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周青铜器饕餮纹饰研究

 那个那个 2023-02-27 发布于北京

李莎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青铜器艺术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经过15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独特的青铜文化。中国青铜器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夏、商、周,其中又以商周时期最为繁盛,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此时期的青铜器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青铜器纹饰中,最特别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纹饰便是饕餮纹,其造型各不相同,图形语言狞厉、庄严、神秘,意蕴内涵和审美价值十分丰富,凝聚了祖先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闪耀的明星,研究和探索价值极大。

1 饕餮纹定名的依据

随着陶器纹饰的不断发展与创新,青铜器纹饰随之形成,其主要由人类社会生活纹、几何纹、自然景象纹、植物纹、动物纹五大类组成,这些造型诡异、色彩华丽的纹饰与各种各样的器形组建成一件件青铜艺术瑰宝。在类型多样的青铜器纹饰中,除了饕餮纹,其他形状的纹饰均已准确定名。在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显著位置处的一种用图案或线条构成的抽象兽形纹饰,在古时候被叫作饕餮纹,直到近代,这种纹饰也被青铜器学者叫作饕餮纹,之后部分学者将其称为兽面纹。与本意最贴近和最适宜的到底是哪一种?在历史文献中,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中最早提到了青铜器纹饰。《吕氏春秋·先识》中有这样一句话:“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传说饕餮是上古时期一种残忍、凶猛的魔兽,喜欢吃人,力量极其强大。此纹饰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礼器上占比较大,在奴隶制社会中,青铜礼器是彰显王权以及在宗庙祭祀中运用的重器。在青铜器中鼎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青铜鼎突出部位装饰夸张的纹饰以及兽的头部变形,使高浮雕的獠牙及双目变得更为突出,让人感到畏惧。将此纹饰叫作饕餮纹,便是因为饕餮凶猛狂暴,力量强大,与其本意相贴近。所以,在笔者看来,将这种纹饰叫作饕餮纹十分恰当。

一些学者以“饕餮有头无身”的定义为基础,觉得此类主要为兽头部的纹饰,其实是各种动物或想象中物象头部正视图案,应叫作兽面纹。在图案纹样中兽的头部特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些特征的表现形式具有变化性,如兽的角纹有鹿角、羊角、牛角、外卷角、内卷角。根据兽面纹的定义,由鹿角、羊角或牛角构成的纹饰,应被叫作鹿首纹、羊首纹、牛首纹。众所周知,鹿、羊、牛的性情十分温和,用其表现凶猛和威严并不适宜。实际上在商周时期,多用象、鹿、羊、牛等动物纹样对青铜器进行装饰,比如商代象尊(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商代双羊尊(先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西周罍盖牛纹以及西周卣口沿装饰的鹿纹(图1)。在青铜器上,这些装饰的动物形象较为写实,表情也憨厚温顺。除此之外,把有头无身和有头有身的兽形图案统一叫作兽面纹也失之偏颇。

图1 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

2 饕餮纹的审美价值

在《毛公鼎之年代》文章中,郭沫若重点分析了纹像研究的重大意义:一个时代的器物必然呈现出一个时代独特的形式与花纹。因此,在判断器物时代时,花纹形式是重点。针对青铜饕餮,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这样说道:“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饕餮纹是一种神秘力量的象征,对于人们来说,其具有鼓舞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怪兽的象征,能给予人们震慑和警告,因此,这种图案越恐怖、越神秘就越能发挥作用。饕餮纹的美学魅力极大,融合了原始宗教的神秘观念和巨大的历史力量。正因如此,饕餮纹才更具肃穆感和庄严性,那大口獠牙、大眼睛和大耳朵的饕餮纹,在这种狞厉恐怖和粗野的神秘感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美感及巨大的历史力量。饕餮纹因自身所具有的迷人艺术感和深刻的文化内质,使其成为当时独特的艺术符号,这种粗犷且神秘的艺术风格,也是此时代人文特征的体现。饕餮纹作为各种青铜器的纹饰,其全部的装饰特征均充分彰显了神秘的精神世界,并对一种具有狰狞、原始神秘风味的审美情趣进行描述。

作为一种装饰图案,饕餮纹是将通过想象的虚幻形象转变成一种有规律、简单的几何图形,饕餮纹是人类最早遵循美的原则对自然图案进行改造,并让其变成一种有生命形式纹样的成功范例,由饕餮纹可知当时的青铜器艺术家充分了解了形式美的规律。在《商周时期青铜器饕餮纹饰透射出的社会审美观》中,田慧对饕餮纹的形式美进行了解析:第一,在饕餮纹中充分体现了平衡对称这种基本的形式美,通过饕餮纹可以找到中轴线,中轴线左右的形状一样,但方向不同。针对形象一样而言,其具有一致性;针对方向相反而言,其又有所不同。第二,在青铜器中饕餮纹饰运用了单纯多样的美学法则。单纯和多样具有矛盾性,单纯会给人一种轻松之感,但只是单纯便会让人感到单调,若是单纯和多样结合,就会让单纯更加丰富,从而促进人们的审美兴趣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人们也能有更多的审美享受。在青铜器中只看某一种青铜纹会让人感到呆板、单调,但综合这些纹饰的同时配上器形,便能感受到青铜器沉雄和凝重的古典美。第三,在青铜器的饕餮纹上也充分体现了统一和谐、注重整体的效果,也就是把器物功用、造型和纹饰纳入考虑范围的同时,对层次、均衡、对称、对比进行综合运用,合理选用各种纹饰,将其沉雄的器性衬托出来,更具威严性。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饕餮纹具有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3 商周青铜器上饕餮纹的发展演变

从考古角度分析,郭沫若将商周青铜器分为鼎盛期、颓败期、中兴期和衰落期四个重要时期。青铜图案也经历了聚纹时期、带纹时期、网纹时期和散纹时期四个时期。聚纹时期的青铜器图案纹样拥有狞厉之美,兽面纹中饕餮纹最为独特,饕餮是集合了多种动物特点与主观想象的一种形象,具有一定的具象化,但是却不是真实存在的兽类,在商代至西周早期较为流行。饕餮纹的形状变化多样,生动性较强,有些和凤、鹰相似,有些和虎、羊、牛等相似,但从整体上来说,其形象通常是张口、巨目,口中有锯形牙或獠牙,额头上有立耳,和某些动物的形化相似。至今,饕餮纹从何而来仍是未解之谜,今天可以看到的饕餮纹最早是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出现,有学者曾以此为基础推测夏、商、周三代青铜器饕餮纹便从此而来,进而得出结论:夏人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而来,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

3.1 商代早期

商代早期的饕餮纹是器物上的主要纹饰,在器物的腹部与颈部上装饰时通常为带状分布,上下界以连珠纹,也有上下加上一周回纹当作花边或没有花边的。因为当时青铜铸造技术还不成熟,所以饕餮纹并不繁杂,最简单的只有一对兽目,省略了其他部分。通常情况下饕餮纹有翅膀和鼻子,双目突出,嘴巴为椭圆形或斜立鹰嘴形,也有没有眼睛的,兽角小且不具体,只有较大的纹饰才能看到角形的状态,刀形、勾连云形、两端内弯的“T”形等是常见的角型。嘴有闭口和裂口两种类型。身体和头部连成一片,一般由勾曲回旋、粗犷的线条组成,难以确定相互之间的界限。躯干有两层的,尾部如同鱼尾上下岐出,岐尾是此时期饕餮纹独有的一种现象;躯干有三层的,尾端上层往上卷,下面两侧仍表现为岐尾状。凸起的阳线是饕餮纹的主要构成部分,纹路通常较宽,但也有细线和较窄纹路的。相较于大器,小器的纹饰比较单调,一些饕餮纹两边装饰了有岐尾或半个兽面纹,这是商代晚期十分流行的连体兽面纹,两侧装饰夔纹或目纹。当时器壁十分薄,多以单层纹饰为主,无底纹,这是此时期饕餮纹的特点(图2)。

图2 河南辉县出土的商早期兽面纹鼎

3.2 商代中期

商代中期,青铜铸造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器壁厚度增大,相较于早期,饕餮纹更加精细,增加了神秘的氛围,但图案仍然十分抽象。此时期出现的浮雕兽面纹通常较为圆浑,和商代晚期的硬朗锐利有所不同,兽目突出,比例极大,十分有神。此时期的饕餮纹主要为云雷纹衬底的复层兽面纹,但兽面的地纹和主干并无显著区分。纹饰对粗线条的使用较小,主要构成部分为排列整齐的羽状纹和繁密的雷纹,躯体和头部的分界线不显著,尾端上下弯曲分开。饕餮纹两边装饰了鸟纹,若是兽面两侧装饰了鸟纹,那么兽的两尾也是向上卷的。纹饰线条主要分为纤细和粗犷两类,有时候相同一件器物上的两个图案,分别是用各种各样的线条组成(图3)。

图3 安徽阜南月牙河出土的商中期兽面纹尊

3.3 商代晚期

商代晚期,我国青铜器进入了发展鼎盛期,青铜器数量繁多,类型多样,器壁厚,造型装饰华丽,形成了一种神秘、华丽、层次分明的新风格。在器物的主要部位装饰饕餮纹,且在整个器皿上占据较大比例,朝着通体满花以及立体多层装饰发展。饕餮纹的主纹如地纹、体躯、爪、腿、额项、脸颊等运用了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诸多都装饰了地纹,也就是将纤细匀密的云雷纹刻在兽面主纹的底部空白处。主纹浮雕现象十分常见,其上还装饰有花纹,刻画精致的兽面纹,其和繁密、细致的云雷纹交相辉映,组成诡秘、复杂和华丽的三重花纹。主纹刻画清晰,写实且具体,十分立体,和细密的地纹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配上峻厉的线条,让人感到十分森严。

除了图案的组合具有繁缛的特点之外,动物纹中动物的特性也十分夸张,动物纹变化多端,各种角型发达且丰富,其中长颈鹿角、龙角、羊角、曲折角、外卷角、内卷角等在此时期十分流行。饕餮纹的形态是具有威慑性的双角,将其占有的位置显著扩大,约占横切面的五分之一,甚至呈龙蛇之形,构思十分怪异。饕餮纹中间的鼻准线清晰可见,一些甚至把凸起的扉棱当作鼻准线,商代晚期前部分鼻准线有的并未和下阑底线相接触,兽吻经常连在一起,后部分的兽面纹通常从兽鼻尖直通下阑底线,把面部分成两个部分。兽目十分有神,内侧眼角较大、前端下垂,一些甚至弯成钩状。口部咧口很大,口中兽牙从锯齿状逐渐转变为上下交错的獠牙。此时的兽尾向上翘,呈外卷或内卷,兽面两边装饰倒立的鸟纹或夔纹,大型器物上还组合配置了夔鸟。饕餮纹繁杂华丽,神秘感十足,既有粗犷的线条,也有细致的刻画。其既严峻狰狞,又有善良、质朴之感,将兽面和人面的特征融合在一起,将青铜器发展巅峰期饕餮纹的特征最大化地彰显了出来(图4)。

图4 上海博物馆馆藏商晚期刘鼎

3.4 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对商代晚期的风格予以了继承,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仍以饕餮纹为主,构图变化多样。但相较于商代晚期,其写实性明显不足,线条更柔和,同时减少了云雷纹,纹饰更加疏朗。长垂角的饕餮纹是此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纹饰,兽角粗壮宽大,从兽的额头逐渐向上,直至上栏,平折之后向下,一直向下垂直下栏,尖端又钩曲上卷占据兽面的主要部位,这种饕餮纹仅出现在西周早期(图5)。

图5 西周早期厚越方鼎

3.5 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制作工业已较为成熟,青铜器的装饰艺术和造型设计发生了显著改变,青铜装饰艺术从诡异神秘转变为简洁明快和质朴,传统的对称式构图被连续式的构图所代替,繁杂、华丽的满身花纹转变为简洁明快的条带状花纹。饕餮纹已没有了往日的神秘和威严之感,逐渐变成了一种粗犷的变形饕餮纹,只有很少的饕餮纹将早期饕餮纹的式样保留了下来,但也有所简化,纹饰更加粗疏,形状有所改变,通常不会装饰雷纹地纹(图6)。

图6 西周中期日己方彝

3.6 西周中晚期

西周中晚期后,饕餮纹由复杂逐渐变得简单质朴,位置也从装饰器物的主体逐渐变成装饰鬲、鼎等器物的足部,成为一种附饰,基本上看不到其作为器身的纹饰了(图7)。

图7 陕西蓝田草坪出土的西周晚期叔鼎

3.7 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盘绕的龙纹构成的饕餮纹出现在了晋国的铜器上,但量并不大。至战国以后,饕餮纹除了用于装饰器足上部以外,只在部分铜器衔环的铺首上能看见了,饕餮纹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4 结语

总而言之,饕餮纹和古代人民的生活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常见于酒器、礼器和生活用品之中,充分体现在音乐、酒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借助研究和探索商周青铜器上饕餮纹饰,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只是众多类型传统图案中的一种,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是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注释

①王志忠.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1.

②谢馨熠.商周青铜器装饰纹饰的形式美研究[J].艺术品鉴,2020(33):11-12.

③曹琪.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饰研究[J].参花:上,2020(8):97.

④胡发英,黄万利.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5):38-40.

⑤田苗.商周青铜器纹饰变化[J].大众文艺,2019(20):114-115.

⑥李鹏程.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9(3):180-181.

⑦孙烁楠.饕餮纹对称性造型特点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8(9):112.

⑧胡山华.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凶兽特征与功能解读[J].美与时代:下,2016(12):37-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