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存与溪北书院|海南第一楼的第一联

 另一面的海南 2023-02-28 发布于海南

前文链接

潘存与溪北书院|为什么叫溪北书院

潘存与溪北书院|百年书院的两个错别字(上)

潘存与溪北书院|百年书院的两个错别字(下)

潘存与溪北书院|文武双全,但有件事没证据

潘存与溪北书院|这个错别字必须要改

潘 存 与 溪 北 书 院 

第五章 | 海南第一楼的第一联

《潘孺初集》中,收录了多幅潘存先生拟的对联,其中尤以其为“海南第一楼五公祠”所书的主联(为区别于另两幅为五公祠所书对联,称此联为主)为佳。中法战争结束之后,先生对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不胜发指”,也许正是这一次的失望,让先生余下的岁月将目光投向了教育,开启了一段讲学办学的儒师生涯。

公元1887年(见《与许方伯仙屏书》:穷乡隔绝人事,丁亥乞食惠州…),先生接受了此前曾婉拒了两次的邀约,赴任丰湖书院。遗憾的是,在先生担任书院山长长达两年的日子里,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资料,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这皆因先生有一奇怪的习惯:其所作诗文,随手辄弃(见《清钦加四品衔户部候补主事潘存先生学行事实》)”,这也让我的研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我只在其堂侄孙潘为渊所记的文章里了解到这样一段信息:主讲席二年,诸生观感,务实学,重躬行,兴起者众。如江君逢辰辈,皆弟子籍中之表表者。据此可知,先生在丰湖书院任教时有位叫江逢辰的学生很出色,那他又是何人呢?
江逢辰,字雨人,又字孝通,号密庵,是惠州本地人,曾是张之洞的幕僚,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后因母丧,哀悲不已,终以毁卒(1990年)。他的那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成为惠州人对东坡先生的经典凭吊。但从现存资料来看,江逢辰最直接的老师应该是梁鼎芬,梁鼎芬先后在丰湖书院、端溪书院、广雅书院担任山长,而江逢辰则一路跟随,成为著名的“丰湖十子”之首。
《民国赤溪县志》关于江君的记载仅一页十六行,更未半字提及“师从何人”。

《民国赤溪县志》江逢辰


书院资料的匮乏,成了通病。海南的书院尤是。
根据潘为渊的记载,先生从惠州返回琼州,先后任教于苏泉书院、蔚文书院,但也无法找到这两座书院的任何一手资料,蔚文书院有一本《蔚文书院全志》,但成书于嘉庆己卯年(公元1819年),这对于研究1817年生的潘存先生毫无帮助。苏泉书院,几乎就剩下一大段的更名和迁址史。现有可查关于海南古代书院的史料严重缺失,虽然海南学界也有多人专写这个主题,但其中的很多论证都是人云亦云,成体系的研究也多是应酬之作,逻辑欠严谨学术氛围堪忧。

《蔚文书院全志》


上文提到先生曾主讲过的苏泉书院,宋时叫“东坡书院”,元赵孟頫题匾额,明代更名为“粟泉书院”,清乾隆十年(1745年)更名为“苏泉书院”,光绪十五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1889年——潘存先生返乡的第一年,一位重要的人物登场,一座重要的建筑将屹立于琼州大地之上。这位重要的人物,便是与潘存先生交往频密的雷琼道道台——琼州第一行政长官朱采,在《潘孺初集》中,存有不少他与潘存之间的往来书信。

其一、与孺初书 雷琼道朱亮生

孺初尊兄先生阁下:海外论交,几更岁月,每聆清诲, 倍益倾心。敬维德与年增,福随日永。琴书乐道,唱莺飞鱼跃之机;童冠来游,领沂水春风之趣。德辉在望,怀想盈襟。弟忝任巡方,愧无成绩。阳春九十,数明媚之韶光;烟景三千,望迢遥之琼海。附送修金二百四十两,藉备加餐,敬希笑纳。并祈惠示一切,曷胜佩纫。专此肃请道安,诸维爰照不宣。

愚弟朱采顿

其二、挽潘孺初先生联

朱采

海外论交,长我十年,群推硕果;

道旁话别,思君半月,遽作古人。

《潘孺初集》收录的这一书信一挽联,能看到二人交往之深,关系之莫逆。1887年,潘存先生远赴惠州,朱采初任雷琼道,1889年潘存先生重返琼州故里,朱采主持重修五公祠,海南第一楼应运而生。先生此时应正在五公祠的苏泉书院讲学,于是朱道台盛邀一代书法大家为修缮一新的五公祠题联,先生一气呵成,“联三首”便成了这海南第一楼的瑰宝:

拟琼城五公祠楼上联三首

主联

唐嗟末造,宋误偏安,天下几人才置之海外;

道继前贤,教开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

可叹那唐之末世,可恨那宋之偏安一隅,把像李德裕、苏东坡这样的旷世之才流放至这海外之地;可喜的是,这海外之地,继承了这些先贤的道德品行与操守,大兴教育,勉励后学,在这楼宇里,自然便有了朗朗乾坤里的凛然正气。首句以“外”字仄起,看似写满遗憾,末句以“中”字平收,实则写满意外之喜。这便是先生对故乡滚烫的爱,也是对海南后学的殷切期望与勉励。

又联:

东坡之外有五子,大海以南第一楼。

这一联中的五子,结合五公祠来理解,应该不是指我们熟知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这理学五子,而是指五公祠供祀的贬谪到过海南的李德裕(唐宰相)李纲和赵鼎(宋宰相)、李光和胡铨(宋大学士),而“大海以南第一楼”让这五公祠正式拥有了“海南第一楼”的光辉称号,正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楼不在高,有贤则名。

又联:

万里投荒开地脉,千年崇祀见天心。

朱采重修这五公祠,又“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这里所说的硕儒有明确记载的便是晚清骈文名家郭晚香,正是他的一封信,为我们提供了些许潘存先生返乡教学的线索。

光绪庚寅年(公元1890年)夏,潘存先生返乡的第二个年头,郭晚香(郭传璞,字晚香)寄了一封《赠潘文昌篇》给潘存先生,在引子里便盛赞先生“高才博学,人以潘文昌呼”。晚香先生是骈文高手,这一封信写得极其工整,又难免晦涩,其中提到“因思琼管设绵蕝,学的故须守紫阳。君导其先我步后,海外险巇成康庄”,此处“琼管”之“管”字应该为“馆”,指的就是苏泉书院,“绵蕝”指的是已经准备好了位置,后一句结合潘存先生推崇程朱理学务实之风这一点来看,这里的紫阳应该指的是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的紫阳书院,也就是说,潘存先生的“学的”——教学宗旨是坚守朱熹理学思想。“君导”句则说明了他和潘存先生在苏泉书院任教的时间次序,潘存先,晚香后,二人共同的志向便是将这海外之地教化为平坦宽阔的文化康庄。依此,我们便可以大致知道,潘存先生1889年一返乡便受邀任教于苏泉书院,并就此拉开了他为家乡教学班办学的序幕。  

根据现存资料的推演,潘存先生在苏泉书院任教不久后,便回到了家乡,至于是否曾任教于其故乡文昌的蔚文书院,因资料的严重匮乏并不能完全确定,但先生确实为与这座书院同为一体的文昌学宫题过一联:

拟明伦堂联

学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

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

除此之外,再无他了。

下篇预告:潘存与溪北书院  | 溪北书院的遗憾与欢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