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事儿丨贺同赏:那些年,那些老师们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3-02-27 发布于山东

我是德州师专(今德州学院前身)中文系九四级三班的学生。近三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时的很多师长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却愈发清晰。

李胜滋老师讲授的是文学概论,凡是哲学、音乐、绘画、建筑、民俗等与所讲内容相关联者皆信手拈来,而且这些相关知识在拈来的过程中业已经历了李老师学识与情感的双重检点。

记得李老师在课堂上即兴清唱过“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插曲“分骨肉”。文学理论中的范畴与凄婉动人的旋律在同学们心中一时融为一体。

我们在课下,有好几回遇到李老师骑旧自行车、着凉拖鞋去吃老豆腐。

张振安、孙彦杰、曹延杰三位老师是很好的朋友。

张老师教我们古代汉语中的文字部分。他讲课条理清晰,语言明快,举例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记得他曾讲到近现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分别以几个生僻的古字给几个女儿取的名字。

孙老师当时讲授写作课。他讲课有板有眼,嗓音洪亮,宁津口音很浓。孙老师对我们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批改,并且分别建立了优秀作业和“病态”作业的档案,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讲评,这对学生们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

曹老师当时主讲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一段。他的课知识量大,逻辑严谨,层次清楚,而且态度十分严肃。记得有一次曹老师上课,大约是在九四年冬天的某个上午第四节离下课还有一两分钟的时候,当时的文科楼合堂教室是没有暖气的,于是有几个同学在座位上跺脚取暖,似乎还有暗示曹老师快点儿下课的意思。曹老师生气了:“我何曾耽误过你们吃饭?”后来,那几个在课堂上跺脚的同学很为自己的调皮、失礼而愧疚。

胡俊海老师和季桂起老师是当时现当代文学教研室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胡老师所教的当代文学课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他上课旁征博引,很有书卷之气。只是由于当时我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备考“专升本”上面,旷课的时候很多,至今引为遗憾。

季老师的学术造诣之高,那时已在同学们心中有了共识。他主讲的是现代文学课的第一个十年和第三个十年中的“解放区文学”部分。他上课除教材、教案以外,常夹带不少卡片,卡片上多是要引用的学术资料和重要作品。他讲现代文学,记得往前上溯到李宝嘉的《活地狱》、林琴南的文言散文和翻译小说。他微笑着品鉴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的情景,至今犹历历在我眼前。

姜山秀、李升民、李桂廷三位老师是同龄人。

姜老师当时已是学生们公认的秀外而慧中的才女,她当时讲授的是从古希腊文学到十七世纪的欧美文学一段。她讲的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还在课堂上讲到过“成人童话”——武侠小说,语气中充满了对于自由之境的向往。

李升民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是学养厚实,古代文学中的先秦部分和元代部分都是他给我们讲的。他讲课的时候使用潍坊话,常挽起袖子,板书大都是右起、繁体、竖排,声音极为洪亮。我记得,他讲先秦文学的时候,常提及一个名字——余冠英。那时,我对这个名字很是懵懂,只是感觉应该是个有影响的大学者。

我对于李桂廷老师的第一印象源于曹鼎老师的介绍——读书多。李老师给我们讲授古代文学中的汉魏六朝部分。记得他某一天讲到刘琨的清刚诗风,讲析之际,一只手几次不自觉得做出回环上升状,他自己先已沉浸到刘琨的诗作中去了,下面的同学们也受了老师的感染,去咀嚼刘琨的诗作了……

浮现在脑海中的那些老师还有很多,这次先到此为止,以后再慢慢“盘点”吧。

(已载2月28日《德州晚报》)

■作者:贺同赏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