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题里的径流,不只是河流!值得收藏的干货!

 hjh2004 2023-02-28 发布于福建

图片提到“径流”,你脑海中跳出的画面是什么?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吗?径流的范畴可不只河流,它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耐心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就知道啦~

ps.今天的文章很干货,读起来会花点时间。但请相信,只要认真看完一定会有收获。

01 什么是径流?

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陆地后,除去被蒸发的部分,其他存在于地表或地下,由高向低流动的水体。

图片

图源网络

只要源于降水,无论是在地表或是地下,流动状态下的水,就算作是径流。

根据流动的位置,可将径流分为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因降水物理状态(固/气/液)的差异,径流又分为降雨径流冰雪融水径流

径流是如何形成的?从降水落至地面到开始流动,这之间还经历了些什么呢?

02 径流的形成过程

从天而降的水,要形成径流可并不简单,尤其是降雨径流,它的形成过程可谓是错综复杂,步步艰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蓄渗阶段👉坡地汇流阶段👉河网集流阶段。

  • 蓄渗阶段
“蓄”指积蓄,“渗”是下渗。对于径流来说,这是一个降雨水量损失、削弱的过程。
主要包括植被截留下渗填洼蒸发
【植被截留】当雨水落到地表前,首先必须经历的,是地表植被带来的考验。植被的茎、叶、枝干会对降水起到拦截作用,这一现象称为植被截留。被拦截的水,最终会通过蒸发回到大气中,无法形成径流
【下渗】未被截流的雨水到达地表,可能还会渗入土壤和地下,这一过程就是下渗下渗的水分一部分被土壤吸收,成为土壤水或消耗在土壤蒸发中,一部分补给地下径流。径流形成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水量损失都发生在下渗环节。
【填洼】如果以上两个动作,还未能使雨水全军覆没,那么地表大大小小的洼地,可能是形成径流的最后一重阻碍。雨水可能就滞留在洼地中,即填洼。填洼的水最终同样消耗于蒸发和下渗。
虽然雨水在植被截留、下渗、填洼和蒸发等环节“损兵折将”,但依然会有一部分成功“突围”。
这些存留下来的水,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高向低在坡面、沟壑、地下等空间产生流动、汇集。这就是第二个阶段——产流、汇流。
  • 产流、汇流阶段
汇流的形式分为片流沟流壤中流
【片流】指积水铺满地表,在地表呈薄片状流动的现象,此时,地表没有明显的沟槽。
【沟流】指水在坡面上形成无数细沟,这些水流时分时合,最终汇入河网。
【壤中流】通过下渗进入土壤中的水体流动。一部分成为土壤水,随土壤蒸发而消失,也有一部分进一步下渗成为地下径流。
落到地面的降水,通过坡面、沟中、地下等多种渠道,最终会汇入河流。“散兵游勇”终将集结为“正规军”。
  • 河网汇流阶段
坡地汇流到达河网(纵横交错的河流)后,向继续下游方向流动汇集,这个过程称为河网汇流阶段,也是地表径流形成过程的最终阶段
图片
河网密布的三角洲平原(图源网络)
别忘了,除地表河流外,还有地下径流。地表和地下径流存在相互补给的作用。
当河水位(水面高度)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通过下渗的方式补给地下水;而当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河水。
经历了蓄渗、坡地汇流、河网集流这三个阶段,降水就变成了径流。
 03 影响径流的因素
从径流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影响径流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气候气象下垫面人类活动
  • 气候、气象
主要是降水量蒸发量。但也要注意,温度、湿度、风等因素会通过影响着降水量和蒸发量,间接影响到径流。
  • 下垫面
下垫面是大气与其下界的固态地面或液态水面的分界面,包括地质地貌地形湖沼土壤植被等。
【地质地貌地形】
岩石的透水性会影响下渗。如石灰岩透水性强,因此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径流多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存在,形成地下河;
图片
地下河
还有地面坡度越陡、地表水流流速越快,下渗时间越短。坡向海拔高度等地貌特征影响降水和蒸发,通过气候气象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径流。
图片
坡向、高度影响下秦岭南北坡的差异(图源网络)
【湖沼】
湖泊和沼泽,这两种陆地水体首先会通过蒸发影响径流,流域内湖沼的表面积越大,它们蒸发损耗的水量就可能越多。
河流径流和湖沼的水体也会不断发生水分交换,如湖泊的“削峰补枯”作用。
丰水期(年内河川流量显著高于年平均流量的时期),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河流径流受到削弱;
枯水期(年内河川流量显著低于年平均流量的时期),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径流受到补充。
【土壤】
土壤的透水性厚度等性质均会影响径流。
【植被】
植被的截留作用能够削弱径流;还可以通过增加地面摩擦减缓流速,从而增加下渗水量,削弱地表径流。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人工降雨、跨流域调水可以增加径流
图片
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图源网络)
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开挖鱼鳞坑可以减少径流
图片
左图:梯田
右图:鱼鳞坑(图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材)
修筑水库等调蓄工程可以改变径流的时间分配
图片
水库通过蓄水和防水,来调节径流
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植被破坏不合理的城镇建设等可能对径流产生不利影响。如,城市内涝就与植被破坏、地面硬化有关。
图片
城市内涝
径流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和人类的双重影响。同时,径流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不仅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还有防洪发电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价值。
 04 可能考到的径流数值
为了研究径流,人们会使用一些能够说明径流特征的数值对其进行衡量,这就是径流特征值。今天我们介绍几种在高中地理考试中可能出现的。
【流量】
一般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中某一位置的横断面(垂直于河水流向的河床横截平面)的水量,单位是m³/s。
考到河流流量时,我们常看到以下两种曲线图:
✓ 流量过程曲线:反映了流量随时间变化过程,时间为横坐标,流量为纵坐标;
✓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反映了水位随流量变化的情况。流量为横坐标,水位为纵坐标。
【径流总量】
一个时间段内的总流量,反映了一段时间内径流的丰富程度。
【径流深(度)
径流总量(m³)流域面积(km³)之比,能反映一段时间内一个流域空间的径流丰富程度。
【径流系数】

指任一个时间段内的径流深(或径流总量)与该时段降水量的比值,这一数值综合反映了流域内环境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押题冲刺

(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一模)卢森堡某低矮山坡海拔485~515m,年平均降水量783mm,植被以山毛榉和橡木为主,成林根系平均深度在1m左右。下列左图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地下水埋深的季节变化,右图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山毛榉树干液流(水分在植物体内由根系—木质部—叶片的输送过程)强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反映出(   )
A.下渗+地下径流流出≈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
B.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地下径流流出
C.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地下径流流入
D.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
2.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其直接原因是(   )
A.地表水分快速蒸发       
B.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
C.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       
D.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
3.9月,该山坡的山毛榉生长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其原因是该月(   )
①地下水埋深小②地下水埋深大③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④山毛榉生长缓慢,需水量较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B    3.C
【解析】1.当流入和流出趋向平衡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下渗属于流入,蒸发蒸腾属于流出,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时,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地表水分快速蒸发不会导致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故A错误;7~11为植物生长旺季,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导致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故B正确;由材料可知,山毛榉根系平均深度在1m左右,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在2m以下,所以不可能是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导致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故C错误;地下水埋深较大,不会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故D错误。故选B。
3.如果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说明缺水严重,地下水埋深大、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2023·安徽淮北·统考一模)下图示意某年8月长江口的表层盐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4.图中影响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长江径流       
B.海面降水       
C.盛行风向       
D.夏季气温
5.甲处海域等盐度线明显向东北弯曲,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海陆轮廓       
B.洋流       
C.地转偏向力       
D.径流
6.某货轮从乙海域沿西北方向进入丙海域,货轮吃水深度(   )
A.变深       
B.先变深后变浅       
C.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答案】4.A    5.B    6.A
【解析】4.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淡水注入等。长江入海口处汇入大量淡水径流,距海口较近处海水盐度降低,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A对;图示等盐度线凸出海域降水和夏季气温差别不大,不会造成盐度差异,BD错;盛行风向不能直接影响海水盐度,C错。故选A。
5.海陆轮廓和此处海域盐度关系不大,没有对盐度产生影响的轮廓结构,A错;甲东南侧海域受来自于南方的暖流(台湾暖流)影响,海水向偏北方向运动,长江入海口附近盐度较低海水被推动向东北方向流动,流经区域盐度降低,导致甲处等盐度线向东北方向弯曲,B正确;入海径流向东入海,受地转偏向力应向南偏,导致偏南侧海水盐度降低,不符合题意,C错;径流入海使入海口处等盐度线沿径流入海方向呈现舌状分布,图示甲处明显更偏向北,与题意不符,D错。故选B。
6.由图可见,沿西北方向从乙到丙,海水盐度逐渐降低,乙丙之间纬度接近,海水温度相差不大,故引起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盐度,盐度降低,密度降低,轮船吃水线变深,A对,BCD错。故选A。
【点睛】吃水深度,简称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间接反应了船舶在行驶过程中海水性质的变化。
(2023·陕西咸阳·统考一模)流水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为“西西伯利亚地形和河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7.据图推测叶尼塞河相比鄂毕河(   )
A.径流量大       
B.含沙量大       
C.汛期长       
D.冰期长
8.一般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其根本原因是(   )
A.河口水温低       
B.河流水体清澈       
C.流域地势低平       
D.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答案】7.B    8.D
【解析】7. 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流速快,侵蚀强,水土流失严重,使河流含沙量大;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主要表现为流水沉积,水土流失少,含沙量小,B正确;叶尼塞河和鄂毕河气候特征,径流量、汛期、冰期大致是相同的,ACD错误;故选B。
8.联系题干材料分析,结合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分析。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是主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A错误;河流水体清澈、流域地势低平不是影响鱼类资源的主要因素,BC错误;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鄂毕河流域水土流失较少,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导致河口营养物质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较为贫乏,饵料缺乏导致鱼类存活率低,是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的根本原因,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鱼类生存环境、饵料多少。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其中寒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由于这些原因形成大的渔场。
(2023·江苏·统考一模)河口海岸水库是指修建在河口或者海岸地区的水库,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堤坝分隔海水与淡水,从而达到在海洋环境中蓄积淡水的目的。下图为上海青草沙水库布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9.上海青草沙水库的突出作用是(   )
A.调节径流缓解内涝       
B.防止长江水质恶化
C.保障上海城市供水       
D.缓解市区用电紧张
10.与内陆水库相比,河口海岸水库的特点(   )
A.堤坝高度高       
B.堤坝抗腐蚀能力强
C.水位落差大       
D.库区泥沙淤积较弱
【答案】9.C    10.B
【解析】9.由题干信息得知,上海青草沙水库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堤坝分隔海水与淡水,在海洋环境中蓄积淡水。利用堤坝分隔海水与淡水,会使入海口处的河流径流淡水减少海水倒灌的影响,保证了入海口处的河流淡水供应,保障了上海城市供水,C正确;上海青草沙水库下游是海洋,海洋不存在内涝现象,A错误;长江流域广,而该水库只是在入海口处,对于防止长江水质恶化作用极小,B错误;蓄积淡水是为了给上海供水,不是为了用来发电,况且入海口处地势落差小,水能极少,无法发电,D错误。故选C。
10.河口海岸水库临近海水,为防止海水腐蚀,河口海岸水库堤坝抗腐蚀能力强,B正确;沿海河口地区河流水量较大,堤坝拦水不用修建太高,况且图示青草沙水库周边有建筑物,不适宜建设高坝,A错误;河口海岸水库所在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地势落差很小,水位落差小,C错误;由于河口海岸水库所在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易淤积,库区泥沙淤积较强,D错误。故选B。
【点睛】 水库主要作用于生活供水、防洪防涝、农业灌溉、水力发电、以及改善生态等。
(2023·江苏常州·统考模拟预测)车尔臣河位于昆仑山北麓。左图为车尔臣河流域月均降水、径流及水资源年内分布图,右图示意1957-2019年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1.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的主要补给源是(   )
A.大气降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地下水
12.4-5月河流径流量保持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减少,消融增加       
B.降水减少,消融减少
C.降水增加,消融增加       
D.降水增加,消融减少
13.与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关联度最大的是(   )
A.春季流量       
B.夏季流量       
C.秋季流量       
D.冬季流量
【答案】11.C    12.D    13.B
【解析】11.根据材料信息“车尔臣河位于昆仑山北麓”,可知,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降水稀少(读左图车尔臣河流域月均降水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夏季温度最高,高山冰雪融水量最大,所以车尔臣河主要补给为夏季南部高山区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读左图车尔臣河流域径流夏季最大及水资源占比夏季最大)。结合已学知识及读左图信息可以看出,车尔臣河冬末春初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冬末春初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增加,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C对;夏季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也容易形成洪水,导致左图车尔臣河流域径流夏季最大及水资源占比夏季最大,B错;2-3月大气降水极少,不会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A错;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小、水量较稳定,也不会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D错。故选C。
12.据左图分析,4-5月份该地降水量增加,AB错;根据上题分析,车尔臣河冬末春初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冬末春初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增加,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而4-5月河流径流量保持稳定,原因可能是季节性积雪消融减少,补给减少导致的,C错,D对。故选D。
13.结合所学知识和上题分析,夏季温度最高,高山冰雪融水量最大,所以车尔臣河夏季主要补给为高山区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综上所述,车尔臣河流域径流量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又读右图1957-2019年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总体呈波动上升。结合所学知识,与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关联度最大的是: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冰雪融水增加,使夏季流量也有所增加,所以1957-2019年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出现总体波动上升的趋势。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
【点睛】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 :判读方法 :(1)读横轴,看时间与径流曲线的对应状况。横轴指示了径流变化对应的月份,从中可以看出河流径流变化的时间分布特点。(2)读竖轴,看流量的数值大小。对照竖轴,读取流量数值,分析河流流量大小。(3)读曲线,看径流的变化特点。从径流曲线的高低起伏变化可以看出其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长短分布状况。(4)看组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国西部内流区有较多河流为冰川融水补给,其主要补给季节在夏季。植树造林能够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补充地下水,能够使河流径流更加稳定。另外,西部内流区河流径流增加还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加有关。
14.(2023·陕西铜川·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祁连山大野口流域主要有东岔、西岔、头滩沟、西沟梁沟、草圈台5条支流汇流而成。大野口水库以上河流长18km,控制流域面积80km2。大野口水库位于大野口流域出山口处。水库自1988年10月竣工,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的调节性水库。大野口水库水利风景区植被丰富,草场茂密,是黑河和大野口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下图(左)为祁连山大野口流域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利用大野口水库进行流域河川径流量监测所获得的大野口流域资料(1994-2011),如下图(右)所示。
图片
(1)分析大野口流域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流域内水源补给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大野口流域径流量随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
(3)分析大野口水库的功能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的原因。
【答案】(1)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大,总体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倾斜;总体海拔高;对流域内水源补给的影响:海拔高,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沟谷众多,补给水源丰富。
(2)流量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主要出现在7-8月份;径流量较小。
(3)大野口水库位于河西走廊,区域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区域为主要的农业区,灌溉水量大;河流季节变化大,流量集中在夏季,易出现洪涝灾害。
【分析】本道题主要以大野口水库为例,设置3道小题,考查区域地形特征及陆地水土相互补给关系等知识,内容适中,难度较小,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详解】(1)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得,该地区总体地势起伏较大,南边海拔高、北边海拔低,因此总体南高北低,南向北倾斜;图示地区海拔均在2600m之上,海拔高。对流域内水源补给的影响为地区海拔高,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其次沟谷众多,补给水源丰富。
(2)根据材料可得,该地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高温期主要在6-8月,因此该河流的汛期主要在7-8月份;高山冰雪融水和少量的降水水补给,因此径流量较小。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大野口水库位于河西走廊,在西北内陆地区,区域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河西走廊为我国,区域为主要的农业区,灌溉水量大;该区河流季节变化大,流量集中在夏季,易出现洪涝灾害。
15.(2023·陕西咸阳·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貌格局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地表径流的形态、河湖底部沉积物的发展变化,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如图甲)。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调查发现,含水层沉积物的颗粒较大而隔水层沉积物的颗粒较小(如图乙)。
图片
(1)根据材料,简述乔治湖水位波动大的原因。
(2)说明自科拉林地垒形成以来乔治湖水文特征的变化。
(3)依据乔治湖湖底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差异指出泰勒斯溪历史时期流速、流量的变化特征。
【答案】(1)游区隔水层下方存在含水层,泰勒斯溪枯水期时,溪水主要补给湖底含水层,湖区水位低;泰勒斯溪丰水期时,湖区含水层已充满,下渗少,溪水主要补给湖区,湖区水位高。
(2)湖区逐渐形成,水面扩大,水位升高、水量增多;流速减慢含沙量减小。
(3)含水层沉积物颗粒大,反应了该时期河流流速快、流量大,搬运能力强:隔水层沉积物颗粒小,反应了该时期河流流速慢、流量小,搬运能力弱:根据含水层在下先沉积,隔水层在上后沉积可知泰勒斯溪流速先快后慢、流量先大后小。
【分析】本题以古雅斯河流域才材料,涉及河湖的水文特征、构造运动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乔治湖临近科拉林地垒,靠近断层,根据图乙可知,在该湖区隔水层下方存在含水层,当泰勒斯溪枯水期时,泰勒斯溪溪水主要补给到湖底含水层,使得湖区水位相对较低;而当泰勒斯溪处于丰水期时,湖区含水层已充满,致使下渗量少,泰勒斯溪溪水主要补给湖区,使得湖区水位较高。
(2)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科拉林地垒形后,随科拉林地垒海拔抬升,使得湖区逐渐形成,水面逐渐扩大,水位逐渐升高,水量增多;湖区高差下降,使得流速减慢含沙量减小。
(3)根据图示及材料可知,乔治湖湖底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图乙中可得,含水层的沉积物颗粒比较大,能够反应该时期的河流流速快、流量大,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强:相反,隔水层沉积物的颗粒较小,反应该时期河流流速慢、流量小,河流的搬运能力弱:根据图示中隔水层与含水层的位置关系,含水层在下先沉积,隔水层在上后沉积可知泰勒斯溪流速先快后慢、流量先大后小。
16.(2023·江苏南通·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漓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的北部为山地,森林茂密;中南部以盆地、平原为主。漓江丰水期径流量较大,洪水暴涨暴落;枯水期水量锐减,河滩裸露。
材料二下图为“漓江流域位置及水系分布示意图”。
图片
(1)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推测漓江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2)简析漓江洪水水位暴涨的自然原因。
(3)指出漓江枯水期水量锐减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对策。
【答案】(1)春夏多,秋冬少;年际变化大;北部多、南部少。
(2)春夏多暴雨;河床比降大;支流多;流程短,汇水速度快;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3)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生生态环境萎缩,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上游修建水库,调节径流季节变化;建设水源涵养林。
【分析】本题以漓江为材料,涉及降水及其影响因素、流域水文特征以及水资源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春夏季,漓江流域会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逐渐增加,达到降水的最高值。在秋冬季,漓江流域的降水量明显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在空间上,漓江流域降水量呈局部分布特征,北部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南部降水较少。
(2)根据上题可知,该地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夏季降水量较多,多暴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比降较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漓江支流数量较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漓江支流流程较短,河流汇水速度较快;漓江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3)漓江枯水期水量锐减,导致河流流速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体污染加重,水质下降;漓江枯水期水量锐减,会导致河流沿岸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导致水生生态系统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
主要措施:在上游河道修建水库,调节径流量的时间分配;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17.(2023·广东揭阳·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哈得逊河下游受径流和潮流共同影响。1851年,哈得逊河铁路的建设使哈得逊河东岸形成两个湿地--北湾和南湾,铁路沿途则有五处过水涵洞。北湾淤积速度较快,形成香蒲覆盖的沼泽,而南湾淤积较慢。1930年,菱角入侵南湾,受其影响,南湾淤积更加缓慢。菱角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南湾每年6月出现、10月开始死亡、11月则完全消失。图示意不同空间尺度下北湾和南湾的位置。
图片
(1)简析哈得逊河铁路的建设对加快北湾淤积的作用。
(2)分析导致北湾快速淤积的物质来源。
(3)专家认为即使人工清除菱角,南湾也无法形成像北湾一样的沼泽景观,请为专家的观点阐述理由。
【答案】(1)拦截水流,降低流速,加快泥沙沉积;(常水位时)切断径流和潮流的侵蚀。
(2)丰水期,哈得逊河干流洪峰挟带泥沙越过涵洞进入北湾;石溪流域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感潮河段)受潮流影响,接受潮流带来的泥沙。
(3)菱角为一年生植物,清除后第二年会再次萌发;锯河流域磨坊坝多,输沙总量小;受克鲁格岛的影响,洪水挟带泥沙多在北湾淤积。
【分析】本题以不同空间尺度下北湾和南湾的位置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淤积地貌、淤积物来源、沼泽湿地保护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哈得逊河铁路的建设使哈得逊河东岸形成两个湿地--北湾和南湾,因导致拦截水流,降低流速,因此加快泥沙沉积;平常水位时,会切断径流和潮流的侵蚀,加剧淤积。
(2)北湾淤积速度较快,形成香蒲覆盖的沼泽,丰水期,哈得逊河水量大,干流洪峰挟带泥沙越过涵洞进入北湾;石溪流域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感潮河段受潮流影响,接受潮流带来的泥沙,因此导致北湾快速淤积。
(3)菱角入侵南湾,受其影响,南湾淤积更加缓慢。菱角为一年生植物,人工清除后第二年会再次萌发,仍然会减缓淤积;据图分析,锯河流域磨坊坝多,导致泥沙在锯河流域沉积,向下游的输沙总量小;据图分析,受克鲁格岛的影响,洪水挟带泥沙多在北湾淤积,在南湾淤积的少。
18.(2023·江苏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湖区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干旱区的交汇地带,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
材料二:下图示意青海湖地理位置及其水系特征。
图片
材料三:下图示意青海湖水量年际变化及2001-2016年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情况。
图片
(1)简述青海湖流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2001年以来青海湖水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评价青海湖水量及面积变化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对青海湖流域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地势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湖河流多,且西、北部多,水量较大;地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干旱区的交汇地带,干寒、少雨、多风,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属于典型高寒气候。
(2)2001-2016年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2001-2004年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2004年以后水量迅速增加。流域内降水量增加,降水补给增多;平均气温升高,冰雪融水补给增加;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提高周边植被覆盖率;减缓沙漠面积扩大,利于恢复生态环境;可能会淹没农田和动物栖息地。
建议:人类活动尽量减少对原生环境的干扰;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
【分析】本题以以青海湖为材料,涉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湖泊生态功能以及生态脆弱区治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据图可知,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光照充足,白天气温较高,晚间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从地形上分析,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势整体西北高东南低;青海湖支流数量较多,尤其西部和北部河流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注入青海湖水量较多。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01-2004年青海湖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增多,截留地表径流量增加;全球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量增多。2004年以后青海湖水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流域内降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补给水量增加;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多,冰雪融水补给青海湖水量增多;随着区域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湖、退耕还草、科学放牧等,使得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3)青海湖水量及面积变化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湖泊面积增加,导致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区域气候湿化;能够促进湿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够缓解荒漠化的进程,减缓沙漠面积扩大;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但同时也有不利影响,可能会淹没沿湖农田和动物栖息地等。
青海湖流域未来发展的合理建议: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退耕还草,恢复自然植被,合理放牧,使得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促进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

图片

温馨提醒:由于微信改版,为了让大家不错过每天最新的精彩内容;建议关注公众号并设为星标,做公众号不易,坚持每天发文更不易;果您喜欢本文,就将本文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并在文后点上“赞”和“在看”(此项为非必须,转发算是对小编的支持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