府知府吴松崖先生传略》中说:“二君(承福、承禧)积学敦品,皆以能诗世其家。”

吴镇的序言开头只是简单地称吴与谦(六吉)为“枝阳门人”,并没有说与他是同一宗族(即同姓又同宗),而其子吴承禧的“跋文”一开头就亲切地称吴与谦为“吾族(“我们”家族族的)六吉”,落款时又自署为吴与谦曾祖吴中相的“后学宗末”(同宗晚辈),说明临洮人吴镇不但祖籍是会宁,并且和吴与谦是同一宗族的“亲房人”。会宁城乡(主要指县城和四房吴乡的大、二、三、四房吴几个村庄)的老户吴氏据说都是同一宗族,但是否属实,因为临洮吴氏和会宁吴氏最早的的家谱都已无存,笔者不敢贸然断定。关于吴中相,清代和民国间的会宁县志没有任何记载;对其曾孙吴与谦,道光十一年(1821)《会宁县志》卷之十《选举志》只是简单地标明是道光初年的岁贡生,再没有任何信息,其后裔为谁,更是无从得知。不过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进士吴思权在他的《平一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道光元年(1821)三月初,到祖坟相度地势,掘栽树坎(树坑)九只(个),买来树两颗,以天雨之故,树少也。三日至蔴黄嘴上曾祖坟,坟系坐北向南,在左边顶高一座,吴与鼎曰其七世祖坟亦在此处。闻东山中间新迁坟,系自老李岔迁来者,皆明时(即明朝)衣冠。吾族坟先在古累坪,后又卜葬东城背后,又至蔴黄嘴。此嘴坟地甚大,而诸家各自营新坟者,倘(或许,大概)以地远之故欤?四日至俞家川始祖坟,坟只两座,相距数十步,予(我)与南关一头祭左首,东关一头祭右边,不知何故。

引文中的“吴与鼎”和吴与谦明显是弟兄关系,吴与鼎与吴思权祭扫的是同一处祖坟,这就足以证明临洮吴镇和进士吴思权属于同一宗族,而吴思权一支洵为明清两代会宁真正的书香世家(个中因由以后慢慢再说),如果再和临洮吴镇联系起来,吴家没问题是会宁最为古老最为显赫的书香仕宦世家!

《平一日记》中有一则约作于道光元年(1821)正月某日(笔者节录时漏抄了日期)的笔记:吴信辰《夜梦牛真谷师》诗云:

愁云一片寻我师,碧落黄泉两不知。
何忆今宵残梦里,空山堂上更题诗。

作此日记时,吴思权人在会宁,此诗极有可能他是从家中保存的吴镇的《松花庵全集》或《松花庵诗草》中看来的,因为其同祖父兄吴联奎(字峻山)和吴与谦一样,也曾求学于兰山书院吴镇门下,也是“《松崖文稿》校订人氏”之一,家中存有吴镇的诗文集是完全有可能的。
《平一日记》中还有一则日记(月日漏抄):

读《随园诗话》“家寄空书(家书空寄?)写亦难”句走笔

花笺层叠手频裁,正是江南放早梅。

只恐陇头逢驿使,犹传来信到金台。

(指北京,而作者此时身在江南)

笔锋淡扫是催成,急就章中百戚生。

纵使熏香重染翰,迁延不尽故乡情。

蔡邑侯、周莲峰、刘焕章信寄《随园诗话》,有感走笔。

蔡邑侯指蔡曾沂,四川崇宁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始任会宁知县。周连峰指举人周西范,吴思权母亲(举人吴锡绶妻)姓周;刘焕章其人不详,当系会宁拔贡刘翰华次兄刘翰章一名的误写。刘翰华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比吴思权大三岁。吴思权祖母(吴友纯妻)姓刘。

再按:牛运震,字阶平,号真谷,山东滋阳县马青(今兖州市新兖镇牛楼村)人。高祖牛天铸、曾祖牛起宗、祖父牛洪范均为贡生,其父牛梦瑞亦为拔贡。生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比吴镇大十五岁),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二十二日酉时,终年五十三岁。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乾隆三年(1738)出任甘肃秦安知县,在县署东侧设立陇山书院,“日与诸生讲习,民始向学”,学生中有不少科举高中,秦安也因此被人们誉为“陇右邹鲁”,至今上镌“真谷先生讲学处”的石碑犹存于书院旧址。乾隆六年(1741),朝廷又令其兼任徽县知县;乾隆八年(1743),又兼摄了两当知县,一人同时治理三县,事务非常繁忙,为了方便办公,他特意在三县中心点的大门镇(别名“小甘州”)设堂听讼断案,其五言诗《大门镇晓行》中的“一身三县宰,憔悴小甘州”,道尽了其中甘苦。乾隆九年(1744)逢甲子乡试,牛运震被召赴西安任考官。乾隆十年(1745)调任平番(今甘肃永登县)知县,后又兼摄了古浪、平古两县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被诬罢官,受聘主讲兰山书院,一时才俊云集,陇上人文大盛。其得意门生有临洮吴镇,皋兰翰林梁济廛、诗人江得符(字右章)、方志学家黄建中(字西圃),武威孙甫(原字有单人旁),秦安吴墱、秦安胡釴(yì字鼎臣,号静庵,又号后汉)。李华春在所撰《湖南沅州府知府吴松崖先生传略》中把甘肃的吴镇、胡釴和陕西潼关县的杨鸾(字子安,陕西潼关人)、陕西三原县的刘绍攽(bān)(字继贡,号九畹)合称为“关中四杰”。按:李华春,字实之,号坦庵,兰州府狄道州(今临洮县)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举人,初任陕西清涧县训导,升授富平县教谕。长于诗,著有《坦庵诗草》、《训蒙草》。

牛运震在《玉芝亭诗草序》中说:“余宦西睡十年,从余游者一时才俊百数十人,其学为时文而庶乎至吾之所至者,秦安吴墱一人而已,顾不肯为诗。其为诗而能学吾之所学者,则于临洮吴镇又得一人焉。镇为诗不自从余始,而自从余诗益工,其所以论诗者日益进。”尝谓人曰:“吾宦陇上,英俊多从之游,然深造自得,能信今传后(使今人信服并流传后世),诗惟狄道(临洮)吴镇,文则秦安吴墱而已。”(见《重纂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之十六吴墱传)又在《松花庵诗序》中说:“镇年十二能诗,年二十六学于余,年三十能焚诗(即能“悔其少作”,将自己不满意的诗篇无情地删汰)。”因其学问淹博,教学有方,深得学生敬佩,回归故里时,其门生吴镇等不远千里步行送他到西安灞桥方才返回。

牛运震回到兖州后闭门研习经学,和家乡的儒士探讨交流治学经验,并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天下名士,其间还曾主讲过晋阳、河东两书院,深受山西、河南两省教育界推重。著有《空山堂文集》十二卷,《史论》二十卷,《塞山堂易解》四卷,《春秋传》十二卷,《金石图》二卷。《清史列传》有传。牛运震被时人尊称为“空山先生”,吴信辰《夜梦牛真谷诗》末句“空山堂上更题诗”就是即此而言。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