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人使用种子60年记

 华州文史荟萃 2023-02-28 发布于北京
我地使用种子60年记
作者:同延龄

我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华县石堤河东岸发现的《老观台遗址》,是距今己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其同期的甘肃天水秦安县《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就发现禾本科的黍(俗称糜子)、稷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只是其籽粒比现代黍粒为小。
无独有偶的是,在长沙发掘的《马王堆汉墓》中,发堀出一件长达160厘米、仅重48克的素纱单衣更堪称绝世珍品,其轻巧程度是现代工艺也难望其项背的。原因不单是织艺技术,而在于原料丝比现代丝纤细得多。自汉以来经达2000余年的人工选种,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亦使丝质变粗,再也无法复制汉代的丝袍,真乃福兮祸所倚,只能徒增遗憾而已矣!
上世纪50年代,我所在的华县郭村所种小麦品种有早熟品种《三月黄》,这个品种麦粒浅橘色,黑面多,产量低,唯其早熟,为救荒品种。
华州人割麦的场景 刘焕民摄
1955年在赤水郭村大面积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碧玛一号》,第一次将小麦亩产提高到300斤以上。笔者当时看到该小麦穗子长一乍(13-16厘米),大家都称没见过,而其缺陷是麦子杆高不抗倒伏。华县作家同阳州当时倘在读小学,就作快板颂扬说“《碧玛一号》麦种好,白面多来黑面少,白面赛过雪花膏。”
1956年吃芽芽麦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正逢收麦季节,天降霖雨,小麦不论是堆成麦垛的,割倒卧地的,直立未割的,全都出芽。社队组织社员冒雨将麦穗剪下,用锅烤,将炕烧热炕。雨息之间到田间看,麦垛己出成绿苫连成片,割倒躺地的根巳扎地,麦苗青青,是年吃了一年如放糖一般的白中泛青的面和馍。
上世纪50年代的玉米地方品种主要为白玉米,其品种有《辽东白》《红芯白马牙》。据说《红芯白马牙》是1947年从美国引进的,产量很高。黄玉米有《金黄后》《野鸡红》。《野鸡红》当是其中佼佼者,可惜已失传。据说《野鸡红》色暗红色,为硬粒玉米,糁多面少,烧米汤很好吃,当地人都用其爆米花。当时的玉米产量,一般也就三五百斤,大多作秋玉米种植,面积也不大。

华州田野风光 流年来袭摄
难以忘却的是,直到1988年左右,尚有人找《辽东白》玉米种,为的是在过年走亲戚蒸麦面馍时参入,可见当时部分农民尚未摆脱对粮食短缺的恐惧。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华县农村实现合作化后,许多当地珍稀物种资源,因失去保持条件而湮灭。
记得郭村同家巷同纪恩老先生在南河果园中有一株林檎(沙果),色红果大味道甜,(而一般沙果呈黄色)大概是个难得的变异株。由于南河几十亩沙土地为多家果园区,入社后社里议定将果树全毁,改种粮棉,同纪恩老先生把那株果树挖栽住屋前院枣树旁,终因环境不适死亡。
我家在郭村南河果园中有一揪子树,上结果实为突头的沙果类型,晚熟,一般在农历八月成熟,为中秋节的佳品。其成熟后为深红色,味酸甜,是苹果的前辈,也在这次毁园运动中被挖除。
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种植的萝卜白菜西瓜甜瓜都是农家品种。有天雨后无事,大家相约到自留地闲遛,评议着各家白菜的长相。几畦白菜,虽然都属高罐形,却有多个长相,除叶色深浅有别外,叶部皱褶程度亦有不同,有的干脆无皱褶,后来知道这属于不同品种资源。而我队队长润生喜欢种矮园头白莱,这种白菜包心快,成菜率高,缺陷是产量低。
那时生产队种西瓜,瓜皮颜色就有花皮黑皮白皮黄皮多种,而白皮黄皮一般肉色呈橘黄色,也有呈红色的,以呈橘红色的最味甜多汁。另有早熟西瓜品种《十八红》,该瓜圆球形,浅绿云彩外皮,皮薄肉甜瓤沙,可惜已失传。

华州王里渡西瓜 彭翔宇摄

那时各生产队都喜欢种红薯,红薯作务简单产量又高,既可作主食又可当副食,自然受到社员的喜爱。那时规定5斤红薯折合一斤粮,红薯亩产五六千斤,即折合千把斤粮,那可是夏秋两季合计都不能达到的粮食产量,队长自然乐于安排种植。待到秋后,慢慢挖着分给社员,大家自然欢天喜地。
那时红薯为农家品种,形态多样,表皮颜色一般多按红白分类,苗子也能从茎杆色泽上区分,所以在购买苗时亦可随心选购。除皮色外,外形尚分长条、块状等几种,只有挖出才知区别。有的一窝俱是大头,结的数目少。有的一窝呈粗条状,有的呈细条状,数目较多。
在红皮白肉类红薯中,偶尔还有黄皮黄肉的,这种红薯瓤脆汁多味甜,属生吃型品种,一经发现,大家自然削皮分享了。只是省粮作所红薯专家没有选留该类型,致其湮灭在历史长河里,后人难觅芳踪。
值得一提的是,华县的特产蔬菜——赤水大葱,是赤水先辈农人,经过几百年辛勤选育而育成的优良大葱品种,是一朵农耕文明的绚丽奇葩。她有过茁壮成长的身影,有过蹒跚的步履,有过史诗般的辉煌,正当它振翅翱翔飞向辉煌的彼岸时,却在转瞬间陨落了,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和遗憾。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县的大葱市场 自华农书法
小麦品种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曾推广种植过《6028》《丰产3号》等品种,当时曾引进过阿尔巴尼亚小麦品种《阿福》《阿勃》,后来又引入《矮丰3号》低杆小麦,使小麦亩产提升到500-600斤。那当然是指肥力好的土地,如自留地和一些试验田、丰产田,而一般生产田由于缺肥那自然差多了。阿勃麦虽然株高但杆硬,产量高而稳,抗病牲好,麦粒大千粒重高,麦粒呈橘色,蛋白质含量高,做面条有筋道,群众喜欢种,直到80年代包产到户后仍有人种植。
上世纪60年代初,党和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初高中毕业生回乡或者下乡。当时号召科学种田,各大队纷纷建立科研站。
郭村大队由此抽调各生产队土地几十亩,成立了大队科研站。抽调各队回乡青年到科研站,搜集了许多小麦品种,规划出象花园一样的众多小区,让青年一粒一粒的播种,精心管理记录,组织参观学习,分收分打分藏,下年再种,闹得不亦乐乎,最终也未鼓捣出什么名堂无疾而终。
其他地块就搞试验田,示范田,丰产田,搞得在全县小有名气。各生产队及社员多从科研站换得好品种种植,加速了良种的推广。后来又将科研站扩至百亩以上,一元化领导,大家都知道以队为基础交公购粮,分社员口粮。大队集种那么多地猫腻太多,生产队队长有看法没办法,说了也不起作用。好在地是大家的,又不是割自已肉,犯不着心疼,如若不想干了就别配合。
70年代国家重视棉花的种植,华县各队都有指令种植面积,并有上面派的工作组不时调查。那时刚引进日本的塑料薄膜复盖技术,先是用于小块地育苗,采用切块移栽大田的方法。

本世纪初期的华县棉花 自新华县

70年代中期以后,公社要求各队均搞一定的弓棚塑料薄膜复盖,直播棉花丰产栽培试验田。我队被要求搞五亩,地块恰连着生产队在南洼的菜地。那年我给生产队种菜,用阳畦育了可栽3分地的黄瓜苗,如果用小弓棚塑料薄膜复盖,可以早上市。我知道队里存有上年用过的旧薄膜,队长却怕有人反映上去挨批评不敢让用。后来终于用上了该膜,使我队黄瓜拉渭南后,算头份上市早、长的好的。
而临畔种植的五亩弓棚棉田,安排堂叔父同正西为负责人,该人为贫农,大字识不上一斗,但为人忠诚听党话。他每天早上来上工,就用树条子拍膜上的水滴,我说不用拍它,但他每天早上不休息的拍着,说是可增加透光率。后来实践证明弓棚育苗、弓棚直播抓早熟的效果都不好。
上世纪80年代初包产到户后,笔者曾在麦收后种过早熟棉种《辽棉八号》,亩产100多斤籽棉。当时六棱长芒高产大麦品种《西引2号》,曾在我地引进种植。85年笔者在赤水街办种子门市部后,曾引进推广《日本长果穗蓖麻》,并为当时渭南地区外贸公司收过50吨商品蓖麻。
上世纪70年代小偃五号、六号的推广,掀起了新一轮小麦品种换代高潮。小偃六号以其高产优质抗病的优势,占据我地小麦种植空间达20年之久,直到本世纪初才由别的品种所替代。而玉米品种自中单2号在70年代种植后,一直延续到80年代后期,并与由80年代初就推广种植的掖单2号、718、户单1号,沈单、丹玉13等品种并行不悖。90年代后,兽单、掖单、豫玉等玉米品种,风起云涌同台竞技,目不暇接难分值伸。进入本世纪初,豫单958在早熟玉米领域独领风骚,户单四、兖玉、濮玉、德龙等异军突起。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及本世纪初,粮食产量出现两次大规模增产时期,除化肥农药的作用外,玉米自代杂种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及杂交水稻,高产小麦品种的换代推广,使我国的粮食产量,从80年代的4亿吨,上升到上世纪未的5亿吨,近年的6亿吨,几乎增加了二分之一。
近年来国家采取扶持政策,扶持组建民营种业“航空母舰”,并由中石油集团将《先正达》纳入旗下,为我国的种子安全作出了贡献。
笔者希冀业界后来人不畏艰辛、义无返顾、不懈追求、本着提升自我、不断攀登的执着精神,犹如凤凰涅磐般,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盖世伟业,为振兴中华,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
原文来源:《心声履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