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新语】不能让消费者继续沉默 | 随笔 周波

 文化佳园 2023-02-27 发布于江苏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特别是在当下网购盛行的5G时代,消费者既有期盼,又有无奈。

     在这样的时刻,有专项调查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消费者还在忍气吞声。这样一个比例,高了还是低了?未可一概而论。值得分析的是消费者选择的理由和原因。鄙人认为,消费者“忍”了的,多集中于小额商品的质量纠纷,为此而争取权益成本太大。

     经济学假定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是“理性人”,在他们面临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时,考虑的无非是何者与己更有利。只有当选择所获得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时,行为人才会乐此不疲。对于当前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当他们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大多数人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不去“讨个说法”,并非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而是一种权衡之后的理性选择,虽然这种理性中有深深的无奈。

    目前,我国消费者举报投诉的渠道主要有三:一是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直接回原销售单位对换;二是到消协举报投诉,这种方式多能得到较满意答复,但这一过程较之第一渠道大大延长;三是通过司法部门,这种渠道耗费时间最长,耗去的人力、“物力”也最大,多数消费者不愿问津。

    从法院来看,往往喜欢受理标的数额较大的经济案件,其原因不言自明。这种情况在仲裁机关也大致相同。面对此情此景,消费者为达到既定目的的成本,往往大于商品质量纠纷所涉的标的本身,即使胜诉,也不能得到补偿。他们便选择了沉默。

     中国消费者的权利意识虽经多年历练,但仍跟不上瞬息万变的“智能”时代。自主维权活动还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其中最大的支持就是制度支持,提高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降低消费者维护权益的成本,加大对消费者的赔偿数额。花数万元成本打几元钱的官司,也许是消费者法律意识的美谈,但大多数消费者不能靠几元钱活着,社会正义也不能靠几元钱的赔偿维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