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致政:再论肇庆古城墙始包砖于宋崇宁初——兼谈英州真阳郑敦义、郑良父子

 恶猪王520 2023-02-27 发布于新疆

笔者从2016年至2017年在《西江日报》《肇庆名城荟萃》《肇庆学院学报》发表多篇文章讨论肇庆古城墙的选址与始建年代(其中始建年代主要指始包砖年代)。主要结论,一是认为地方史学者普遍认为的汉唐高要(端州)旧址在渡头村或黄岗圩的观点缺乏可靠证据,主张所谓汉唐旧址就在现址附近;二是认为郑敦义政和癸巳即政和三年(1113)筑石城(即肇庆古城墙始包砖)可能是地方志传抄的错误,根据七星岩郑敦义崇宁元年的题名石刻和古城墙抢修发现的“崇宁元年”“壬午”铭文城砖,可以确认郑敦义拓修肇庆古城墙为砖城,事在崇宁初。其后在经手的文物调查研究和参与的肇庆古城墙考古勘探发掘中,又有一些新的发现,可以对这两个问题进一步佐证完善。本文先以肇庆七星岩、英德碧落洞、德庆三洲岩三处石刻对“肇庆古城墙崇宁初包砖”做进一步申述,顺便对郑敦义郑良父子事迹略作梳理,分享于下,以请教于同行、同好。

图片

郑氏父子相关题刻

根据时间顺序,肇庆七星岩郑敦义题刻最早(图一):

七星岩石室岩内东壁6号,崇宁元年郑敦义题名石刻:上自端王即位,升潜藩为节镇。开府之初,叼奉明命,辛巳夏末到官。壬午暮春暇日携家来游,真阳郑敦义。

图片

图一 七星岩郑敦义题刻拓片照

此刻为行楷,比较罕见地采用了竖排右行。题刻记载了宋徽宗即位后,端州潜藩升为节镇,开府之初委任郑敦义作为节镇长官,郑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夏末到端州任官,次年崇宁元年(1102)三月(暮春)带领家人游历七星岩。其中“壬午暮”三字漫泐不清,道光《高要县志》已经有恰当的解释:“刻内官字下当一石窍,壬子(午)避之故特疏。《广东志》及翁氏《金石略》据拓本误以为阙文,翁氏有为四字读之不成文义。”也就是,翁方纲《金石略》根据“官”字下有四字空格,认为阙文是四个字,无法读通;《高要县志》修撰者认为是“官”字下有一“石窍”,漫泐处应为三字“壬子(午)暮”,可从。

其次为英德碧落洞郑敦义、郑良题刻(图二):

图片

图二 碧落洞郑敦义、郑良题刻照片

该题刻实为两则,包括郑敦义题名刻与郑良题跋。

郑敦义题名:金丹仙事杳难寻,一水中流碧浅深,自恨此身非我有,何时重得洗尘襟。

郡人郑敦义彦忠罢守兴庆赴明道宫携家来游。癸未仲秋四日。

郑敦义题刻为正书,竖排左行。包括七言绝句一首和题记,记载其罢守兴庆军赴明道宫,携家人游历碧落洞一事。落款癸未仲秋四日,为崇宁二年(1103)年八月初四,题记中还出现郑敦义的字彦忠,而肇庆地方志记载为“尚仁”,或为两个“字”,或地方志有误。

郑良题跋:上遥以端王即位,升端州为节镇,召封先公付以开府务。事毕请宫祠,家来游,作此诗,命兄书。良时为重侍焉。屈指二纪馀矣。宣和庚子出使本路职事,少暇,首尾六年,始复一到,目覩所题而先兄以太府丞才迁尚书郎卒。追念天性手足之爱,概然兴感,无以自堪。靖康元年五月十四日。男朝请郎充右文殿修撰广南东西两路转运使提举本路神霄主清万寿宫提举茶盐公事提举市舶事措置坑冶赐紫金鱼袋良谨题。

郑良题跋也为正书,竖排左行。内容主要是追忆了其父亲郑敦义题名石刻由来,并提及自己于宣和庚子(1120)起任职广南东路,六年后(1126)才得空来到这里,看到当年父亲的题刻,而当时书写题刻的兄长刚获升迁却不幸去世,因感怀而留题跋。但郑良题跋中乃兄名字恰好漫泐难辨,似有一个绞丝偏旁若隐若现,有一个较小的字似乎为后补,接近“緫”,即“总”(下文暂用)。

再次为德庆三洲岩郑良题刻(图三):

图片

图三 三洲岩郑良题刻拓片照

三洲岩东南至西南壁,编号为三洲岩石刻序号79,宋重和二年(1119)郑良题名:重和二季正月四日,真阳郑良少张奉檄西江,瞻视神霄宫宇,同四明周冲和仲、浚仪丁钊宗康来游。弟绎季成书。宣和三年四月初一日,摄权端溪县尉严力臣刻石。

三洲岩郑良题刻为正书,竖排右行。记载郑良初任职于西江地区,同周冲、丁钊等游三洲岩,题刻为其弟郑绎所书,题刻中还交代了郑良、郑绎的字,分别为少张、季成。

三处四则题刻,风格各异。七星岩字体古拙,未特别标明书者,推测应当为郑敦义本人手迹;碧落洞郑敦义题名刻,根据郑良题跋所述,为郑敦义长子郑总所书;郑良题跋当为郑良手迹;三洲岩为郑敦义三子、郑良三弟郑绎手迹。如果记载判断不误,那么四则题刻,分别为郑氏父子四人笔迹,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图片

题刻中的郑氏父子及其宦迹

七星岩、碧落洞题刻都提到郑敦义,无论肇庆府县志还是英德地方志对郑敦义记载都很简略,且多矛盾。只记及其为英州真阳人,元丰间举文科、知潮阳县,又说仁宗时知端州,曾在端州筑石城,因而民永怀之,与城墙相关的披云楼、南薰亭、北门桥、桄榔亭等也被记在了郑敦义名下。

从两则题刻可以看出郑敦义应是特地被召封委以兴庆军节镇开府重任,道光《肇庆府志》卷二十一录有《端州升兴庆军诏》,《宋大诏令集》收录了《端州升为节镇诏》(元符三年十月乙卯)、《端州境内德音》(元符三年十一月丁卯),根据这些材料,可以确证元符三年(1100)十月端州升为兴庆军节镇,而根据七星岩、碧落洞这两则题刻,我们可以明确郑敦义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夏末到端州就任兴庆军节度使,崇宁二年(1103)罢官,请宫祠赴明道宫,于是年八月四日在碧落洞留下题刻。在端州满打满算任职仅仅2年。则郑敦义主持肇庆古城墙包砖的工程只能在这期间。七星岩还有崇宁四年(1105)二月十八日知军州事张渐题刻,距离郑敦义罢守大约一年有半,推测张渐当为郑敦义的直接继任者,也是郑敦义已经于崇宁间罢官离端的重要佐证。

郑敦义罢官兴庆军后应该是请宫祠获恩准,出任明道宫宫观官一类的闲职。宋代崇奉道教,太宗时始设宫观官,真宗、徽宗时不断扩大。北宋前期,宫观官多由朝廷重臣兼任,经常参与宫观管理及道教活动,实理其事。熙宁年间,由于王安石变法等原因,宫观官成为统治者用以“佚老优贤”、处置异己的闲职。徽宗时,出现了挂空衔而食禄的祠禄宫观官与实理其事的兼职宫观官并存的局面。任宫观官不仅有优老养贤之意,而且包含贬谪与落职。考察郑敦义题诗诗意,感叹此身非我所有,渴望早日得洗尘襟。“洗尘襟”为佛家用语,是古代落魄诗人常用语,意思为涤荡世俗羁绊,郑敦义此诗透露落魄归隐之意。结合其任职两年罢官,似乎不是任职期满正常升迁。《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均有记载徽宗即位初广开言路,要求官员上书言事,郑敦义等正是因此获得任用,但记载很快就被罢免。此处郑良碧落洞题跋称事毕,则郑敦义知兴庆军似乎只是权知,即暂时委任;或者郑良为亲者讳,说得体面点。综合考察,其请宫祠获准赴明道宫,应当包含落职与“佚老优贤”两层意味。

另外,郑敦义罢守前后正值蔡京制造元祐党人事件,300多人列入元祐党籍,其中的范祖禹就曾提举亳州明道宫,黄庭坚也曾管勾亳州明道宫;郑敦义未入党籍,但家在英州、仕于端州,而请宫祠也远赴安置元祐党人的亳州明道宫,一肚子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幽怨之气,若非因私被弹劾,结合《长编》与《辑稿》记录其因言而升因言而黜的线索,受累于党争也是极有可能的。另外,根据其积极言事意气洋洋被授以开府重任到两年后罢官请宫祠,尚可千里赴任,推测其时郑敦义年龄、声望均高,但还不至于过于衰老。但不管怎样,此处题刻之郑良题跋中丝毫未见古今地方学者为迎合志书“政和三年筑砖城”的记载,所猜想的“郑敦义曾于政和年间复任端州拓修砖城”的痕迹,而如此重要的事情郑良只字不提,足见的确是不存在的“猜想”。

碧落洞题刻为郑敦义长子郑总所书。根据郑良题跋,其兄由太府丞迁尚书郎。太府丞,始置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北魏、北齐、陈、隋、唐均置,品级略有不同,北宋初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成为职事官,参领寺事,员二人,正八品。尚书郎,东汉始置,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职务,通称为尚书郎。郑良兄长才升尚书郎大致为从六品官阶。

郑良的官职刻录比较详尽:男朝请郎充右文殿修撰广南东西两路转运使提举本路神霄主清万寿宫提举茶盐公事提举市舶事措置坑冶赐紫金鱼袋。朝请郎为正七品文散官,充右文殿修撰为从六品职事官。转运使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以前,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其后,设立了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转运使的权力有所削弱。提举本路神霄主清万寿宫提举茶盐公事提举市舶事措置坑冶,是差遣职事,从其职事差遣看,郑良其时掌管广南财政商贸铸币等各项经济实权,地位极其显赫。赐紫金鱼袋,元丰改制后四品以上服紫,佩带金鱼袋。

郑良三弟郑绎,题刻中没有提到其官职。

图片

郑氏父子的归宿

靖康元年(1126),郑良题跋时,其兄刚刚去世,因称先兄,而且感怀难当,而对先公郑敦义则比较平复,应当其时郑敦义去世时间已经比较长。因此,根据碧落洞题刻,郑敦义及其长子在徽宗朝时已经相继去世,所不同者郑敦义应当是年迈致仕后寿终正寝,郑总则是升迁后殁于任上。有人据《粤诗搜逸》《英德县志》录得郑敦义诗两首:

望仙台

一亭新构耸崖嵬 ,水墨屏图四面开。

洞口白云无锁钥,世人寻胜任频来。

沙汀鸿渐

远从北塞度南荒,风紧横斜落几行。

晓立讶天平积雪,夜栖倩月影清霜。

慵随孤凤鸣丹峤,耻逐群鸦噪绿杨。

莫厌生涯居此地,水多菰米即潇湘。

辑录者注释郑敦义以兴庆军节度使致仕。如果所据有自,也佐证了上文所述郑敦义罢守兴庆军请宫祠,开启退休养老模式。上列第二首咏物诗,借雁群栖息居处,表达诗人厌倦世俗聒噪、追求高洁的孤高心性,与碧落洞题诗心态志趣一致。

比较而言,郑良仕途地位超过父兄,位高权重,但似乎未得善终。有关郑良,文献记载较少,目前可以找到的主要有两则:

一则是《宋史·李朴传》,记载李朴在广南时曾“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李朴任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其在广南破漕使郑良之计应在宣和年间。

另一则记载了郑良最后下场:据《夷坚甲志》卷第十十九事南山寺:

郑良、字少张,英州人。宣和中,仕至右文殿修撰广南东西路转运使,累赀为岭表冠。既奉使两路,遂于英筑大第,垩以丹碧,穷工极丽,南州未之有也。靖康元年,或诉其过于朝,朝廷遣直龙图阁陈述为漕,俾鞫之。述至英,良居家,初不知其故,盛具延述,述亦推心与饮,缔同官之好。至广州,始遣使逮良下狱,穷治其赃,榜笞不可计。奏案上,方得出狱,出之一日而良死。比断敕至,止于停官编隶,已无及矣。家人未能葬,权厝于英之南山寺。所追录宝货甚多,述遂摄帅事。建炎二年代还,以它事复为转运使许君所劾,下廷尉,削籍,编置英州。太守置之南山,时良已迁葬数日,殡宫空,欲述居之。或告以实,述曰:“吾前治其狱,王事也。今已死,何足畏?”即居之。才三四日,白昼见良,惊曰:“郑良何敢来!”即感疾死,时建炎二年也。良之宅,今三分为天庆观、州学、驿舍,其家徙江西云。

《夷坚志》成书于南宋初,广采博收,陆游称其“岂惟堪史补,端足擅文豪”,虽然其中冤对报应之事未必如实,但相距时间不远,当朝命官郑良伏法之事不宜虚构,应该不假。根据如上记载,郑良最后因奢侈贪腐,于靖康元年(1126年)被陈述逮捕治罪,榜笞而死,尸体曾暂时安置于南山寺,而靖康元年正是郑良碧落洞题跋当年,命运浮沉,令人唏嘘!直至建炎二年(1128)才得迁葬。郑良家财被没收、在英州的大第豪宅一分为三,成为天庆观、州学、驿舍用地,家人也无法在英州再呆下去,而迁往江西。

综上,郑敦义与长子郑总均殁于徽宗朝,次子郑良殁于钦宗靖康年间,第三子郑绎仅存姓名事迹不详。

图片

图四 南城墙东段墙体“淳祐”“新州”铭文砖

图片

图五 南城墙东段墙体“大宋广南东路新州”铭文砖

图片

图六 南城墙东段墙体“武勇先锋”铭文砖

图片

图七 南城墙东段墙体“英州真阳县”铭文砖

图片

图八 西城墙北段内侧2015年底至2016年初抢修替换出的“崇宁元年”铭文砖

图片

图九 西城墙北段内侧2015年底至2016年初抢修替换出的“壬午“铭文砖

致谢:本文三处题刻照片分别由肇庆星湖文管所梁烨先生、英德博物馆邝茂盛先生、德庆县文广新局刘晓烨小姐协助提供,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作者:张致政

编排:李岩 代雨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