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艳丽:高校信息化要通过治理发挥效能

 高校信息化 2023-02-28 发布于北京

李艳丽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过去,信息化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而现在,要进一步实现转型,信息化部门必须参与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主动作为,把信息化工作内嵌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综合治理工作中,融入学校事业发展。

在谈到疫情为信息化部门带来的思考与启示时,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艳丽如是说。

她表示,防疫工作为信息化部门从“幕后”走向“台前”提供了契机,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建立了更加良性的合作机制。随着防疫形势的变化,场所码、健康打卡等系统逐渐落幕,但由此形成的信息化综合治理的机制,则一定会长期影响高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从“幕后”到“台前”

《中国教育网络》

疫情三年对高校信息化工作有诸多改变,以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为例,总体来看,您认为这三年的工作对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工作有哪些影响和启示?

李艳丽

我认为,三年来,疫情防控工作对学校未来信息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凸显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我想这个大家有目共睹,不用展开。教育部2022年开始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各高校也都从战略的层面将信息化作为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是达成了数据治理的共识。比如,疫情前,学校可能只掌握正式员工和学生的相关信息,而对于其他流动性比较大的人员,如员工家属、校园商户等,却无法掌握;在疫情防控的契机下,学校建立起全量的人员台账和相应的管理机制,让所有相关人员信息快速落位,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了对人员的精准管理。

三是推动了智慧育人的实践和发展。三年线上教学的实践,不再只是在形式上简单地把课堂从物理空间搬到网络空间,而是在实践中推动大家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革的深层次去思考、去研究、去转变,从而进一步形成智慧育人环境、数字教学资源、综合评价等全方位的布局,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国教育网络》

对比疫情前与疫情后的信息化部门,您认为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

李艳丽

让信息化部门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过去,大家虽然一直使用信息化部门提供的系统和服务,但对信息化部门的了解并不多。师生关注到信息化部门的时候,往往都是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网断了、系统宕机了。而在疫情期间,无论是线上教学、线上办公的信息化支撑,还是快速响应防疫需求、校园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对,都让大家看到了信息化部门的价值和能力。

有些疫情前需要信息化部门大力沟通和推动的应用服务,比如电子签章、移动校园等,借疫情防控的契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老师和学生的需求范围内,信息化应用的成效就能更快、更好地显现出来。当然,与此同时,无论是从学校层面,还是从师生层面,对信息化部门的要求和期望也变得更高。

应用会落幕  机制将留存

《中国教育网络》

疫情防控期间,人大信息化部门采取了哪些行动来应对疫情?

李艳丽

校园疫情防控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面对复杂多变的防疫形势,信息化部门以需求为先,快速响应防疫工作所需,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累计上线、使用防疫和保障相关信息系统及应用近20项。再比如,2020年初疫情刚刚爆发时,我们紧急启动建设了50多个视频会议室,为学校疫情防控线上工作调度指挥提供了平台支持,从需求调研、各单位会议室的情况调查,到制定方案,最后完成采购和部署,只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我们还大力推进了移动校园和电子签章的应用,及时为学校师生提供日常办公、疫情防控、校园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移动服务。

《中国教育网络》

就人大的实践来看,哪些是容易实现的?哪些实现起来具有难度和挑战?为什么?

李艳丽

对于具体明确的业务需求,技术层面的工作相对容易实现,而涉及跨部门业务流程和数据治理的相关工作则更具挑战。

比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需要精准地掌握师生每天的健康信息,包括核酸、疫苗等相关数据,严格进出校管理等等,这些工作都依赖于人员信息数据的精准性。

实际上,摸清、整理好这些数据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们依托学校层面的疫情防控专班工作机制,统一调度、明确各部门分工,并在各部门统一认识、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梳理建立了完整的人员数据库,包括商户、家属和流动性较大的人员信息等等,真正做到了人员数据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实现了精准管理。

《中国教育网络》

后疫情时代,您分析,哪些因疫情而诞生的成果可以延续、升级,继续为学校服务?哪些只是单独应用于疫情防控时期?

李艳丽

场所码、健康信息打卡等因疫情诞生并应用的成果,在此后可能会使用得越来越少。但由此形成的良好的数据管理机制,和各部门在工作中达成的综合治理的共识,则一定会长期影响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未来,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数据的共享互通,人员数据都是最基础的,因此,疫情期间对人员数据的梳理以及由此形成的管理机制,可以长期为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所使用。

另外,线上教学、电子签章、移动校园、网上办事大厅等应用,都借助防疫工作得以广泛推广,而它们的使用一定会长期持续下去。

下好全校信息化工作“一盘棋”

《中国教育网络》

疫情中,面对不断涌现的信息化需求,有的学校响应很快,有的学校响应则比较慢。您认为,需要把握好哪些关键因素,才能更快、更好地支撑各种新服务的实现?

李艳丽

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因素很重要:

第一个因素是“人”。一定要有一支熟悉业务、技术精湛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队伍。在疫情期间,信息技术中心团队夜以继日、不叫苦不叫累、随叫随到,线上线下密切配合、团结合作,及时响应学校的各种需求。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具备过硬技术和敬业精神的队伍,新的系统和服务才能保证即时上线,疫情期间的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第二个因素是“数据”。数据是信息化最底层的要素,学校一定要有良好的数据基础,才能基于数据去开发各种各样的系统应用。精确的数据是各种系统和服务快速响应的前提。疫情期间,数据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员信息,全量的人员信息台账促进了精准管理;二是电子签章应用,为线下事务迁移到线上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个因素是“快速开发”。学校有必要建立敏捷开发平台,实现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疫情期间,之所以各种应急小应用都能快速上线,及时响应师生的防疫需求,正是源于我们之前做了这样的储备。

《中国教育网络》

谈到“人”的因素,您认为,疫情对信息化团队和领导力提出了哪些不同于以往的要求?

李艳丽

应该说,并不是疫情对信息化团队提出了新要求,而是信息化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素质和能力在防疫工作中得以凸显:

一是工作的主动性和预判性。主动性意味着要主动承担责任,站在学校的高度去思考工作布局;预判性或者说洞察力,意味着要提前谋划和储备,才能在关键的时候顶上。

预判性和主动性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疫情暴发初期,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信息技术中心主动在第一时间对众多线上教学平台的主要功能、系统容量、账号权限、适用场景、使用方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汇总,提供给教学部门选择和使用,保障线上教学工作顺利启动。

再比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线上办公、线上期末考试等新的形式,对网络承载带来了挑战和冲击,对此我们做了很好的预判,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确保了全校师生校内线上教学的带宽和流量需求。

二是多元思维的能力。过去,信息化部门的任务是“管好技术那点事儿”,而现在,光管技术已经远远不够,信息化部门还要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全校的业务需求做到心中有数,统筹规划,才能下好全校信息化工作这“一盘棋”。为此,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赋能综合治理,连接人才培养、连接管理服务、连接技术发展前沿,从而发挥效能,这里的“连接”体现的就是多元思维的能力。

数据赋能  从硬技术转向软服务

《中国教育网络》

2023年,在信息化工作上,中国人民大学有什么具体的发展规划思路?

李艳丽

我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要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的前提下,将线下的科室和部门分工逻辑与线上的信息化和智慧化逻辑协调统一,谋划好信息化工作的“一盘棋”。明确要求信息化要实现战略转型,创新管理机制,着眼于构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智慧治理”三位一体的目标,建设服务育人的智慧化校园。

从具体的工作重点来看,主要包括:第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从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智慧教学能力提升、学生成长档案、综合评价等方面全方位构筑智慧育人环境,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第二,以数据治理为抓手助推高效管理服务,实现精准决策支持;第三,以服务师生为根本,以一体化为关键,建设开放的校园应用生态等。

总之,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继续积极主动地把信息化工作内嵌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中,将重点从过去的硬技术转到软服务,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服务,顶层设计、整合资源,走好治理之路,努力建设服务育人的智慧化校园。

撰文:项阳

责编:王雅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