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称“布哈林不仅是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他也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全党喜欢的人物”。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时提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布哈林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共产主义ABC》的两作者之一。许多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最初都是由《共产主义ABC》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因此,应该说,布哈林对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产生过深远影响。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方案是新经济政策的继续和深化,尽管遭到了斯大林的否定,但其内在价值是抹煞不了的。与斯大林模式比较,它适合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强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适当比例和利用市场关系,强调和平进化,主张民主和法制,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进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当时继续实行布哈林所坚持的新经济政策,农民很可能发挥更大的生产积极性。这样,扩大农民市场容量,加快经济周转,经过一段时间,工业很可能会更迅速更扎实地发展,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很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布哈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遗产。布哈林的社会主义方案更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被斯大林模式取代了。更为不幸的是,一位矢志不渝的老布尔什维克,竟然在不到50岁时惨死于他亲手参加缔造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枪弹下,颠倒了的黑白竟在他死了50年之后才得以重新颠倒过来。这一悲剧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训。 教训一: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有一个民主的政治环境。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是在沙皇专制制度下创建与活动的,特别需要集中制原则而不适宜于“广泛民主”。内战时期的战争环境进一步强化了集中制原则。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初,并没有对政治体制采取根本性改革措施。列宁逝世前,对这一问题引起了警觉,他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第一句话就是:“我很想建议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对我们的政治制度实行一系列的改变。” 但是列宁的指示并未得到贯彻。而且,尽管列宁从个人意识上倾向于民主,对党内反对派也表现出了应有的民主和宽容,但是,他对于如何保证无产阶级民主制的实现,如何有效地限制官僚主义、集中制和专权,也没有从制度上,法治上来思考。布哈林尽管对中央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是估计不足,甚至在实践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参与了这种体制的建立。于是,这种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被斯大林不断强化,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又成了斯大林个人专断得以推行的保证。由于决策缺乏民主程序,权力缺乏制约机制,所以斯大林可以凭借自己的绝对权力和主观意志推行错误方针,排斥正确意见。这正是布哈林失败的根本原因。 教训二: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需要有理论上的勇气,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践结合起来,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再创造。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前,俄国布尔什维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本上是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是其主要内容。而实践证明,这样的认识不符合俄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1921年以后,列宁逐步形成了新的认识。他逝世前慎重宣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并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见解,如不再把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存在,在国家调节下开放自由贸易等等。但他的闪光思想,有许多还没有来得及从理论上加以系统阐述,还没有使人们广泛接受。此外,尚有一些重要问题,他并未得到明确解决,如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属性问题,党和国家机关的民主程序和权力制约问题。列宁逝世后,布哈林对列宁思想加以全面阐释和发挥。但是,当时仍未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落后形式”的理论仍未为人们广泛接受。因此,在人们思想深处还固守着这样的观念:私人经济和社会主义不相容;商品生产将导致资本主义;小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土壤;社会主义社会不应该有贫富差别。由于这样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很容易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斯大林模式。而与之不一致的布哈林的方案很难赢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教训三: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需要有开放的社会环境。 俄国长期落后封闭的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它不同于开放的西方现代文明,而更接近于封闭的东方文化。落后的文化和思想意识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探索新道路,这主要表现在:(1)习惯于自然经济,排斥商品经济。(2)习惯于中央高度集权统治,没有分权和民主管理的传统。(3)愚昧和迷信。(4)推崇大俄罗斯主义,追求军事强国地位。20年代的俄国,还没有来得及清除这些旧传统和旧观念,就着手建立新制度。斯大林模式正好和当时封闭的社会环境相吻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今天,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布哈林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认真研究他的有关思想,从他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得到启示,以推进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